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艙

時間艙

所謂“時間艙”(time capsule),就是人們把一堆現代發明創造的有代表意義的物品裝入一個容器中,密封后深埋到地下。等到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後供那個時代的人們再挖掘出來研究用。人們把這項工作就叫做放置“時間艙”。現在,埋下一個自己的“時間艙”,已經成為每個世博會主辦城市的慣例。2013年9月,由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30年前埋入地下的“時間膠囊”被發掘。

基本信息

各國翻譯

時間膠囊英語名TimeCapsule

時間膠囊時間膠囊

時間膠囊拼音名Shíjiānjiāonáng
時間膠囊世界語名tempoKapsulo
時間膠囊日語名タイムカプセル
時間膠囊韓語名타임캡슐

簡介

在西方文明中有一種古老的習俗:在重大活動發生或重要建築物奠基之前埋入一些物品,如穀物、報紙、錢幣等,用來向不確定的未來傳送某種信息。後來埋存物品的概念被擴大,代表人類知識和成就的物品也會被埋入地下,留待數千年後開啟。
時間艙的形式最早出現在古埃及和巴比倫,當時一般放在建築物的基石部位。古埃及和巴比倫的不少寺廟底座就有記錄埋藏情況的石碑在1939年的世博會前夕,人們決定在地下埋入一個魚雷狀的容器,放進代表時代特點的物品,並將其命名為“時間艙”,另一種直譯方法形象地稱其為“時間膠囊”。從此,“時間倉”與世博會結緣

定義內涵

時間膠囊,或者說慢遞,從字面上理解,相對快遞而言,收信時間是未來某個更久的時候。那么到底多久為“慢”,業內還沒有統一的說法。當前,比較認可的是,一個月之後,才稱得上慢遞。
時間膠囊的另一要素是“有意識”的慢,即客戶希望在未來某個相對快遞更久的時刻收到信,而非因效率問題導致的快遞或普通信件晚於正常速度的慢。
時間膠囊是一種情感的宣洩。物質的繁榮和對物質的狂熱追求,必定導致情感的空虛。人們需要找到情感的發泄口,訴諸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以慢遞為代表的情感消費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這一需求。

記錄內容

時間膠囊的內容可以是對自己,朋友,愛人,家人,或者任何人想說的話,並且設定一個未來能夠打開“時間膠囊”的時間,也就是未來收信時間,這樣他們就能在未來的某天收到你的時間膠囊(信)。

代表事件

結緣世博會

1938年8月的一天,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接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打來的電話,希望他給5000年後的人類寫一封信,作為即將在第二年開幕的紐約世博會的禮物。
1938年8月10日,愛因斯坦懷著複雜的心情寫下了《致後人書》,在信中,他回顧了人類取得的重要科學技術成果,也表達了對戰爭的擔憂。這封信是用特製的墨水和紙寫成。
1938年9月23日,它被放入了一個稱作“時間膠囊”的特製容器中,與它一起放入這個容器的,還有電動剃鬚刀、電
話等35件日常用品,人造纖維等75種紡織品,以及各種書籍、雜誌、圖片和縮微膠片。這些凝聚著二十世紀人類智慧的器物,被浪漫而莊嚴地埋入了紐約弗拉興
草坪下15米深的花崗岩洞內,而這裡就將是半年後紐約世博會舉辦的地方,埋下“時間囊”為1939年的世博會完成了一個精神的奠基。5000年後,即公元
6938年,“時間囊”內的物品才能被一一取出。
在1938年埋下的巨大的“時間膠囊”里,科學家愛因斯坦寫給5000年後的一封簡訊只占據了一個小小的角落。其餘的大部分空間裡,裝著不同的布料、金屬、種子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電話、電動剃鬚刀、丘比特娃娃,甚至還有一包萬寶路香菸。
這是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為了迎接第二年將舉行的紐約世博會所準備的特殊禮物。為了配合當屆世博會“未來世界”的主題,他們決定在世博會場館地下,埋入一個裝有當代文明記錄的容器,並在地面的石碑上註明:直到5000年後才能打開。
在後續的各屆世博會中,也多次效仿時間膠囊這種作法。
1965年,為了迎接在紐約舉行的又一次世博會,一個新的“時間膠囊”,被埋在了相鄰的地方。在這個被命名為“時間膠囊II”的容器里,裝入了近20年的新鮮玩意兒,包括信用卡、避孕藥、塑膠心臟瓣膜,還有一張披頭士唱片。不過卻再沒有科學家們寫給後代的留言。
1967年加拿大蒙特婁世博會上,也埋下了一個準備在2067年打開的時間膠囊。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上,埋下了一個內徑一米的圓球形時間膠囊,也定於5000年後打開。當時手機、個人電腦等還都沒有,這些最新的IP產品還未能進入那個時間膠囊。

賈伯斯的時間膠囊

1983年,賈伯斯作為年輕的技術創新者出席了在美國科羅拉多州阿斯彭挖掘舉辦的國際設計大會,並在那裡埋藏下一個“時間膠囊”。
這個“時間膠囊”呈管狀,長約4米,裡面裝滿了收藏品,其中最惹人眼球的當屬“麗莎”滑鼠。麗莎滑鼠是賈伯斯用女兒的芳名命名的,是第一代商務電腦的專用滑鼠,在當時十分罕見。這個滑鼠將會被拍賣。
除了這個有紀念意義的滑鼠外,“時間膠囊”內還裝有數百件不同的物品,一些東西裝在塑膠袋中防止受潮霉變。在這些物品中,6罐啤酒引起網友的格外關注(Dig-gers)欄目和阿斯彭歷史協會的努力下,發掘出這一“時間膠囊”
挖掘工作人員表示,因為大多數物品都被裝在塑膠袋里,所以它們的保存情況良好。

賈伯斯時間膠囊重見天日

1983年,蘋果創始人史蒂芬·賈伯斯當時還被世人認為是年輕的技術創新者,出席了在科羅拉多州阿斯彭國際設計大會,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在那裡埋藏了時間膠囊。當時,賈伯斯曾說,要在20年後打開時間膠囊,但由於所有參與者都忘記了當初埋藏的地點,導致時間膠囊“重見天日”的時間整整推遲了十年。
2013年9月,在國家地理頻道《挖掘者》欄目的協助下,賈伯斯的時間膠囊被發掘。這個時間膠囊呈管狀,長約4米,裡面裝滿了收藏品。在眾多收藏品中,最惹人眼球的當屬麗莎滑鼠(LisaMouse)。麗莎滑鼠是賈伯斯用女兒的芳名命名的,它是第一代商務電腦的專用滑鼠,在當時十分罕見。雖然三十年來滑鼠在風格上有所變化,但在內部構造上卻與麗莎滑鼠區別不大。

慢遞概念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挖掘者》節目主持人懷恩特說,“找到它,我們都開心得像瘋了一樣”。
“時間膠囊”慢概念被大眾化有人結合傳統書信推出慢遞服務
“時間膠囊”又稱時空膠囊、時光膠囊、文物膠囊等,是國際通行的紀念重要事件的一種方法,具體做法是將記載重要事件的文物、資料和實物裝入密封的器皿中,深埋地下並設定好時間,經較長時間後再取出。埋下的物品經過時間的沉澱,不但有著特殊的意味,也有傳承意義。
對於普通人群來說,興師動眾埋下“時間膠囊”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都有所欠缺,但“時間膠囊”賦予的“慢概念”卻被賦予了商業價值。
一些慢遞公司,將“時間膠囊”與“傳統書信”創意相結合,把“慢概念”平民化、大眾化,特色業務是顧客可以在這裡給未來的某個人寫封信,然後指定信件發出的時間,可以是幾個月後,也可以是幾年後,甚至可以是幾十年後,由慢遞公司幫忙投遞出去。

相關評論

曾有媒體評論說,注意到“時間艙”的人們,會沉浸於一種穿越時空的奇妙感覺。但那些充滿憂慮的信件,卻很少有人仔細回想。
在考古學家的眼中,“時間艙”是當代人承擔起的“責任”。70年前,亞特蘭大奧格爾索普大學校長雅各布就曾評價說,記錄著當代文明的“時間艙”,能夠讓後人還原我們的生活

影響與反思

1940年,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的家中。
與70多年前相比,現在的人們似乎很容易就能獲得愛因斯坦所說的“優越感”。但科學家們所憂慮的社會現實仍然沒有變化。人類的殺戮和爭奪從未停止,對未來的恐慌也仍然在持續。
現在,埋下一個自己的“時間艙”,已經成為每個世博會主辦城市的慣例。但它的影響顯然遠不止於此。至少,這封愛因斯坦寫給5000年後人們的信,已經被時間的信使帶給了每一個人。
總有人在讀到這些文字時,會停下來想一想科技與人文的關係,想一想人類社會所缺乏的那些東西。只是大多數人都顧不上這些。當人們的目光不斷聚焦於科技、經濟的高速發展時,人類關於文明的反思,也像“時間艙”里愛因斯坦的那封信一樣,被遺忘在了一個小小的角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