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安古鎮

會安古鎮

會安是15世紀到19世紀東南亞保存完好的傳統貿易港,其建築和街道樣式,受到土洋結合風格的影響,這種風格也體現在整個遺址的建築中。會安位於越南中部峴港市郊秋盆河北岸,會安江入海口的附近,距峴港市區約30公里,曾是歷史上著名的東方大港。會安城內除大部分為中國式建築外,還有為數不少的法式古典建築和庭院式建築群,這些法式建築大多數外形漂亮、美觀、線條優美,外牆則裝飾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塑像,頗具藝術價值。城內還有不少有越南民族特色的優美建築。會安是一處著名的文化色彩濃郁的國際商業港,是一處保存極其完好的亞洲傳統貿易港的典範。

基本信息

地貌特徵

會安古城位於越南中部,屬廣南省。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會安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占婆王國時期,會安曾是一座港口,發展到16世紀,這裡演變成一個東南亞最重要的貿易交流中心。18世紀,由於越南國王們長期而激烈的權力之爭,約束了發展,會安幾乎廢棄了,到了最後,這座天然的港口終於淤塞。19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會安港進行了大觀模的整修,使之煥發昔日的光彩。

人文風情

會安古鎮會安古鎮

古城會安位於峴港以南30公里,是廣南省的一個貿易中心。據說古時中國人到越南除了海防,第一個立足點就是會安,越南南方許多地方的華人都是從會安遷去的。因此在會安,中國式的建築到處可見,而且保存得很完整。會安有華人聚居的街道,有觀音廟、關帝廟等中國式的廟宇,最突出的是福建會館、廣肇會館、潮州會館、瓊府會館和五幫會館。會館建築雄偉壯麗,金碧輝煌。各會館裡分別供奉著媽祖、關公、伏波將軍等諸神,終年香菸繚繞。這種中越文化的交融,散發出獨特的神韻和魅力,因此被聯合國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作為古時中國人登入越南的第一站,會安城按照來自不同省份的中國人分為五個區,分別是福建區、廣東區、潮州區、海南區和客家區。建起了福建會館、廣肇會館、潮州會館、瓊府會館和中華會館。會館建築雄偉壯麗,金碧輝惶。會館裡分別供奉著媽祖、關公、伏彼將軍等,終年香菸繚繞。

廣肇會館廣肇會館

在會安遍布著中式和日本式的建築,且保存完整,既沒遭到戰火的破壞,也沒有因修建高樓大廈而拆過。現今完好保存下來的古建築、古街道體現了中國、日本和越南文化與建築風格之間有機的融合。街道的布局、建築的式樣,既展現了中華建築的古樸和優雅,又融入了當地人的自然審美觀和生活情趣。遊客在這裡既能欣賞到古老的文化傳統,又能感受到濃郁的地域氣息。會安古城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裡儘管有很多遊客參觀,但會安還是非常保守的城鎮,出於對當地居民的尊重,遊客應儘量穿著得體的衣服。

和麗江古城一樣,會安古城也是沒有機動車的。可以租一輛腳踏車,或者徒步,慢慢地在古城閒逛。累了就隨便找個古宅坐下,喝杯茶或咖啡。據說古時中國人到越南除了海防,第一個立足點就是會安,現越南的華人多是從會安遷開的。因此在會安,中國式的建築到處可見,而且保存得很完整,有:日本橋(一座橋寺合一的廊橋,最初是日本人建的,後來在明朝時期由中國人重建,並樹碑為證);觀音廟、關帝廟等中國式的廟宇;最突出的是福建會館、廣肇會館、潮州會館、瓊府會館和中華會館,會館建築雄偉壯麗,金碧輝煌,各會館裡分別供奉著媽祖、關公、伏波將軍等諸神,終年香菸繚繞。這種中越文化的交融,散發出獨特的神韻和魅力,因此被聯合國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有趣的是這裡雖然餐館、特產店林立,但多數居民的生活步調依舊緩慢,似乎還停留在100年前。

民間特色

會安是一個很有味道的古鎮,傍晚時,風是柔和而清涼的,白天的燥熱一掃而光。騎著機車行走在古城之間,或明或暗的燈光透過各色的燈籠折射出一種朦朧的美,把這座古城裝點得更加迷人而富有生機。人們總是把越南的會安比做中國的麗江。麗江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樞紐,而會安也曾經是東南亞海運線路中的著名港口,兩者還都是“世界文化遺產”。如今,這兩座古城在歷史的巨變中依然保留著曾經的古拙和節奏,傳統文化和民風民情得以最大限度地繼承。古老會館隨處可見,公元5世紀,會安是古代占婆國的著名海港,在長達一千多年的發展時期里,來自中國、日本、東南亞及南亞各國的商船都在會安港進行貿易交流,會安是當時的東方大港。同時,會安還是古占婆國使節前往中國進行朝拜的啟航港。從公元15世紀起,各國商船經常出入會安港口,其中尤以中國的商船最多。中國商船帶來了錦緞、紙張、毛筆、銅器、瓷器、陶器等,從會安則購回胡椒、糖、木材、香料、魚翅、燕窩、犀牛角、象牙、黃金、蠶絲等當地土特產。後來,隨著商品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中國商人就在會安城安家置業,會安成為越南最早聚居華人的城市。

舊房子構成會安古城最有韻致的時光,會安除了老房子多、“奧黛”多,燈籠多也是會安的一大特色。小街中的燈籠店(作坊)比賣“奧黛”的服裝店好像還多。小店門口的燈籠掛得滿滿的,五顏六色、造型各異,不用點起來就已經非常靚麗。會安的燈籠都是手工製作,古樸自然,有木做的,有竹編的。不像中國的紙糊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會安的燈籠外面是彩綢的,更加多樣性和工藝化,買回去掛在家裡就是很好的裝飾品。燈籠的價錢不貴,中等大小的十幾塊錢人民幣就能買到,就是不方便攜帶,否則真要買它十個八個帶回去送人了。

會安的燈籠除了工藝品的觀賞價值外,還有實用價值。每到晚上,很多人家和店鋪外懸掛的燈籠都會亮起來,特別是靠近河岸的一片,亭台樓閣,青苔老瓦,燈影綽綽,讓人仿佛置身從前江南的水鄉,又恍惚重返麗江的四方街。農曆每月的14、15號月圓之夜是會安的“懷舊日”,這一天全城將會統一停電,家家戶戶穿古裝、掛燈籠,居民和遊客一起回到了從前那個沒有電燈、沒有汽車,日落而息的農耕年代。大的小的、圓的尖的、橄欖形狀的……屋裡屋外,會安古城成了燈籠的世界。燈籠燃紅了街道,也燃起了心底最快樂的記憶。

會安古鎮景色會安古鎮景色

日本橋

日本橋日本橋

會安日本橋是廊橋建築,供給人遮風擋雨之用。中央還有受供奉石雕佛像的寺廟,為明朝時明社所建,香菸繚繞,風格古樸,偶爾還會有低沉的鐘聲。橋體非常結實,能夠很好的防震,幾百年來經過翻修,橋體基本保持原樣。橋端有石猴,石犬,所以又名石猴橋,華僑們又叫它“馬騮橋”。在橋上有匾,上書“遠來橋”,並有書“安乘”、“利涉”等漢字。

公元5世紀,越南會安是古代占婆國的著名海港,在長達1000多年的發展時期里,來自中國、日本、東南亞及南亞各國的商船都在會安港進行貿易交流,在會安經商的中國人及日本人很多,因此,當局允許在這裡分別建立華人和日本居住的單獨街道。

“日本橋”便是當時的日本人為方便進出自己的居住區而建造的風雨橋,石橋始建於猴年(1593年)完工於狗年(1595年),所以橋西邊盡頭有兩尊精美的狗雕像,東邊盡頭則有兩尊猴子雕像。後經明社重修,並立碑為記。

風俗樓風俗樓

交通

從峴港到會安可選擇乘坐迷你巴士,大約15分鐘一趟,車程在45分鐘左右。

門票

遊覽古鎮不需要門票,但如果想進福建會館、黎氏宗祠等著名景點,則需要購買一張120,000越南盾的通票,通票有效期24個小時,可以任選古鎮裡的5個景點參觀。售票點分布在古鎮里,營業時間是7:00-21:00。在購買通票時會拿到一張標識有各景點位置的簡化版地圖,如果人數超過8個,可以申請2個小時的免費導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