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射電

1946年首次接收到滿月時月球發出的射電,經多年的觀測已經得到波長從1毫米到1米左右的月球本身的射電資料。這些資料表明某一波長的月球射電是從月面以下相當於這個波長十倍深度的層次產生的。例如,波長10厘米的射電來自月面下約 1米的深度。月面中心的外表面晝夜的溫度為 370~160K。太陽的加熱過程並不會穿透到月面下大於1米的深度,因此從這一深度發出的射電穩定在230K。上述射電觀測資料以及紅外測量資料,對於研究月球外殼表層的性質具有重要意義。月球的射電和紅外輻射都是熱輻射。紅外測量可以獲得表層幾厘米深度處的物質特性,而波長更長的射電觀測則可得到表層更大深度(幾米深度)以下的物質特性,例如熱參量和電參量,把這些特性同地球岩石特性相比較,就可以了解月球表層的成分和結構。

月球射電

正文

 
射電觀測表明,月球在一個朔望月內的平均亮溫度具有明顯的正弦曲線變化。這種變化的幅度隨頻率的增加而增加,它的位相則接近太陽的照射位相。在波長大於5厘米的波段,沒有觀測到大的變化。月球平均亮溫度隨波長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有隨波長而增加的趨勢。射電觀測還得到月全食期間各種波長的“冷卻曲線”。
月球熱物理的基本參量包括介電常數、電導率、熱導率、比熱和物質密度等。利用地面天文雷達或空間探測器(例如,“月球勘探者”1、2、5、7號)上的雷達測高儀,測得波長從8.6毫米到2米範圍內的月球數據,並用高解析度射電望遠鏡測得波長從8.6毫米到 21厘米範圍內的射電偏振,從而估計出相應波段內月面有效反射層的介電常數和物質密度。前者隨波長而增加,後者隨波長而減小。此外,地面實驗室還在450兆赫頻率上測量了“阿波羅”11號飛船從月球帶回的大批樣品的電參量。上述測量資料為建立月球射電的理論模型提供了重要依據。 參考書目
 D.O.Muhleman,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Moon,pp.213~301,The MIT Press,Cambridge,1972.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