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稀發

月經稀發是指月經周期後延,超過35天以上者。本病可發生於有排卵性月經周期,也可發生於無排卵性月經周期中。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月經稀發是指月經周期後延,超過35天以上者(一般認為超過3個月還沒有來的話就稱為閉經了)。本病可發生於有排卵性月經周期,也可發生於無排卵性月經周期中。發於前者;多因甲狀腺功能不足,新陳代謝過低,卵泡發育成熟時間延長,而致卵巢不能按時排卵;發於後者,則因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的功能失調,排卵功能受到抑制,卵泡發育不良,而出現周期延後的無排’卵性月經。中醫稱本病為“月經後期”、“月經錯後”、“經水過期”、“經遲”。

引發病因

月經周期後延,不能按期來潮,醫學上稱月經稀發。凡月經周期在36天至6個月之間者,可診斷為月經稀發。病因可能是卵巢內的卵泡(卵子的前身物質)發育遲緩,以致遲遲達不到成熟階段。其中有些患者可以是稀發排卵,每隔40餘天或2~3個月排1次卵,稱有排卵性月經,月經雖稀,但其血量及持續時間仍正常;另外一種情況是卵泡發育受阻,未達到充分成熟階段即退化閉鎖,而引起無排卵月經,經量可多可少,也可淋漓不斷。

臨床表現

月經稀發患者表現症狀:月經周期錯後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行,並連續出現兩個月經周期以上者。

主症:月經推遲7日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
兼見月經量少色暗,有血塊,小腹冷痛,得熱則減,畏寒肢冷,苔薄白,脈沉緊者,為寒實證;月經周期延後,月經色淡而質稀,量少,小腹隱隱作痛(痛經),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脈沉遲者,為虛寒證。

診斷

1.月經周期超過35天以上,並非偶然一次。
2.有排卵者,基礎體溫雙相,但卵泡期長,高溫相偏低;無排卵者,基礎體溫單相。
3.子宮內膜活檢:有排卵者,經期子宮內膜分泌欠佳;無排卵者,經期內膜為增殖期變化。
4.鑑別診斷:早孕:早孕初期月經延遲,同時伴有晨起噁心、嘔吐,擇食、乏力、嗜睡等早孕反應,早早孕試驗為陽性,婦科檢查可見宮頸著色,子宮增大變軟,B超可見胎囊、胎芽或胎心搏動。

治療

西醫藥治療

(1)甲狀腺素片0.03g/日,適用於甲狀腺功能低下者。

(2)克羅米酚或三苯氧胺,以促排卵。

(3)人工周期:月經第5天開始服用已烯雌酚,0.5mg/日,連用20天,於第18天加用黃體酮肌注,20mg/日,連用3天。一般連用3周期。或用倍美力,0.3—0.625mg/日,代替己烯雌酚。

中醫藥治療

(1)氣血虛弱:月經後錯,量少、色淡、質稀,頭暈心慌,倦怠乏力,納呆,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調經。
方藥:黨參、炙黃芪、白朮、茯苓、熟地、白芍、當歸各15克,川芎10克,陳皮6克。
中成藥:八珍益母丸。

(2)肝腎不足:月經延後,量少、色淡黯,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腎養肝,養血調經。
方藥:熟地、枸杞子、菟絲子各15克,當歸、復盆子各12克,白芍、川芎、五味子、車前子(包煎)、鹿角膠(烊化)各10克。
中成藥:安坤贊育丸。

(3)氣滯血淤:月經延後,量少、色紫黯有血塊,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精神抑鬱,舌淡偏暗,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調經。
方藥:柴胡、制香附、烏藥、川芎、紅花各10克,桃仁12克,熟地、赤芍、川牛膝各15克。
中成藥:血府逐淤口服液

(4)寒凝血淤:月經錯後,量少、色黯、有血塊,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畏寒肢冷,舌暗、苔白,脈沉緊。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調經。
方藥:肉桂、川芎、丹皮各10克,當歸、赤芍、莪術、川牛膝、黨參各15克,炙甘草6克。
中成藥:溫經丸

(5)痰濕:經期後延,量少、色淡、質黏,身體肥胖,頭暈胸悶,嘔惡痰多,帶下量多。色白質黏,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治法:燥濕化痰,活血調經。
方藥:茯苓、白朮、黨參、當歸各15克,陳皮、半夏、川芎、枳殼、車前子(包煎)各1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藥:參苓白朮丸、二陳丸

預防與調養

1、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緊張和精神刺激。

2、在經期要做好預防保健措施,忌生冷,忌劇烈運動。

3、注意經期保健,經期勿服寒涼酸澀之品,以免凝滯氣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