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運兵道

曹操運兵道

曹操運兵道又稱曹操[東漢末年魏王、曹魏奠基人]藏兵道,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老城內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分別通達城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軍事設施,亦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古代地道戰術的總匯。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布局奧妙,變化多樣;立體分布,結構複雜;規模宏偉,工程浩大。目前已發現八千餘米,是迄今發現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地下軍事戰道。它遠遠超過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價值,被譽為“地下長城”,2001年6月25日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2月,亳州市曹操地下運兵道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據史書載:曹操多次運用地道戰術取得戰爭勝利,亳州古地下道,就是曹操當年在家鄉修築的地下軍事防禦戰道。曹操運兵道,位於亳州市老城內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別通達城外。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布局奧妙,變化多樣;立體分布,結構複雜;規模宏偉,工程浩大;長達四千餘米。是迄今發現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地下軍事戰道。它遠遠超過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價值,被譽為“地下長城”。他把數量不多的士兵從地道內暗暗送出城外,再從城外開進城內,反覆多次,迷惑敵人,出奇制勝。 現存古地道,有土木結構,磚土結構,磚結構三種類型,有單行道、轉彎道、平行雙道、上下兩層道四種形式。地道距地面深度一般2至4米,最深7米,道內高度1.8米左右,道寬0.7米,道內轉彎處均為“T”型,平行雙道這兩道相距2至3.5米,中間砌有方形傳話孔。古地道內幽深蜿蜒,曲折不定,設有貓耳洞、掩體、障礙券、障礙牆、絆腿板、陷阱等軍事設施,還有通氣孔、傳話孔、燈籠等附屬設施。

歷史沿革

曹操運兵道曹操運兵道
運兵道始建於東漢末年,是魏武帝曹操為其軍事需要,專門修築的地下軍事戰道,因最初用於運送士兵,故稱“曹操運兵道”。
唐宋時期多次修葺,仍作為軍事戰道使用,由於涉及軍事機密,除高級將領外無人知曉,所以史書記載較少。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黃河決口,亳州城被淹,運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餘年未被發現。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發生了持續八個月的南泛,河南、安徽受災嚴重,亳州城被淹,運兵道再次被深埋。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曹操地下運兵道於首次被發現。
1969年,為回響毛澤東“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全市民眾廣泛參與挖地下防空洞,先後在老城區人民東、人民西、人民南、人民北4條街道(原四門大街)地下大範圍發現古地下道,已查明近8千米長。
1999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視察亳州,參觀曹操運兵道。
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7月,由於市政排水系統長期對地下道滲漏造成的危害,使運兵道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地下運兵道被迫停止對外開放,進行搶險維修。
2009年,曹操地下運兵道改造提升項目正式開展,主要包括運兵道出入口改建擴建和運兵道旅遊容量提升。拓展地面空間,設定停車場、入口廣場等設施,同時完善地道內部的照明、供氧、排水防滲漏工程。
2015年9月,地下運兵道入口改造工程順利完工。在原譙望樓遺址附近的運兵道出口建設譙望樓,9月6日,譙望樓正式開門迎客。
2016年2月,亳州市曹操地下運兵道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6年12月,亳州曹操地下運兵道在維修過程中新發現36米“指揮區”地道。
2017年1月,曹操地下運兵道作為亳州古城文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申報AAAAA級景區。
2017年5月,中國外交部前任部長李肇星參觀曹操地下運兵道。

內部構造

運兵道內有障礙牆、絆腳板、陷阱等陷敵設施,還有貓耳洞、掩體、傳話孔、燈龕、通氣孔等附屬設施,深深體現了曹操的謀略。《三國志》記載曹操多次運用地道戰取得勝利,如官渡之戰,“紹射營中,矢如雨下……”曹操“起土山地道”,又如攻鄴城,“為土山地道”,可見地道戰在曹操指揮的多次戰役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古地道結構有四種:第一種是土木結構,也就是土道木頂。這種地道是早期修築的;第二種是磚土結構,也就是土道磚砌券頂;第三種是磚木結構,也就是磚道木頂,這種結構往往與磚土結構互相交織,磚、土、木三者並存,沒有規律;第四種是渾磚結構,即全部用磚砌築,這種結構在現存古地道中最為常見,可分為磚券、磚牆、磚墁三部分。

出土意義

運兵道內清理出土的文物相當豐富,主要有東漢三國唐宋各時代的遺物,有直接用於作戰的鐵刀、鐵劍、彈丸、鐵釘、銜枚等軍事器械,也有用於生活的銅鏡、鐵燈、瓷盞、陶瓷等器物,還有用於娛樂消閒的圍棋子以及用於購物的流通貨幣銅錢等遺物。

曹操運兵道在地下蜿蜒延伸,似無盡頭,縱橫交錯,猶如一座地下長城,十分壯觀。這是我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軍事設施,也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古代地道戰術的總匯,“它遠遠超過了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價值”,被譽為“地下長城”是當之無愧的。

地道內出土有彈丸、鐵刀、鐵燈、卸枚、圍棋子、銅鏡、陶器、瓷器、硯台等漢、唐、宋各代的文物,它對研究中國古代軍事建築、軍事戰術以及曹操軍事思想有重要意義。

主要景點

譙望樓

譙望樓是曹操運兵道的入口以及遊客服務中心所在,是一座仿漢主體建築,地下一層,地上六層,地上六層分別為建安文學館、序廳、書畫廳、服飾廳、樂府廳、賦詩廳。地下一層為地下長城軍事奇蹟展廳,經過這一層,來到穿越時空隧道,就可以進入曹操地下運兵道了。史料記載,東漢末年曹操興建的譙望樓高八仞,相當於現在的20多米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以軍事瞭望以及宴請賓客、吟詩作賦,以及為修建運兵道做屏障等。

曹操手書

古運兵道出口處的一塊石碑上刻有“袞雪”二字,袞雪是至今發現的曹操留下的唯一書跡。漢代八分(隸書)體。氣宇軒昂,字如其人,運兵道則出土“魏王”文字磚,此處手書則為運兵道內磚刻。袞雪二字取材於中國《漢魏十三品》書法佳作,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湧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隨從提醒:“袞字缺水三點”。曹操撫掌大笑:“一河流水,豈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談。

地道指揮室

運兵道結構複雜,布局奧妙,有單行道,平行雙道,上下兩層道,立體交叉道四種形式,並設有貓耳洞、障礙券、障礙牆、陷阱、拌腿板等多種軍事設施。從雙行道下來,到達的這個地方是曹操的辦公室,也就是中心指揮點,這個地方是離地面最高的地方,大約六米多高。這裡面出土了很多圍棋子,而且高度比較高,寬度也比較寬,而且這個地方是中心點,無論怎么走,東西南北都是相通的,所以說這個地方為就是曹操的辦公室。

旅遊貼士

曹操運兵道曹操運兵道

景區開放時間:8:00—17:30

兒童票:1.4米以下免票,1.4米以上25/人

學生憑證25元/人、60-69周歲老年人憑證25元/人、70歲以上老人憑證免票

成人票 ¥50元

公交:乘坐6、8、10路公車到人民醫院北院站下,步行約3分鐘即到。

三國景點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