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胡治兵語錄

曾胡治兵語錄

《曾胡治兵語錄》中國近代語錄體軍事著作。蔡鍔輯,共12章,1.4萬餘字。清宣統三年(1911),蔡鍔就任雲南新軍協統之時,受鎮統鍾麟同委託,編“精神講話”,遂摘取曾國藩、胡林翼的論兵言論,分類編輯成《曾胡治兵語錄》,每章後加評語,以闡發其軍事思想。目的在於厲兵秣馬,驅逐列強。1917年此書由上海振武書局刊行。1924年蔣介石將此書作為黃埔軍校教材,並增輯《治心》一章以《增補曾胡治兵語錄》出版。1943年八路軍《軍政雜誌》曾出版《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白話句解》,1945年八路軍山東軍區重印出版。《曾胡治兵語錄》中將材、用人、尚志、誠實、勇毅、嚴明、公正、仁愛、勤勞、和輯等前十章為治軍問題。主張選將要慎重,為將要智勇兼備,練兵要嚴格。兵機、戰守兩章為戰略戰術問題,講究持重謹慎。主張“簡練慎出”,無充分準備不輕言戰。以後發制人為主,又注 意搶占先要以求先制,重視以主待客持久待變,提出“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戰法重奇正。防守強調掌握重點,進攻重機宜,行止重謹慎。曾胡軍事思想主要是從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論兵反映了封建階級立場。

基本信息

編寫背景

1911年春,蔡鍔由廣西赴雲南擔任新軍訓練工作。數年的軍中生活,使他親身體會到所謂的“新軍”,依然是風氣敗壞,紀綱廢馳。“基礎已壞,欲挽回補救,決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奏功”。面對這種現狀,他感到只有號召“多數同心同德之君子,相與提挈維系,激盪挑撥”,“大發志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宿”,才能“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家於坦途”。正好雲南新軍第十九鎮統制鐘麟同委託他編寫一份“精神講話”的教材,蔡鍔認為湘軍統帥曾國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論“多洞中竅要,深切時弊”,於是便從他們的奏章、函牘和日記中,摘取了大量有價值的內容,分類湊輯,取名《曾胡治兵語錄》,以此作為雲南新軍的“精神講話”。全書共分十二章:第一章《將材》,第二章《用人》,第三章《尚志》,第四章《誠實》,第五章《勇毅》,第六章《嚴明》,第七章《公明》,第八《仁愛》,第九章《勤勞》,第十章《和輯》,第十一章《兵機》,第十二章《戰守)。其中前十章論治軍,後兩章談作戰。 

編者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傑出的軍事家。1895年,未滿13歲的蔡鍔以優異成績考中秀才。1898年,又考入湖南時務學堂,服從梁啓超譚嗣同學習。蔡鍔在頭班學生中年齡最小,但“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氣蓬勃,同學皆敬慕之。”1899年,蔡鍔應梁啓超之召東渡日本,進入東京大同高等學校。1900年,蔡鍔回國參加唐才常組織的自立軍起義。起義失敗後,幸免於難的蔡鍔再度東渡日本。他痛心師友罹難,祖國風雨飄搖,決心投筆從戎,以軍事救國。1901年,他自費進入成城學校學習陸軍,1903年又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1904年冬,蔡鍔從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等地訓練新軍,1911年被任命為雲南新軍第19鎮第37協統領。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蔡鍔與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等革命黨人在昆明起義回響,組織了“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蔡鍔任軍都督。1913年,袁世凱調蔡鍔入京,任參政院參政、全國經界局督辦等職,並授以將軍府昭威將軍。1915年,袁世凱帝制野心暴露,蔡鍔潛出北京,到雲南組織護國軍,出兵討袁。他抱病親率護國軍第一軍入川,與袁世凱軍激戰於四川瀘州、納溪等地。護國戰爭勝利後,蔡鍔出任四川督軍兼省長。1916年,蔡鍔因積勞成疾,赴日治療,11月8日病逝於日本福岡大學醫院,終年34歲。

作者

曾國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38年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授檢討(官名),曾任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擢禮部右侍郎,歷署兵、工、刑、吏等部侍郎。1852年,曾國藩丁母憂回籍,次年初奉命幫辦團練,乘機組建了一支新型的地主武裝——湘軍。1854年湘軍練成,自衡州出師東下進攻太平軍,獲勝於湘潭、岳州。1854年10月湘軍攻陷武漢,1858年攻陷九江。1860年8月授兩江總督,督辦江南軍務。次年9月湘軍攻陷安慶,11月曾國藩奉命節制蘇、皖、贛、浙四省軍務。1864年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1865年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捻軍起義。1866年12月因師出無功回兩江總督原任。1867年授大學士。1868年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7月在查辦“天津教案”時屈辱妥協,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9月復調回兩江。1872年3月,病死於兩江督署,諡文正,終年61歲。 

胡林翼(1812-1861),字貺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1836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鏇授編修,充江南副考官,捐升知府。1854年擢貴東道員,率勇赴湖北、湖南參加鎮壓太平軍起義。1855年1月,胡林翼帶勇配合曾國藩湘軍攻打江西九江、湖口。不久調任湖北布政使,率部回援武昌,並署理湖北巡撫。1856年12月,胡林翼以攻破武昌實投湖北巡撫,隨即以湖北為基地,全力支援曾國藩的作戰。1857年,胡林翼與湖廣總督官文派兵援安徽廬州(今合肥),次年又同官文派兵攻打安慶,進圖廬州。1859年初出駐黃州,整理軍務。次年敗大平軍於小池驛等地。1861年1月移營大湖,鏇因太平軍陳玉成部入鄂,派兵回援武昌,並派兵助攻安慶。6月太平軍李秀成部攻入湖北,連下通山、興國、大冶,武昌岌岌可危,胡林翼親率所部回救。9月30日,胡林翼在武昌嘔血而死,諡文忠,終年49歲。

印刷出版

《曾胡治兵語錄》成書於1911年夏。1917年蔡鍔去世一年後,上海振武書局首次公開印行,梁啓超為之作序。1919年李根源於廣州重印。1924年蔣介石增輯《治心》一章,以《增補曾胡治兵語錄》名義印發黃埔軍校作為教材。1943年八路軍軍政雜誌社曾出版《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白話句解》下發部隊。解放後因政治原因該書一度絕版。近年解放軍出版社與遼瀋書社聯合出版的《中國兵書集成》第50冊由上海振武書局影印再版,巴蜀書社也組織力量重新將增補本譯成白話出版,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兵書名著精華(文白對照)》亦選譯了部分內容。 

內容簡介

曾國藩、胡林翼是以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起家的,他們的軍事思想,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但是,曾胡善於從歷史和現實中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注意吸收和繼承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精華,尤其是曾胡是以理學家的身份談兵的,理學是其兵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這種濃厚的理學背景使得曾胡對中國傳統兵學從範疇到體系都做了重新的詮釋,從而提出了大量富有借鑑意義的命題,如治軍方面的“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帶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如父兄之帶子弟一般”;“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用兵方面的“兵可挫而氣不可挫,氣可偶挫而志不可挫”;“用兵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四字”;“戰陣之事,恃強者是敗機,敬戒者是勝機”;“用兵之道,全軍為上策,得土地次之;破敵為上策,得城池次之”;“主氣常靜,客氣常動。客氣先盛而後衰,主氣先微而後壯。故善用兵者,每喜為主,不喜作客”;“軍事之要,必有所忌,乃能有所濟;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等。這些極富理學意蘊的兵學命題,深深地植根於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推動了中國傳統兵學的發展,體現了理學思想的深刻性,而且通過對傳統兵學範疇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自先秦以來即存在的兵學與儒學的對峙與緊張,促進了宋明以來兵學與儒學合流的進程。胡林翼所說的“兵事為儒學之至精,非尋常士流所能及也”,便透出了兵儒合一這樣一種信息。這對於傳統兵學地位的提升,應當說是有意義的。 

《曾胡治兵語錄》各章都附有蔡鍔的按語。這些按語或者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歸納,或者是對曾胡言論的評述,或者是借題發揮,闡明蔡鍔自己的思想。蔡鍔對於曾胡“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的思想十分欣賞,認為帶兵者“若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可付之一炬”;對於曾胡“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的思想,蔡鍔也十分崇尚,認為這是“扼要探本之論”,並將其忠君衛道的內容轉換為救國救民的大義,從而為這個命題賦予了新的內涵。蔡鍔還從曾胡“以主待客”的作戰指導思想受到啟發,對西方軍事思想中的“極端進攻”作了批判分析,提出中國在反侵略戰爭中應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反映了蔡鍔軍事思想的過人之處。由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階級局限性,蔡鍔在按語中多次對曾胡二人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罪行進行稱誦,並稱太平軍為“粵匪”等。凡此等等,請讀者朋友注意鑑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