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地球

智慧的地球

”智慧的地球“是IBM公司提出的人類社會發展願景。世界正在不斷變“平”、變“小”,這使中國與世界日漸融為一體。而與此同時,各種全球問題隨之凸現,金融危機、能源緊張、環境污染、食品問題接踵而至,這迫使我們審視過去,思考未來。無論是經濟、社會還是技術層面,整箇中國和世界正處於轉變的關口。幸運的是,各種挑戰的背後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整個世界正變得更加“智慧”。”智慧的地球“是IBM公司提出的人類社會發展願景。這個世界的基礎結構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前進。首先,各種創新的感應科技開始被嵌入汽車、家電、公路,水利電力等設施當中,從而令物質世界被極大程度的數據化。同時,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物品構成互聯互通的系統,而先進的技術和超級計算機則可以將這些堆積如山的數據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洞察,並幫助人類做出正確的行動決策。總之,這意味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實現數位化和互聯的現實,人類將最大化的利用信息資源,獲得前所未有的能力和洞察力,以建設智慧的系統、智慧的企業、智慧的國家、甚至智慧的地球。

(圖)智慧的地球——2009IBM論壇智慧的地球——2009IBM論壇

2008年,在持續了兩年的“創新”之後,IBM提出了讓業界再次眼前一亮的理念——“智慧的地球”。其目標是讓世界的運轉更加智慧型化,涉及個人、企業、組織、政府、自然和社會之間的互動,而他們之間的任何互動都將是提高性能、效率和生產力的機會。隨著地球體系智慧型化的不斷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更有意義的、嶄新的發展契機。

如今,IBM的科學家和行業專家正為此而努力,通過各種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將其變為現實:
智慧的醫療,實現了數位化、自動化、智慧型化等方面的突破,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進行診斷,更充分地利用醫療資源,患者也無需每次為看病花費2-3個小時,繁雜的看病過程將變得異常簡單。
智慧的食品,通過”RFID追蹤系統”對食物進行從農場經到餐桌的全程跟蹤,從而改善我們的食物供應,從源頭保障食品的衛生安全,並守護消費者的健康。
智慧的城市,利用電子政務網路大幅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使行政審批所需的時間從“月”縮短至“天”,並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住房等方面為市民提供急人之所急的便捷服務。
智慧的水資源,依靠超級計算能力和信息技術,加強水資源的再生利用、高效管理、高科技治理污染、形成生態系統,讓沙漠也能變成水鄉,有效解決中國缺水危機,以及27.8%的國土沙漠化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智慧的零售、智慧的運輸……智慧的科技已經隨處可見、隨時可用。人類已經站在一個全新發展的門檻之上,跨越這一階段,我們就能獲得更快速持久的發展,走向更加智慧的明天。
智慧的地球的潛能不會自動釋放出來。需要來自各界的倡導和領導力,在商業、政府、學界、社區方面引領這些重大變化,當務之急是加快“智慧”的腳步,對每個行業、機構乃至個人而言都是如此。

通向智慧的地球之路

2008年11月,IBM總裁兼執行長彭明盛(SamuelJ.Palmisano)首次提出了“智慧的地球”這一發展概念。在社會發展中,一些意義深遠的事情正在發生:每個人、公司、組織、城市、國家、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正在實現更透徹的感應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我們獲得更智慧型的洞察。這將會帶來新的節省和效率——但可能同樣重要的是,提供了新的進步機會。由於這些技術的進步,世界變得更小了,變得更加“扁平”,也變得更加“智慧”了。
與以往提出的商業和技術層面的理念不同,“智慧的地球”是IBM長期跟蹤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分析全球市場變化而發現並制定出來的。“智慧的地球”概念直接面對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比如:資本和信用危機,經濟低迷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不穩定的石油價格和能源短缺,因為信息爆炸而激增的風險與機會,全球化和新興經濟,新的客戶需求和商業模式等等。這些問題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需要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人們共同去面對的;而如何通過更加“智慧”的方式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是全人類共同關注的發展之道。
“智慧的地球”指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實現數位化和互聯的現實,通過越來越多的低成本新技術和網路服務,在未來所有的物品都有可能安裝並套用智慧型技術,進而向整個社會提供更加智慧型化的服務,從而為社會發展和經濟進步提出了一條全新的發展思路。人們將會了解到擺在餐桌上的食物來自哪塊土地、運輸過程中經過了哪些環節;試衣間裡的數字購物助手會自動通知導購人員送來合適尺碼和顏色的衣物;去醫院看病時,再也不用排大隊、一個個視窗跑來跑去;廚房裡的自來水也可以放心飲用,因為水在整個輸送過程都在被嚴密監控著……這一切都像科幻電影的內容,而實際上,強大的科技和社會發展動力正在將這一切帶入現實。

三個智慧推動力

談到智慧之道,首先應該注意到三個重要的趨勢。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幾乎任何系統都可以實現數字量化和互聯的事實,並且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做出更加智慧的判斷和處理。
更透徹的感應和度量
全球行動電話用戶數量2007年突破33億大關,也就是說,全球平均每兩個人就擁有一部行動電話。更重要的是,據預測2008年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的數量將會達到10億之多。到2010年,全球生產的射頻標識(RFID)數量可望達到300億個,產品、護照、建築物甚至動物身上都將帶有射頻標識。盤鏇在繞地軌道上的數百個衛星每天產生數百萬兆位元組(TB)的數據量。到2010年,全球每人將平均占有10億個電晶體,每個成本約耗資十萬分之一美分,而各種各樣的感應科技也開始被嵌入在像汽車、家電等設備,以及公路,水利電力等設施當中。這些電晶體和感應器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世界的運轉,讓我們能真切地看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並能夠準確量化所產生的變化。
更全面的互聯互通
還有,到2011年網際網路用戶將達到20億人,聯網對象——車輛、設備、攝像頭、車道、管道——的數量正在邁向1萬億大關,並且以史無前例的方式與各種設備物件連結起來。未來網際網路將會變成物聯網,國際貿易壁壘逐漸消除,企業內外的整合日趨緊密,跨行業的聯繫和合作也不斷加強。而且虛擬技術的大行其道,加速了互聯互通的趨勢。這些都大力推進了協作和創新的廣度和深度。
更深入的智慧型洞察
同時,我們也看到,隨著信息技術的成熟和不斷發展,人們可以負擔得起使用大規模計算機集群以及雲計算去加工、建模、預測和分析海量的數據。
2008年,IBM的走鵑超級計算機(Roadrunner)突破了每秒一千萬億次(petaflop/s)的運算速度屏障。走鵑超級計算機使用的晶片與消費者遊戲控制台所用的晶片並無二致,並且採用免費的Linux作業系統。
作為一種連線和提供具有強大、大規模可擴展後端系統的龐大最終用戶設備、感測器和致動器陣列的方法,“雲計算”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利用雲計算技術可以快速開發新型套用並將其部署為網路服務。
基本計算模式在過去二十年中已經發生了變化。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個人電腦模式已被目前基於開放性、網路、高新技術以及數字智慧型與工作和生活相融合的新模式所取代。人類將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資源,並從中獲得前所未有的洞察力,並因此更快,更好地做出決策。

從四個關鍵挑戰入手

如果我們把握並駕馭這些重要趨勢,就能開創出通往“智慧的地球”這一美好願景的通途。在這個進程中,我們必須考慮如何解答四個關鍵的問題:
- 新銳洞察:面對無數個信息孤島式的爆炸性數據增長,我們需要獲得嶄新的智慧型和洞察,利用眾多來源提供的豐富實時信息,以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 智慧運作:因應人們消費、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新變化,我們需要開發和設計新的業務和流程需求,實現在靈活和動態流程支持下的聰明的運營和運作,達到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 動態架構:我們需要建立一種可以降低成本、具有智慧型化和安全特性、並能夠與當前的業務環境同樣靈活動態的基礎設施;
- 綠色未來:我們需要採取行動解決能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提高效率、提升競爭力。

深入智慧的行業

“智慧的地球”將首先在那些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取得突破,建立在最新理念和技術基礎上的“智慧的行業”,能夠給社會運行和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因這種變化產生的可喜結果,能夠將我們帶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在全球各地和中國,都會遇到各種問題)
據美國能源部的研究結果,由於電網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電能損失高達總電能的67%,使配電系統更高效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實現電網智慧型化。為此,我們可以部署能夠讓消費者實時監控其電力消耗及其成本的“智慧型電網”,從而讓他們更容易地降低電費。
僅僅美國洛杉磯一個小社區平均每年浪費在開車找空位上的燃油就高達4萬多加侖,創造700萬噸的二氧化碳,空駛歷程相當於旅行全世界38周。在“智慧型交通”的思路下,IBM公司正在與斯德哥爾摩、新加坡、倫敦和布里斯班等城市就解決交通擁堵和污染問題開展合作。通過相關努力,在斯德哥爾摩,交通擁堵情況減少了25%,整個城區的污染情況減少了8-40%。
在中國,IBM也正在與合作夥伴一起,共同向智慧的未來邁進。IBM和中國海信集團已經攜起手來,共同關注於中國“智慧型交通”領域的發展。IBM已經和中國衛生部等機構展開深入合作,從“電子病例”、“區域醫療一體化信息平台”等多個角度推動這個重要的民生行業更加智慧。在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合作中,IBM希望能夠充分發揮在創新信息技術方面的特長,推動城市生活向更智慧、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智慧的基礎設施

數字智慧型技術已經被運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到幾乎所有的事物、流程或自然系統。IBM正在與有遠見的各組織開展合作,以便逐步推廣智慧型技術,將其運用到諸如交通流量、電力或食品供應鏈管理中來。
地球智慧型化不斷提高需要動態的基礎架構
當前選擇系統越來越智慧型化,但全球絕大部分的IT基礎架構(包括移動設備、個人電腦、伺服器、數據中心、軟體以及這些必須的處理流程)運行非常緩慢、效率低下,也無法滿足日後人們的需求。但是,最新的計算能力可以使現有的IT資產“起死回生”,使其更加高效,更加靈活、更加智慧型,更具有彈性。
IBM使您的IT更高效
動態的基礎架構專為今天的技術化世界而設計,它以靈活、安全和無縫管理的IT基礎架構為基礎,並幫助客戶將不斷成長的智慧型業務架構整合入不斷變化的、相互連線的數字世界。擁有動態基礎架構的組織能夠靈活而迅速地提供優質的商業和IT服務,同時滿足日常運營的需求,以改善服務、降低成本和管理風險。
SOA
您的業務環境每天都在改變。新的市場挑戰,新的競爭對手,以及經濟要素的變動,都提出了快速應對的需求。對您現有的資產進行最最佳化,並使它們與新技術融合,節約成本,提高效率使您獲得真正的競爭優勢,要做到這一點,您需要一個靈活的IT基礎架構,輕鬆便捷地對變化做出回響。IBMSmartSOA方法共享7,000多位客戶的“智慧”,可以指導您快速有效地適應變化。SmartSOA可以幫助您變得更加敏捷,可以提高性能,增長業務,獲得更加智慧型的業務成果。
虛擬化
IBM提供了業界最廣泛的虛擬化能力。採用IBM跨平台的虛擬化、自動化和系統管理解決方案,能夠簡單、動態地訪問和管理資源,以實現更好的資產使用率和更低的運行成本。
最新企業數據中心
任何基礎架構的核心都是數據中心。IBM最新企業數據中心將虛擬化、能效和安全能力有機結合起來。
綠色數據中心
向著更加綠色環保的數據中心發展的第一步就是定義您的起點。利用IBM評估工具來測量能源效率、判斷改進機遇,並為可持續的開發創建一份計畫。
虛擬綠色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是高度安全的場所,客戶的遊覽可能會給安全性帶來挑戰,更不用說現場訪問所涉及的資金和時間成本。如今,IBM提供了全新的體驗:SecondLife中的綠色數據中心模型是一個三維虛擬環境。
企業IT安全服務
92%的公眾擔心自己的隱私受到威脅,因此,您需要制定一套符合法律、客戶和員工要求的安全政策.

智慧的交通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急需完善基礎設施來滿足人民需求,但往往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就以美國為例,1982到2001年人口增長了約20%,而交通流量卻暴增了236%。
堵塞的道路需要新的措施
鋪設更多新的道路和車道也許不太現實,但是將智慧型工具運用到道路和汽車中無疑是可以實現的(例如,增設路邊感測器、射頻標記和全球定位系統)。
在斯德哥爾摩,一種新型的智慧型收費系統大幅度地減少了交通流量和碳排放量。
在倫敦,阻塞管理系統成功將交通流量降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水平。
在新加坡,交通預測系統可幫人們重新制訂出行方案,也可管理全市交通,依此來預防嚴重的交通阻塞。
交通系統屬於一個更大的系統
重新思考這些問題之後,我們應該將新技技術和新政策推廣開來以改變人們舊的思維和習慣。它意味著改進駕駛員的經驗,而不再僅僅涉及出行時間及路線選擇。並且,它可以改進我們所駕駛的汽車、我們所行駛的道路以及我們可能換乘的公共運輸。例如:
智慧型道路系統緩解交通擁擠
我們幫助斯德哥爾摩運行了一套道路收費系統,使城市交通流量減少了20%,汽車廢氣排放減少

智慧的零售

如今,全球零售訂貨時間為6到10個月,這迫使供應商在庫存、消費趨勢和物流方法上下大賭注-在供應鏈上的商品庫存積壓價值為1.2萬億美元。同時,零售商每年因錯失交易遭受的損失高達930億美元,而原因則是沒有合適的庫存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為了吸引智慧地球上的消費者,零售商和製造商需要一個更加智慧型的系統。一方面需要全球零售供應鏈能反映這些新的發展情況。需要內部連結,從而使系統能夠在流程中的每一個點上獲得客戶反饋-從設計一直到物流。它也應當是量化的,以便能夠跟蹤和統計每個庫存項。還需要智慧型化,從而可以實時分析海量客戶數據並將其轉化成實際價值。
現在,您可以看到很多絕佳範例:1-800-FLOWERS.COM,Inc.正在通過利用靈活的Web平台改善14個品牌之間無互動的狀況,從而使公司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回響客戶需求。戶外裝備零售商Moosejaw正在為客戶提供跨所有渠道(零售、Web、手機等)的無縫購物體驗,同時還將客戶反饋和意見反映到一個專門設計的系統中,以期不斷提升產品和客戶體驗。德國麥德隆集團是全球零售巨頭之一,該公司將RFID技術引入到整個供應鏈中,幫助他們將客戶需要的產品適時放上貨架。頂級服裝設計商ElieTahari也已經構建了一個庫存報告平台,以便使產品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智慧型零售可以幫助企業在經濟低迷時期提高消費者忠誠度。其中最關鍵的是零售企業應當兌現承諾
通過將智慧型技術套用到整個零售系統,零售商、製造商和供應商可以提高供應鏈各個步驟的效率,同時還可減少浪費-這在當前經濟低迷時期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零售商可以更好地為新興的強力消費群體服務,他們對於高端的、個性化的服務和低價格的需求越來越大。
隨著商業的不斷發展,業內流行的口號可能不再是“買方自慎”原則。在更加智慧型的零售系統中,賣家必須-並且能夠-提供更優質更靈活的服務。

智慧的電力

氣候變化、能源價格上漲和科技進步都在改變著消費者的心態。他們已不再是“被動的納稅人”,而是見多識廣且具有環保意識的消費者,就是在使用電力這一方面也希望能發揮一己之力保護環境。現在,智慧型電網管理隨著科技的發展應運而生了,電力公司可藉此向客戶提供信息和幫助,引導他們切實改變自身的行為模式並降低電力使用量及相關費用。
電源損耗
現在的電網在最初搭建時用電便宜、環境問題不如現在嚴峻,消費者也只能被動的參與買賣過程。而且那時電網由少數大型發電廠集中封閉管理並供應電力。
當前電網效率低下是一個整體問題。由於很少或完全未使用智慧型設備來平衡負載並監控電力,全球每年損失的電力足夠印度、德國和加拿大使用。
邁入數字時代
電力公司可以更好的管理電網,您則能更好的管理家務
IBM正在竭力協助公用事業,以便將數字智慧型工具套用到電網管理中。通過使用感測器、計量表、數字控制項和分析工具,可以更好地自動監控每次操作中的雙向能源流動(從發電廠到插頭)。這樣的話,電力公司便能最佳化電網性能、防止斷電、更快地恢復供電、消費者對電力使用的管理也可細化到每個聯網的裝置。“智慧型”電網還可使用新的再生能源(如風能或太陽能),並與各地分散的電力能源相互支持,或可嵌入到電動車輛中。

智慧的食品

現在,人類在食物這一方面面臨巨大的挑戰。食品價格不斷上漲。食品的短缺使整個世界動盪不寧。每年大約有1000萬人死於飢餓或是由飢餓引起的疾病。但與此同時,消費者對其每日享用的食物卻知之甚少。但是他們卻非常了解食物營養信息,以及其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事實上,根據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做的調查,2/5的英美消費者稱安全因素是他們購物時的關鍵決定因素。
IBM開展的業務與食品有何關係?
技術將改變作物的生長方式、味道及派送方式
2008年5月,熱帶風暴納爾吉斯侵襲緬甸,人們損失了1/3的水稻供應。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突然爆發的神秘沙門氏菌困擾著研究者們。1300多位居民受到了影響,番茄種植者因此損失了1億多美元。這些都凸顯了食品供應鏈的脆弱性,以及日常食品供應存在的嚴重缺陷。農產品及糧食管理機制應當更完善更靈活,食物鏈也應更加智慧型化便利化,這樣食物的運輸分配將更加快捷。
通過利用創新的數位技術和功能強大的解決方案,IBM確保當食物通過日益複雜的全球供應鏈進行傳遞時能對其進行適當追蹤。IBM一直都在進行生物研究,以便使食物的種類更加豐富多彩。

智慧的中國

中國具備全球競爭力,任何一個企業和機構都無法忽視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發揮的能量。多年來,IBM和中國經濟一起成長,共同發展。現在,基於全球整合企業的定位,IBM在中國實施全面覆蓋、紮根深入的戰略。(共建智慧的中國)
2007年,IBM在中國的辦事機構擴展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哈爾濱、瀋陽、南京、杭州、成都、西安、武漢、福州、重慶、長沙、昆明、烏魯木齊、濟南、天津、鄭州、合肥、南昌、南寧、寧波、石家莊、太原、蘇州26個城市,業務滲透到320個城市。伴隨著IBM在中國的發展,IBM中國員工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超過16000人。除此之外,IBM還成立了10家合資和獨資公司,分別負責製造、軟體開發、服務和租賃的業務。
中國客戶支持機構:
• 六大行業部門
• 超過5000人的技術服務團隊
• 1000多人的諮詢專家團隊
• 3000名技術專家
• 近10000家合作夥伴
• IBM.com:每月超過250萬人次瀏覽量
• 零備件儲備總值:超過一億美元每年

引領科技和行業發展的創新研發

致力於提升中國的創新能力,實現創新中心功能
• IBM中國研究院
• IBM中國開發中心
• IBM中國系統與科技研發中心
• IBM中國系統中心
• IBM中國創新中心
IBM中國研究院
1995年9月IBM中國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這是跨國公司在華建立的第一個研究機構。2008年10月IBM中國研究院上海分院成立。中國研究院的研究涵蓋了計算機科學、以人為中心的計算、管理科學與運籌研究學等。通過與IBM全球領先科技團隊在多項領域的合作,IBM中國研究院不僅把世界各地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帶入中國,並積極促進本地的合作與交流,成功地創造出許多新技術,同時也展示了IBM中國研究院的核心價值-開放、合作、創新。
目前,IBM在全球的8個實驗室共匯聚了代表全球最高水平的3000多名科學家,他們通力合作繼續創造和改變著歷史。IBM中國研究院每年吸收來自中國各頂尖大學的數學、計算機科學、行為科學和工商管理等不同專業的新人才,進而為之提供最為開闊和前沿的科技視野和最為完備的發展機制,目前中國研究院已擁有超過200名充滿活力的研究人員。
2008年IBM中國研究院提交並獲IBM批准的專利申請數超過往年,百餘篇學術論文被全球著名學術期刊和會議接受或發表,其主導開發的供應鏈產品獲得了由世界供應鏈協會(SCC)頒發的“2008供應鏈學術優秀獎”和“全球供應鏈優秀獎”。IBM中國研究院繼續加強和政府、企業、學術界的交流和合作,在2008年成功組織了2008國際服務科學大會(ICSS2008)和2008災難應急管理技術研討會,並通過協作創新為發展中國現代服務業、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助一臂之力。
IBM中國開發中心
IBM中國開發中心(IBMChinaDevelopmentLab,CDL)成立於1998年,分別在北京、上海和台灣設址。經過近十年的發展,CDL已成為5000多人的龐大組織,年平均成長速度超過50%,躍居IBM全球規模最大的軟體開發基地之一,並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最大的軟體開發機構。不僅如此,CDL還是IBM眾多軟體實驗室中唯一一家同時進行WebSphere、Lotus、DB2、Tivoli、RationalIBM核心五大品牌軟體開發的實驗室,並承擔IBMsystemz(大型機)的軟體的重要開發工作。
在IBM全球整合企業戰略中,IBM的軟體開發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開發網路,真正實現了24小時的日不落開發模式。CDL還憑藉其雄厚的技術和人才實力,組織了由眾多技術專家和軟體工程師組成技術服務團隊,先後成立了基於實驗室的服務團隊、SOA設計中心、SOA全球方案中心、北亞區技術戰略與合作部、L2支持、軟體即服務中心、全球化中心、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中心等部門,面向多層次的客戶需求,提供專業的核心技術支持與服務。
隨著中國企業逐漸走向世界,為了適應中國市場客戶的需要,CDL將IBM頂級的實踐案例,技能,科學技術,行業解決方案,商業模式和夥伴規劃相融合,並將它們帶到了中國,專門成立了行業解決方案中心,利用IBM全球範圍內在商業模式和技術運用方面的經驗,幫助中國客戶實現持續增長這一目標。同時,CDL致力於培養本土技術創新人才,推動包括獨立軟體開發商、系統集成商、學術界、政府、企業、和軟體開發者在內的本土創新生態系統的長足發展。
2008,IBM中國開發中心獲得63項專利,出版了9部技術專著,並有386篇論文發表在專業學術期刊。超過100個校園大使在中國頂尖高校開設電子商務、SOA、開源軟體等方面課程。藉助全球開發資源和工具,幫助華為、建行、交通銀行、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山西移動,浪潮,用友,金蝶等等客戶和合作夥伴開發最先進的行業解決方案。
IBM中國系統與科技研發中心
IBM中國系統與科技研發中心(IBMChinaSystemsandTechnologyLaboratories,簡稱CSTL)是IBM系統與科技事業部(SystemTechnologyGroup,簡稱STG)位於中國的唯一研發中心,起始於2004年,目前已經在北京、上海、台北三地擁有超過1200名員工。該中心除了負責在硬體方面的x系列伺服器和晶片設計等領域的獨立開發之外,在軟體方面也覆蓋了作業系統層、固件層、跨平台系統管理軟體、存儲系統管理軟體、高性能計算以及集成在作業系統里的IBM五大中間件軟體;同時,也參與到IBM的p系列伺服器、i系列小型機、z系列大型機、刀片系列伺服器以及各種磁碟磁帶存儲陣列、光纖網路存儲產品的開發與測試。其中除x系列伺服器的開發主要在台灣外,所有其他開發,如系統軟體和晶片設計則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為了向中國及亞太地區客戶提供及時、高質量的服務,該中心還建立了產品現場支持與基於研發中心的產品服務部門。現在,該中心的產品和服務已經在中國市場上深深影響了金融、保險、政府、電信、企業、公共事業等眾多領域。
IBM中國系統中心
中國系統中心是IBM全球五大高端(包括IBM主機)測試中心之一,同時也是IBM亞太地區第一家新一代企業級數據中心(NEDC)的領導力中心,擁有強大的實施能力,可為客戶構建新一代企業級數據中心提供幫助。
中心占地2200平方米中心,擁有IBM最新的從低端至高端的全線硬體產品,支持IBM全線軟體產品,並提供如系統管理等基礎解決方案。中心有一支以客戶為中心的、有著資深水平的專業技術團隊,來自於IBM全球的技術專家團隊為客戶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技術支持,通過提供伺服器、存儲等設備的測試環節搭建、基礎構架設計等服務,協同完成新技術方案演示、概念原型驗證、性能指標測試各項任務,滿足中國客戶對高端方案、關鍵業務的獨特需求。每年為客戶進行數百項測試,涉及IBM公司全系列產品線,遍及金融、保險、政府、電信、企業、公共事業等多項領域。中心每年提供幾十場培訓課程,定期舉辦技術交流論壇,提供新產品和技術介紹以及深入的技術培訓課程。並可接待客戶來訪參觀,滿足客戶直觀地接觸IBM全線產品的需求,建立客戶與IBM互動溝通的橋樑。
IBM中國系統中心將IBM的綜合實力和世界領先技術能力傳遞給客戶,為客戶實踐創新提供了可依託的實體。
IBM中國創新中心
IBM中國創新中心是一個與IBM銀行客戶體驗中心,IBM保險解決方案中心,IBM零售創新中心,IBM電信解決方案演示中心和IBM全球供應鏈解決方案中心緊密合作為IBM客戶以及合作夥伴提供創新動力的互動平台。在“創新無所不在”的理念下,客戶以及合作夥伴可以通過為其特別定製的議程體驗到銀行、保險、電信、醫療、零售、政府、製造業以及工商企業等各個行業的40多個先進解決方案,並了解IBM近百年的創新曆程,感受IBM以客戶為本,創新,誠信的企業價值理念。同時,客戶與合作夥伴通過與IBM技術專家和行業顧問面對面的交流,共同探討科技的發展方向及其在相關行業中的創新套用與實踐,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此外,客戶以及合作夥伴還能夠基於中心提供的合作平台進行解決方案的開發和成功案例的展示。迄今,中心已經與來自政府,金融,電信、醫療、工業製造、交通運輸等行業數以百計的客戶以及合作夥伴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為其今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提供深入本土,面向全球的服務

IBM將其五大全球服務支持機構設在中國,為中國及全球客戶服務
• 全球採購總部
• 全球服務執行中心
• 亞太地區業務流程外包中心
• 呼叫/聯繫中心
• 系統產品生產、出口中心
IBM全球服務執行中心
中國全球服務執行中心(ChinaGDC)目前是IBM全球第二大服務執行中心,業務規模僅次於印度。位於上海、大連、深圳和成都的四個分中心擁有數千位技術人才,為IBM全球業務及外部客戶提供套用管理服務(AMS)和戰略外包服務(SO)。 2008年,IBM決定將其全球服務執行業務拓展至武漢市,進一步體現了IBM致力幫助中國實現戰略增長和轉型的決心,通過推動中國現代服務產業的發展使中國從世界的工廠成為世界的服務中心。
IBM中國全球服務執行中心早在2004年就已經獲得美國軟體工程協會(SEI)授予的CMMI(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1.1版本能力成熟度5級認證。2008年,經過再次嚴格認證,成為擁有CMMI1.2版本5級能力成熟度的組織,這標誌著業界最新和最高級的國際性質量標準已經在IBM中國全球服務執行中心全面實施,也充分證明IBM憑藉其在質量控制領域的出色表現繼續引領中國的套用軟體外包市場。
隨著客戶需求的不斷增加,IBM中國全球服務執行中心還在2008年先後成立了SAPTAC(TechnologyAssemblyCenter)中心和語言翻譯服務中心,大大提升了IBM在全球服務外包領域的SAP項目交付實施能力和語言能力。
各分中心介紹
➢大連全球服務執行中心為全球特別是日韓客戶提供套用系統服務,並作為IBM 在亞洲業務流程外包業務(BTO)的戰略中心,提供人力資源、財務、資金結算、採購 以及信用卡處理等流程外包業務。
因為對當地軟體和服務外包行業作出的積極貢獻,大連全球服務執行中心多次獲得由政府頒發的最佳軟體和外包企業稱號。
➢ 上海全球服務執行中心目前為全球特別是日本客戶提供套用系統服務,並用英語,日語,韓語,泰語和印度尼西亞語等為IBM在15個國家和地區的業務提供供應商應付賬款處理。
➢ 深圳全球服務執行中心作為整合科技服務執行(ITDelivery)的戰略中心,為全球客戶提供IT基礎架構,呼叫/聯繫中心的外包服務。2008年,該戰略中心因其出色的客戶服務獲得中國最佳外包呼叫中心技術支持獎,並擁有iso20000認證,是中國首批獲得這項國際殊榮的企業之一。深圳全球服務執行中心同時為亞洲客戶提供套用系統服務以及通過電話和網路銷售IBM的產品和服務(ibm.com)。
➢ 成都全球服務執行中心主要為全球客戶提供套用系統服務,同時作為IBM供應鏈管理全球整合戰略的一部分,為深圳IBM全球採購總部的亞太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採購服務,服務語言包括中文、英語、日語和韓語。
建立全球採購和供應鏈中心
當IBM開始它的全球化進程時,所關注的第一件事就是對集成供應鏈進行整合。公司將30個集成供應鏈運營部整合為1個遵循統一流程和標準的供應鏈系統。IBM建立集成供應鏈事業部,旨在將供應鏈從成本中心轉換成競爭優勢—幫助IBM贏得更多的市場占有率、增加收入及利潤、改善現金流並增強客戶滿意度。集成供應鏈事業部包括生產製造、採購、客戶服務和全球物流,並以此保證了IBM運轉暢順。
作為IBM全球集成供應鏈的一部分,集成供應鏈深圳由長城國際系統科技(深圳)有限公司(ISTC)、國際商業機器科技產品(深圳)有限公司(ITPC)以及國際商業機器採購(中國)有限公司(CPC)三家公司組成,在IBM全球化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長城國際系統科技有限公司和國際商業機器科技產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是IBM履行訂單和生產製造的戰略基地,產品涉足x系列伺服器、p系列伺服器和零售系統解決方案,也為IBM軟體產品業務提供相關支持,同時在深圳福田保稅區設有外銷生產基地。
國際商業機器採購(中國)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總部位於深圳市科技園。業務範圍涵蓋生產採購、一般採購、物流採購、市場信息分析、全球採購業務諮詢服務等。隨著中國對於IBM整體供應鏈運作的影響和範圍不斷擴大,IBM於2006宣布將全球採購中心遷移至中國,國際商業機器採購(中國)有限公司將會在IBM全球採購戰略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迄今,公司已成為IBM全球第二大生產採購中心。
2005年,IBM推出全世界第一個供應鏈業務轉型外包(BTO)服務。這項服務利用IBM豐富的內部供應鏈經驗和淵博的諮詢知識以及IBM分析技術,旨在幫助企業運行端到端的供應鏈流程,從採購和物流直到戰略和規劃。就像IBM供應鏈轉型為公司生成了幾百萬現金流,將庫存降低到歷史最低水平並將銷售生產率提高25%一樣,新服務將為客戶提供全新的供應鏈功能,幫助他們轉變成全球整合企業,將業務靈活性、績效和創新能力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國際商業機器採購(中國)有限公司正秉承這一目標,使用集成供應鏈的知識來幫助客戶運行並改進他們的供應鏈。

分享全球的前瞻洞察和經驗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IBV)和全球及中國的相關組織機構(包括大學、行業研究所和行業協會)合作,分享IBM在各個行業的全球洞察力,幫助中國客戶在全球整合的時代創造業務價值。
電信行業
“無限商機,無限未來”-企業移動解決方案(2005年2月)
迎接移動通信時代(2005年5月)
融合的力量-電信提供商的增長之路(2006年4月)
“動之以情,創新共贏”-移動運營商瞄準大眾無線增值業務(2006年7月)
未來的內容產業:電信運營商能否在數字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2007年11月)
整合之後,誰是最後贏家?——網路設備提供商如何在下一波整合中求得生存2008年3月
零售行業
協作,制勝之道-2005年中國零售企業和快速消費品企業工商協作研究報告(2005年10月)
善用ERP,實現一流運營―從零售業視角解讀ERP套用(2006年9月)
系統協作,共贏消費市場——工商企業同步加強供應鏈最佳化、品類管理和數據整合(2008年3月)
金融行業
轉制:中國各銀行的IPO成功之路(2005年2月)
中國銀行業的風險與管理(2005年7月)
抓住中國個人銀行高速增長的機會 (2005年11月)
2015銀行業悖論(2006年4月)
重塑網點價值:銀行網點在轉型(2006年7月)
中國保險2020-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與變革(2006年11月)
IT投資組合管理實戰-金融服務業CIO必讀(2006年12月)
整合管理平台,規避欺詐風險:銀行業全面提升操作風險管理水平(2007年1月)
最佳化運營模式構建共享服務:中國保險行業的戰略趨勢(2007年8月)
保險核心業務系統轉型:突破瓶頸,實現跨越式發展2007年12月
以客戶為中心,創新業務模式-建立諮詢驅動的本土私人銀行2008年1月
贏得客戶擁護:財富管理機構的新機會2008年7月
製造行業
亞洲新興市場的經銷商管理 (2005年5月)
拓展協作邊界:中國汽車企業的戰略選擇(2006年7月)
中國電子企業的價值鏈協作(2005年6月 )
熟視卻無睹:服務創新,企業領導人的新的關注點(2007年4月)
走出困境:日本電子企業的創新征程(2007年5月)
2020年的汽車行業--守得雲開見月明2008年11月
政府與公共事業
迎接2010: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前景展望(2005年11月)
雙贏還是兩敗?2015醫療衛生改革的成功之路 (2007年4月)
2012年的高等教育:行動起來!在新興的學習生態系統中贏得領先地位2008年6月
2020年的政府和永久性協作指令--全球六大驅動力量呼喚個性化戰略2008年11月
能源行業
建設智慧型電網,創新運營管理——中國電力發展的新思路(2006年11月)
結構變遷:勘探與生產企業應對生態系統的演變(2006年6月)
把握商機,規避風險——如何應對中國液化天然氣投資的機遇和風險?2008年4月
企業戰略與變革
重塑專業化企業-從根本上再造企業及行業(2005年6月)
業務與技術融合—中國企業倍增IT商業價值的戰略路徑(2005年6月)
消除戰略盲點(2005年5月)
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實踐、挑戰與對策(2006年3月)
組件化業務模型:企業實現專業化的有效工具(2006年6月)
創新無國界—中國企業的創新之旅(2006年10月)
在中國發揮併購效力的法則-謀事在人,成事在天?2008年7月
通過全球化整合實現轉型:中國公司真正成為全球企業之路2008年5月
抓住新契機,實現新跨越--企業可持續增長的創新路徑2008年7月
在危機中創造機遇-中國企業如何應對金融危機2008年11月
企業管理
中國企業的客戶細分與管理(2005年7月)
企業的內部能力(2005年8月)。
知識無價:構建現代企業的知識管理體系( 2005年12月)
ERP,有效推動中國企業轉型(2006年3月)
拓展創新視野——2006年全球CEO調查( 2006年6月)
走出信息爆炸困境--信息分類管理:提升企業信息價值的有效途徑(2006年6月)
企業增長三要素:路線明確、可持續能力、信念堅定(2006年8月)
緊隨領導者—加強供應鏈管理,提升運營績效(2006年9月)
SOA: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企業投資回報評測實用指南(2006年12月)
行業運行方式遭遇變革-面向服務架構的影響力2007年4月
緊隨領導者:中國企業進一步完善供應鏈成熟模型(2007年6月)
全新的方法,嶄新的能力:人力資源管理的戰略層面(2007年6月)
企業決策思維(2007年9月)
實現管理轉型,打造核心能力—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未來之路2008年1月
精通碳管理:平衡可權衡因素,最佳化供應鏈管理效率2008年5月
全球一體化供應鏈--中國觀察2008年9月
市場拓展
決勝中國大眾市場:以創新的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實現可盈利增長(2007年3月)
機不可失-抓住中國創新機遇(2007年4月)
行業運行方式遭遇變革-面向服務架構的影響力(2007年4月)
開疆拓土,決勝中國:消費者市場的“新圈地運動”(2007年5月)
創新與價值
協作的力量:在擴展企業網路中實現協作創新(2007年7月)
產品創新:用科學創造商業價值的藝術(2007年9月)
使用精益六西格瑪推動運營創新(2007年9月)
成功的途徑-創新業務模式的三種方法(2007年10月)
人才團隊的轉型-在全球整合環境中取得成功的七大要素(2007年10月)
分散世界中的領導力-從網路遊戲中獲取經驗教訓(2007年10月)
敏銳的CFO:實現增長的創新之路(2007年11月)
綠色中國—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履行企業的環保責任(2007年11月)
全面價值可追溯性:消費品公司強化並保護其品牌的迫切需要2008年12月
IBM的全球創新展望(GIO)在中國
IBM“全球創新展望”(GlobalInnovationOutlook,GIO),致力於考察技術、商業和社會交匯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機會,運用開放的多學科方式去揭示那些在傳統方式下難以揭示的理念和見解。
在每一屆GIO論壇上,都會選出幾大關鍵的社會領域予以關注,然後從產品、服務、業務流程和模式、政策、文化及其他範疇思考特定的創新和發展機會。來自全球的企業、公共機構、學術機關、公民團體、風險資本界以及其他重要支持團體的思想領袖,都將參與到這一創新的預測之中。
IBM通過組織一系列前沿話題的探討,聆聽這些來自各個領域的思想先鋒們的創新實踐和創新觀點,並發現了許多應對21世紀挑戰的創新方法和思路,並最終總結出成果性的報告與全社會分享。
GIO討論主題
2004——“醫療保健”、“政府及其公民”、“工作和生活”
2005——“企業的未來”、“交通運輸”、“環境”
2006(中國專題)——“探索中國製造的升級之路”,“尋找中國企業在服務經濟中的角色”、“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2007——“新媒體與內容”、“非洲的創新未來和經濟機遇”、“安全與社會”
2008——“水和海洋”

與政府的深入合作

與發改委合作“中國城市現代服務業創新與發展”國際合作項目
2008年,IBM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開展“中國城市現代服務業創新與發展”國際合作項目,並選擇河北省保定市作為首座試點城市。該項目旨在利用IBM領先的技術、方案、知識資產和專家資源,結合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與中國地方城市合作的豐富經驗,針對中國地方政府在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政府創新等方面面臨的諸多問題,共同進行研究與實踐,為中國城市現代服務業的創新與發展開創一條新路徑。
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以信息化為標誌的“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儘快使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中國政府重點鼓勵與推動的政策之一。IBM在由硬體製造商向高附加值的服務提供商的轉型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地方城市在加快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方面有迫切的願望;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在配合國家發展戰略、支持地方政府發展方面有天然的使命。因此,這是一個合作多贏的模式。以保定試點為例,IBM利用其世界領先的基於網際網路的服務創新平台、3D網際網路技術、產業分析與最佳化技術,幫助保定市升級其傳統的旅遊及其上下游產業,帶動當地中小型企業及相關產業的跳躍式發展,從而助力保定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則通過該合作項目為中國現代服務業的創新與發展探索出新的模式,從而提升了其為地方政府服務的能力。
與教育部、高校合作開展“服務學學科建設”項目
IBM和世界近百所大學合作夥伴一起努力,推動服務學學科建設的工作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服務學”相關學位和研究中心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相繼設立,包括卡耐基梅隆大學、劍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史丹福大學、西北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北卡羅納州立大學、密西根理工大學、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等。其中,卡耐基梅隆大學建立了“信息服務評估中心”,該中心的教授和IBM研究人員合作著書《服務科學:培養21世紀人才》;北卡羅納州立大學在研究生層次開設服務學專業並授予學位;史丹福大學建立“工作、技術與組織研究中心”,致力於研究如何使得技術和組織架構創新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台灣國立清華大學建立了“服務科學研究所”,並舉辦服務學研討會,在台灣學界引起熱烈討論。2008年,有42個國家的230所高校在講授服務學相關課程,102個服務學相關學位課程在不同的學校開展,其中88個碩士學位,14個本科學位。有16個服務學相關的學術會議在國外召開,47所高校把他們在服務學方面的學科進展建立了網站分享給學術界,SRII,NESSI,ASEE,IEEE,CIMS等國際組織相繼設立服務學研究組。
自2005年IBM將“服務學”理念引進中國,在教育部的指導下,IBM已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30多所高校在“服務學”課程實踐、人才培養、聯合科研、教材編寫、師資培訓和學術交流等開展了全面合作。目前,已經有10所國內重點高校建立了服務學相關研究中心;9所高校設立了服務學相關專業方向;30多所高校開設了“服務學”相關課程;18所高校經由IBM“共享大學聯合研究”項目和“IBM獎研金”項目自主,與IBM展開在服務學方面的47個項目;《現代服務學導論》和《服務的信用與信譽》兩本服務科學相關書籍在IBM的資助下出版;“服務學”系列教材正在籌備出版中。同時,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倡議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IBM專家牽頭成立了“服務學專家協作組”。2007年8月、12月和2008年5月、8月、10月,服務學專家協作組先後召開了五次會議,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建立從事服務學研究、教學與實踐的大學、科研機構、公司、學者間的交流平台;促進服務學專業方向和新學科的形成和發展;對服務學學科建設規劃、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材與課件、實踐案例、師資培訓、研究內容等進行研究、協調和指導。
2008年5月,由IBM和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主辦的2008服務科學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12個國家的150餘名政府官員、學術專家和產業領袖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分享了各自在服務科學、服務管理、服務工程、解決方案、教育和發展戰略等方面最新的觀點、經驗和成果。2009年服務學國家會議將由北京大學、中科院軟體所和IBM聯合主辦,會議網址:http://www.icss2009.org。
與衛生部合作,構建中國醫療信息服務共享平台
IBM與衛生部將展開為期超過四年的合作,旨在通過基於開放標準和SOA的共享信息技術平台,提升中國區域醫療服務系統的質量,分享來自醫療研究機構的相關信息,並發展相關教育和培訓項目。IBM一直致力於通過信息化幫助政府和公共機構積極解決民生問題,該平台的建設,將推動多級醫療服務體系的形成,“以患者為中心”最佳化醫療服務質量,協助醫療機構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患者的信息能夠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進行區域共享,有利於醫療資源和醫療信息資源的最佳化和均衡,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共享信息技術平台將記錄醫院醫療服務的各方面的信息,包括醫生的診斷行為和診療記錄,為建立和完善醫療質量的管理、監控、分析、評價及建設醫療質量保障和持續改進體系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持。共享平台建成後,將選擇若干地區進行套用試點。醫療機構管理人員可以利用該平台進行醫院管理數據分析,提高整體醫院管理水平。醫務人員可以利用該平台做臨床數據分析,提高臨床研究水平。符合診療規範的信息系統能夠防止和減少誤診及延誤治療。
與商務部合作的百十千工程
2006年,與商務部“千百十工作小組”簽訂了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中國現代服務產業發展,促進形成外向型產業結構。
“千百十工程”是指"十一五"期間,在全國建設10個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推動100家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將其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中國,培育1000家取得國際資質的大中型服務外包企業,創造有利條件,全方位承接國際(離岸)服務外包業務,並不斷提升服務價值,實現2010年服務外包出口額在2005年基礎上翻兩番。
以IBM在深圳、大連、上海和成都的全球服務執行中心為基地,與本地的科技、工業和服務資源相結合,為IBM全球業務及外部客戶提供套用管理服務(AMS)和戰略外包服務(SO)。以此為契機,IBM進一步擴大了在中國服務外包行業的投資,並與相關部門和企業在人才培訓、信息平台建設等方面展開廣泛合作,為各箇中心所在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並對當地信息服務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
與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合作
2008年,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和IBM公司共同主辦的“災難應急管理技術研討會”,和社會各界聯合,探討通過創新的信息化手段幫助國家共建更加完善有效的災難管理及應急體系,圍繞救災減災及災區恢復重建的主題,推動科技企業以技術創新的方式進行企業公民和社會責任相關活動。

理念解讀

(圖)IBM總裁兼執行長彭明盛IBM總裁兼執行長彭明盛

IBM總裁兼執行長彭明盛: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我們應該感謝“扁平的世界”。全球能夠處於同一水平面上,不僅僅因為開放,還因為整合——這等於說全球經濟和社會正在成為一個由眾多複雜系統構成的超複雜系統——包括我們如何購買、銷售、製造和行銷;如何發現和調用石油、水、貨物、電子產品和我們自己;以及如何與自然打交道。

這種情況聽上去可能使人畏懼,但實際上蘊含著巨大的希望。複雜與單純的混亂是非常不同的。隨著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一體化,一但跨過這個門檻成為統一的系統,我們就需要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認知這個世界。這並不是說未來世界“可以預測”或盡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但世界的運轉方式將逐漸易於為我們所理解,並受到我們的影響,也能夠讓我們更好的找到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過去,我們可以預見這種理解世界運行機制是可能的,但實際上無法實現它。因為世界運行的所有系統都是模擬式的。我們為此盡了最大努力,做了大量猜測,同時浪費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能源。例如,即使在今天,數據中心的設備利用率也只有 6-10%。個人電腦的情況則更糟。

因此,如果你認為我是將自己所在的行業和技術看作世界運行普遍規則的例外,是不正確的。一度曾代表先進技術的客戶端/伺服器模型(C/S架構)現在已經悄無聲息。實際情況是,利用 15 年前的信息技術,你甚至沒有機會去解決我

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地球

前面描述的問題。在 2005 年時也不可能,當時的技術過於昂貴,過於依賴硬體連線而且利用率太低,分散部件太多,數據中心太小,還缺乏能源和管理相關的專門知識。

幸運的是,新的技術現實使巨大的進步成為可能。新出現的計算模型遠比先前的模型更具有“智慧”:網際網路、基於開放標準和數量龐大的客戶端設備(異構系統和套用不再是一個阻礙);強大的後台系統——不僅具有史無前例的計算速度,更有高級分析、建模和虛擬化功能。新的計算模型基於一種新的套用模式——軟體是組件化、動態配置和作為網路服務提供的,而不是與伺服器進行硬連線。我們可以整合來自眾多渠道的數據並以新的方式對之進行分析——不只揭示新模式,而且在行業流程中根據這些模式做出反應。

同名雜誌

雜誌名稱:智慧地球(SmartPlanet)《智慧地球》第1期
雜誌類別:測繪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性雜誌讀者對象:廣大3S技術(包括GPS,GIS,RS)的熱愛者主辦單位:湖南科技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協會簡介:《智慧地球》在湖南科技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協會的領導,成立了“智慧地球”設計工作室,專職負責《智慧地球》的出版和發行工作。《智慧地球》將長期關注3S技術的發展動態,秉承“分享地理價值,領悟地球智慧”的宗旨,不斷推陳出新,實現“引領3S科技時尚”的偉大目標。讀者推薦:★★★★★

同名圖書

簡介
書名:智慧地球 

作 者:IBM商業價值研究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1-1

ISBN:9787506036948

開本:16開

定價:23.00元
主要內容
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種更智慧的方法通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改變政府、公司和人們相互互動的方式,以便提高互動的明確性、效率、靈活性和回響速度。如今信息基礎架構與高度整合的基礎設施的完美結合使得政府、企業和市民可以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智慧方法具體來說是以以下三個方面為特徵:更透徹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慧型化。

電信網際網路行業熱炒的概念

近年來,信息技術領域出現了“物聯網”“雲計算”“智慧地球”等一系列新概念。這些新概念受到一些業內人士的推崇,認為世界會因此而改變;但也有人質疑說,這些概念是新瓶裝舊酒,在核心內容上沒有多少新意,更多出於經濟目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