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米城遺址

曬米城遺址

曬米城遺址位於台兒莊北向15公里處泥溝鎮境內,平面呈不規則啞鈴型,長90米,寬80米,總面積約為7200平方米,地層堆積高約4~6米。遺址高台雄踞平野,向東俯覽馬莊村貌以及茅茨河故道,向西俯瞰棗台公路的南北川流,猶如一座土建城堡,格外醒目。棗莊市人民政府於1980年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山東[地理區域]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7月,正式申報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考古挖掘

曬米城遺址曬米城遺址
曬米城應該就是一座古代城堡的幾千年累積之遺存。1974年以來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多次考察,共採集發掘各類文物標本400餘件。其中完整的和可以復原的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三大類。陶器以黑陶為主,紋飾有竹節狀紋、弦紋,器形較大,造型美觀,為古瓦陶器中上乘。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錘、石刀等生產工縣.均採用磨製技術。骨器主要有骨鏃、骨角柄,骨簇是原始狩獵武器,骨角柄是為石器作柄。此外,還有周代灰陶折腹罐,春秋戰國時完整的銅鏃,漢代陶豆,魏晉時期花瓣紋瓦當,宋代花口瓶等器物。
另外,觀察遺址斷面,層次分明的古文化層堆積更是一覽無餘——最上層約2米厚的灰黃土色土質中,包含有漢代、周代陶器碎片,器形有灰陶旦、筒旦、極瓦、陶鬲、陶罐等。第二層為商代堆積,器物隔片有灰陶鬲足、鬲口沿、石器殘片、缸片、蚌片等,其厚度約為2米。這一層中又可分為若干小層,每小層約0.1—0.5米不等,有的小層是灰土堆積,有的則是未燃盡的木炭或紅燒士堆積。第三層為龍山文化堆積,灰土中夾雜大量蚌殼、河螺殼以及殘碎石器和磨光黑陶片。陶器碎片中可辯認的器物種類有鬼臉式鼎足、鼎口沿、盆口沿、罐把手、豆柄等。據此推定,該遺址最下層文化堆積屬於山東龍山文化城子崖類型,地層中含有龍山早中晚三期遺物,與周圍地區所分布的同類型遺址文化面貌相一致。繼龍山文化時期的居民之後,殷商先民,周代先民至漢代先民都在曬米城留下了艱難沉重的足音。

傳說

曬米城遺址曬米城遺址
曬米城遺址身價彌足珍貴,源自遺存積澱年代的久遠和規格、規模之宏大。但是其原有的稱謂卻無從考知。至於今名曬米城,據說源自一個和梁武帝有關的民間傳說。

梁武帝(464—549),名蕭衍,字叔達,南朝蘭陵郡中都鄉人,有著突出的政治、軍事與文學才能和建樹,在輔佐南齊治國安邦過程中屢建奇功,最終創建了梁朝。蕭衍在輔佐南朝齊明帝期間,南齊遭遇北魏孝文帝三十萬大軍的征討。蕭衍奉命出征淮河前線抗敵並自請充當先鋒,發兵救援義陽被困守軍。蕭衍帶領軍隊連夜抄小路趕到了距離北魏軍只有幾里地的賢首山,命令士兵將旗幟插滿了山上山下。天亮,義陽城中的齊軍看到滿山旌旗招展,以為重兵已經趕到給他們解圍來了,於是士氣大增,馬上集合軍隊出城攻擊北魏軍,同時順風放火。這邊的蕭衍也趁機夾攻北魏軍,蕭衍親自上陣,搖旗擂鼓助威,齊軍士氣高昂,個個奮勇殺敵。北魏軍在齊軍前後夾擊下,潰不成軍,只好退卻。齊軍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據傳,就在此役期間,蕭衍從故鄉蘭陵郡徵集了大批軍糧,沿茅茨河船運支援前敵,不料途中遇險船翻糧傾。軍士們將糧袋打撈出水,就勢將糧食攤在岸西的兩座古城基台上晾曬,西城台晾麥,東城台曬米。蕭衍創立梁朝之後,二台遂為世人看重,口碑相傳,稱之為“梁王曬麥城台”“梁王曬米城台”,簡稱“曬麥城”和“曬米城”。

歷史記載

曬米城遺址曬米城遺址
關於曬米城遺址,在《嶧縣誌·古蹟考》中有專門記述:“曬米城、曬麥城俱在縣東南三十里,二城相違,中隔一道,似是一城因路而分。”這裡記述的曬米城與曬麥城中間的路,就是現在的棗台公路前身的一條古道。從明清至今,這條路一直是南通台兒莊,跨京杭大運河直達徐淮的交通要道。此間,棗莊中興公司修築的經台兒莊跨運河接隴海的棗—台鐵路專線,其路基占用了曬麥城址,加上後來大量用土,曬麥城已經不復存在,曬米城址也屢遭蠶食,現今面貌實為殘存。
和曬米城遺址有著相近、相似、相關的遺址,還有與其相距不遠的蘭祺故城遺址、難攤子遺址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台兒莊附近曾有存見的雷台、鳳凰台、墩上等,大都屬於漢代和漢前的遺存。這些遺存和曬米城遺址相比,其文化底蘊與考古價值皆大有遜色。曬米城集6000年風雲積澱於一台,其殘存遺址則更顯其身價之貴。為了維護好這處人類文明的重要遺存,棗莊市人民政府於1980年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