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塗法

暈塗法

“暈塗法”是達·文西作畫時為人所熟知的一種手法。法國博物館研究和修復中心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羅浮宮收藏的《蒙娜麗莎》等7幅達·文西作品,試圖分析達·文西在作品創作中所使用的“暈塗法”。研究人員發現,達·文西的作品上最多有30層顏料,這些塗層加起來不足40微米,相當於人體頭髮的一半厚度。這種技法使作品中的物體輪廓具有朦朧的效果,同時讓物體看上去更立體。

基本信息

簡介

蒙娜麗莎蒙娜麗莎
法國博物館研究和修復中心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羅浮宮收藏的《蒙娜麗莎》等7幅達·芬奇作品,試圖分析達·芬奇在作品創作中所使用的“暈塗法”。研究人員發現,達·芬奇的作品上最多有30層顏料,這些塗層加起來不足40微米,相當於人體頭髮的一半厚度。這種技法使作品中的物體輪廓具有朦朧的效果,同時讓物體看上去更立體。研究者此前認為,達·芬奇在創作《蒙娜麗莎》時先畫了一幅草圖,後用非常淡的半透明顏料來使線條變得柔和,接著,再小心地用細筆畫出小點來潤飾畫像的細節,最後再畫上另一層非常淡的顏料。“蒙娜麗莎臉上的某些部位至少畫了30層,每一層都薄得令人難以置信。整個過程就像做三明治一樣。”一位研究者說。

研究

達·芬奇使用“暈塗法”為人所熟知,但針對這項技法的科學研究並不多,原因是測試需要畫作樣本。法國研究人員這次使用一種名為“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法”的方法分析達·芬奇作品中的顏料塗層及其化學成分。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不會對作品造成損害。
研究人員菲利普·瓦爾特說,他們使用的分析方法相當精確,研究人員已發現達·芬奇在繪製每一個塗層時使用哪些顏料,“這對了解這種技法非常重要。”
按瓦爾特的說法,研究人員發現了達·芬奇的一些創作習慣,如經常嘗試新技法。達·芬奇在創作<蒙娜麗莎>時,使用氧化錳繪製陰影;在其他一些作品中,他使用銅。達·芬奇經常給作品塗上透明色料,但並非創作每幅作品時都這樣做。

例子

蒙娜麗莎的秘密

透過紅外線攝影,可以看到這幅畫底下的各層,包括最底層的白楊木畫板,上一層讓木畫板變得更平滑的石膏層、水膠層,以及最上方的油畫層。
蒙娜麗莎原本有眉毛和睫毛,但由於達·芬奇是以透明薄塗法在畫上淡淡掃出,後人在除去保護漆時,可能不小心將保護漆下方很薄的眉毛、睫毛部分也刮除。
蒙娜麗莎的臉在達·芬奇的草稿中比較寬,他應該是用獨創的“暈染法”技巧幫她“削骨”,讓臉看起來比較瘦。
透明頭紗是達·芬奇以“透明薄塗法”畫的,而且是在背後的風景畫完成後加上去的,從這點可以看出他作畫的習慣順序。
畫中手指部分感覺比較生硬,左手食指特別寬,明顯有改過的痕跡——可能達·芬奇改變了主意,移動了左手食指和中指的位置。

綜合

“蒙娜麗莎的微笑”對全世界來說至今仍是一個謎,但法國科學家近日宣布,經過研究他們破解了這幅名作的部分“秘密”——達·芬奇的創作習慣,比如如何運用“暈塗法”的技法完善作品。
《蒙娜麗莎》是在達·芬奇生命晚期創作的,時間是在1503年至1506年之間。當時,達·芬奇是在一塊義大利白楊木上畫這幅畫的。幾個世紀以來,數不清的科學家和藝術歷史學家,對這幅有著500多年歷史的畫像進行了各式各樣的研究,試圖解開這幅在法語中名為<喬孔達夫人>的畫像,以及畫像上那個神秘微笑背後的謎團。傳統觀點認為,畫中人物是佛羅倫斯絲綢商人弗蘭西斯科·喬孔達的妻子麗莎·蓋拉爾迪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