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盡

春盡 ,是一首由唐代作家 韓偓 著作,情感豐富,表達其滿懷雄心壯志而無法實現的七言律詩。

基本解釋

春盡
拼音:
解釋:1.春去,春天結束。 2.謂青春逝去或容顏衰減。

韓偓詩歌《春盡》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春盡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韓偓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惜春連日醉昏昏,醒後衣裳見酒痕
細水浮花歸別澗,斷雲含雨入孤村。
人閒易有芳時恨,地迥難招自古魂。
慚愧流鶯相厚意,清晨猶為到西園。

作品格律

這首七言律詩的用韻方式為首句入韻平起式;其韻腳是:上平十三元(平水韻)。
惜春連日醉昏昏,醒後衣裳見酒痕。
○○⊙●●○△,●●○○●●△。
細水浮花歸別澗,斷雲含雨入孤村。
●●○○○●●,⊙○⊙●●○△。
人閒易有芳時恨,地迥難招自古魂。
○○●●○○●,●●○○●●△。
慚愧流鶯相厚意,清晨猶為到西園。
⊙●○○○●●,○○⊙●●○△。
(說明:○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品賞析

這是韓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與《安貧》表現同一索寞情懷,而寫法上大不相同。《安貧》直抒胸臆,感慨萬端;此篇則融情入景,興寄深微。
春盡,顧名思義是抒寫春天消逝的感慨。春盡,顧名思義是抒寫春天消逝的感慨。韓偓的一生經歷了巨大的政治變故,晚年寄身異鄉,親朋息跡。家國淪亡之痛,年華遲暮之悲,孤身獨處之苦,有志難騁之憤,不時襲上心頭,又面臨著大好春光的逝去,內心的抑鬱煩悶自不待言。鬱悶無從排遣,唯有借酒澆愁而已。詩篇一上來,就抓住醉酒這個行為來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連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後還要繼續喝酒,以致衣服上濺滿了斑斑酒痕。這樣反覆渲染一個“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來了。
頷聯轉入寫景。涓細的水流載著落花漂浮而去,片斷的雲彩隨風吹灑下一陣雨點。這正是南方暮春時節具有典型特徵的景象,作者把它細緻地描畫出來,逼真地傳達了那種春天正在逝去的氣氛。不僅如此,在這一幅景物畫面中,詩人還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於水面的落花,那隨風帶雨的片雲,漂泊無定,無所歸依,正是詩人自身淪落無告的象徵。擴大開來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間,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斷送,也可以看作詩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終於被埋葬的表征。詩句中接連使用“細”、“浮”、“別”、“斷”、“孤”這類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淒清色彩,烘託了詩人的悲涼情緒。這種把物境、心境與身境三者結合起來抒寫,達到融和一體、情味雋永的效果,正是韓偓詩歌寫景抒情的顯著特色。
頸聯再由寫景轉入抒情。芳時,指春天。芳時恨,就是春歸引起的悵恨。但為什麼要說“人閒易有芳時恨”呢?大凡人在忙碌的時候,是不很注意時令變化的;愈是閒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節的轉換,鳥啼花落,處處都能觸動愁懷。所以這裡著力點出一個“閒”字,在刻畫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層看,這個“閒”字上還寄託了作者極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閒散之中白白流過,令人眼瞪瞪望著它逝去而無力挽回。這正是詩人自己面臨家國之變而不能有所作為的沉痛告白。下聯“地迥難招自古魂”,則把自己的愁思再轉進一層。迥,偏遠的意思。招魂,語出《楚辭·招魂》,原指祈禱死者復生的一種宗教儀式,這裡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詩人為惜春而寄恨無窮,因想到:如有親交故舊,往來相過,互訴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處閩南,不但見不到熟悉的今人,連古人的精靈也招請不來,更叫人寂寞難堪。當然,這種寂寥之感雖托之於“地迥”,根本上還在於缺乏知音。“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台歌》)韓偓此時的孤憤心情,同當年的陳子昂確有某種相通之處。
結尾處故意宕開一筆。借流鶯的殷勤相顧,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沖淡了全詩的悲劇色調,實際上將那種世無知音的落寞感含蓄得更為深沉,表達得更耐人尋味。
通篇扣住“春盡”抒述情懷,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國之悲,一層深一層地加以抒發,而又自始至終不離開春盡時的環境景物,即景即情,渾然無跡,這就是詩篇沉摯動人的力量所在。

作者簡介

韓偓(842或844—923或941),唐末詩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公元889年龍紀元年)登進士第。始佐河中幕府,累遷左諫議大夫。公元901年(天復元年),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黃巢起義軍入長安,從昭宗至鳳翔,升任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深得昭宗信任,欲拜相,固辭不受。為人正直,因忤朱溫,兩遭貶謫。又詔復為翰林學士,懼不赴任,入閩依王審知。韓偓十歲能詩,其詩工於七言近體,詞彩綺麗,悱惻柔婉。部分詩作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所著《香奩集》多寫閨中艷情,有“香奩體”之稱。有《玉山樵人集》。《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卷。

鄭獬詩歌《春盡》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春盡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鄭獬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春盡行人未到家,春風應怪在天涯。
夜來過嶺忽聞雨,今日滿溪俱是花。
前樹未回疑路斷,後山才轉便雲遮。
野間絕少塵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作品賞析

鄭獬與王安石同朝,二人政見不同,但詩風卻頗相似,律詩極類唐人,這首詩便是一例。詩中寫的是暮春時節,一位行色匆匆的旅人在返家途中所見到的景色和心理感受,不盡之意寓於景物描寫之中,明快自然,工麗整飭,頗有唐人風調。
首句七個字,便將時間(春盡)、人物(行人)、地點(未到家)一一交待清楚。遊子浪跡天涯,離家日久,又逢春色,倍添惆悵。連春風也要來責怪:為何不好端端在家,跑到這天涯來乾什麼?這就是第二句的意境,含蓄風趣。
思家心切,而路程遙遠,只得晝夜兼程。頷聯仍以景物描寫來表現行人盼望早日回家的急迫心情。“夜來過嶺忽聞雨”,高山上的氣候變化多端,忽而睛、忽而雨是常事。過嶺時突然遇雨,可見翻越的山嶺是多么的高;而過嶺又是在漆黑的夜間,看不見雨點,只能聽到雨聲,又可見翻越山嶺是多么的難。作者沒有從正面寫山高路陷,而是用“忽聞雨”寫出“夜來過嶺”的特點,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餘地。“今日滿溪俱是花”,寫東方既白,小雨初霽,行人來到飄鏇著落花的山溪邊。夜間風雨打下的花瓣勾起了他滿腹心事。時值暮春,落紅無數,而在外宦遊多年的行人也到了遲暮之年。他不願如殘英隨波逐流,而希望葉落歸根,回到故鄉,回到親人身邊,所以才這樣不顧艱險,晝夜兼程。從中體現了行人淡淡的惆悵和隱隱的傷感情緒。這一聯是詩人精心錘鍊而成的,被《宋詩紀事》稱為名句。
頸聯寫人在曲折重疊的山間行走時的感覺,著重寫動勢。山勢陡峭,忽上忽下,下坡時能遠遠望見前面路邊的樹,上坡時視線被山擋住,不但看不見前面的樹,而且仿佛小路在山頂被突然截斷了。氣喘吁吁上了山頂,再回頭望去,團團白雲飄然而至,身後的山巒已經淹沒在茫茫雲海之中。移步換形,氣象萬千,此情此景,沒有親身體驗的人是感受不到,也描寫不出的。
儘管長途跋涉,旅程辛苦,但山間空氣清新,野趣宜人,加上歸家在即,所以尾聯洋溢著行人如脫羈之鳥重返自然般的興奮喜悅之情。不過,野外的景色絕不會“唯有清泉漾白沙”的,作者如此寫,有其更深的含意。他是為了著重點出“清白”二字,使野間的“清白”同塵世間的“污污”形成鮮明對比,讓讀者從主人公對“絕少塵埃污”的喜愛中體味他對烏煙瘴氣的官場的厭惡。作者曾任翰林學士,後被新黨所惡,宦途失意,屢遭貶謫。此處就自然流露出了他的身世之感。
唐人詩重在煉意,宋人詩重在鍊句。北宋王安石、鄭獬一派詩人,都善於精細地刻畫自然物態,通篇寫景而情寓其中。鄭獬此詩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讀者隨著行人的視野、腳步,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心情的變化,領略到在崎嶇漫長的山路上跋涉的滋味,但全詩卻沒有一句是直接抒情,可見作者的藝術匠心。

作者簡介

鄭獬(1022—1072),字毅夫,一作義夫,安州安陸(今屬瑚北)人。1053年(皇祐五年)進士第一。累遷知制誥,出知荊南。宋神宗初期,拜翰林學士,由於不肯推行新法,為王安石所不滿,出知杭州,轉任青州,提舉鴻慶宮。其詩簡練明快。有《鄖溪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