服務數據對象

服務數據對象

服務數據對象(SDO)是一種以統一的方式訪問異構數據的技術。2004年,服務數據對象的技術規範最初由BEA和IBM合作開發,並通過了Java社群過程的批准。

簡介

服務數據對象(SDO)是一種以統一的方式訪問異構數據的技術。2004年,服務數據對象的技術規範最初由BEA和IBM合作開發,並通過了Java社群過程的批准。規範的第二版作為服務組件體系結構的關鍵部分在

2005年11月份推出。此外,太陽動力學觀測站,簡稱SDO,是美國宇航局(NASA)“與星同在”計畫中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信息技術

定義
Service Data Objects (SDO)是一種針對在不同的數據源之間使用統一的數據編程模型的規範說明(is a specification for a programming model that unifies data programming across data source types)。
為通用的應用程式模提供健壯(robust)的支持,是應用程式、工具、框架等更容易的進行數據的增、刪、查、改、約束、更新等操作。
SDO 旨在創建一個統一規範的數據接入層並 使用一種“易用”的方法,將混雜的數據源整合到工具集和框架中。
簡言之,SDO就是旨在提供這樣一種數據對象:它像橡皮泥一樣,可以根據實際的數據源決定它的實際表現。而在使用過程中不必考慮其實際類型和構建方法。

基本構成要素
1)Data Object :保存具體的數據,包括原始數據以及指向其他數據對象的引用。數據對象也包含了指向元數據的引用,這使得SDO的元數據能夠被讀取,包括數據的類型,關係和約束等。這和Java中的反射機制類似;
2)Data Graph :一個概念上的數據集合。具體的講,數據圖是一個有多個樹根的數據對象的集合,可以記錄所有對數據對象的操作。
3)Meta Data :元數據使得開發工具或運行環境能夠動態地或者靜態的查看數據的屬性,包括數據的類型,關係和約束等,同時提供了一組與數據源無關的元數據API;
4)Data Mediator Service:數據訪問服務負責與後台的數據源進行通信,完成構造數據圖,更新數據圖等操作。

航天設備

基本信息
太陽動力學觀測站(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是美國宇航局(NASA) “與星同在”計畫中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與星同在”計畫(Living With a Star Program)是一個旨在研究太陽活動的原因以及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的科學計畫。SDO通過多波段的成像儀對太陽大氣進行高空間解析度和高時間解析度的觀測;SDO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以及近地空間環境的一些現象。
SDO衛星在美國東部時間2010年2月11日在亞特蘭大發射升空,並且一直正常運轉到今天。
涉及問題
SDO將會用於研究太陽活動是怎樣產生的以及這些活動是怎樣影響地球的空間天氣變化的。對太陽內部、太陽磁場、太陽日冕內部的高溫等離子體以及導致產生地球電離層的射線的觀測數據是SDO的主要科學數據產品。
搭載儀器
SDO總共搭載了三個科學實驗儀器:太陽大氣成像儀(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AIA) 、極紫外成像儀(EUV Variability Experiment,EVE)和日球層磁場觀測儀(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HMI)。

SDO上面的三台儀器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展示太陽的特徵以及太陽的互動情況。這三台儀器將會連續地觀測太陽,利用所有可能的方式觀測太陽活動。
規格說明
SDO是一顆指向太陽的半自主性衛星,這顆衛星的數據下載率可以達到130兆位每秒鐘(130 Mbps)。衛星高4.5米,長和寬都超過2米,衛星上儀器和燃料的總重量達到3100千克。為了能夠保證衛星對太陽的連續觀測以及保證相對很高的數據下載率,衛星被設計位於一個與地球位置相對不變的軌道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