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昌考古區

昌昌考古區

昌昌考古區(Chan Chan Archaeological Zone)是位於秘魯北部省份拉利伯塔德(La Libertad)的考古遺址,在特魯希略(Trujilo)以東約5公里處。於1986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基本資料

昌昌考古區昌昌考古區

景點所在地:秘魯
中文名稱:昌昌城(考古地區)
英文名稱:ChanChanArchaeologicalZone
所屬洲:南美洲
批准時間:1986
批准標準:198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0屆會議報告,1986年被列入世界瀕危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0屆會議報告。

地區簡介

昌昌考古區昌昌考古區

昌昌古城是南美古代契穆王國都城遺址,位於秘魯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拉利伯塔德省特魯希略城西北4公里的沙漠地區,14世紀之前最為繁榮。古城完全由土磚建造而成,為世界最大的土城遺址,也是南美建築中的傑作。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由於大自然的侵蝕,盜寶者的破壞,加之暴雨和洪水的威脅,使這座舉世聞名的古城岌岌可危。在1986年11月28日的世界遺產大會第10次會議上,被納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昌昌考古區昌昌考古區

關於昌昌城的建立,傳說有個名叫內依姆拉普的人,從海上來到此地,建立起一座城市,此後他又往西去了。又傳說這城與一條龍有關,而這條龍則創造了太陽與月亮。這種種傳說與神話未能提供有價值的線索。但明顯的是奇穆帝國具有發展社會團體的強烈意識。在昌昌城裡許多不同地區都出現排列成矩形的各種建築物,這無疑是邏輯與秩序的象徵。昌昌城是奇穆王國的首都,十五世紀是該國的鼎盛時期,不久即被印加帝國吞沒。這個哥倫布前拉丁美洲最大的城市的規劃,反映了其嚴格的政治和社會策略,城市劃分為九個“城堡”或者“宮殿”,都是獨立的單位。

考古研究

城堡

昌昌考古區昌昌考古區

從目前挖掘出的一小部分來看,這座古城非常壯觀。其城市布局被嚴格地分為幾個等級,反映出一種嚴謹的社會觀念,當時的契穆人似乎已經有了比較細緻的社會等級制度。
城裡一些主要的建築群,都是用各種不同的土磚所造,看上去簡單樸實。但在另一些重要的建築物上,有飾有金箔嵌在泥土牆面上的裝飾圖案。可惜的是那些最珍貴的東西已流失多年。城內設有非常複雜而有效的水道系統,用來供應城內的食用水,其中有一條水道長達80多公里。從供水設施來判斷,當時在這座城裡的居民大約有5~10萬人之多。
近年來,考古學家對其中的一個城堡做了詳細研究。城堡北面有一狹小入口,堡內以高牆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北入口處為一略呈方形的大院,兩側是廚房和一些小院落,南側有許多土坯房屋,有的牆上有淺浮雕的鳥、魚、漩渦紋、格子紋等圖案。中部近入口處也是一個小院,周圍有一些小院落和可能是貯藏室的小房間,另有一個巨大的陵墓。這些城堡大概是統治者及其親隨的生活區,一般居民則住在城堡之外。

考古人員發現,這些城堡不是同一時期建造的,但其年代前後相接。

近年有研究者認為,因為這10座城堡正好和歷代契穆君主的數目吻合,因此有人認為可能是這些君主各有一個城堡作為王宮,在他死後又成為他的陵墓。類似的習俗後來也流行於印加文化的庫斯科。
在10個城堡的西側和南側發現了4個手工業區。手工製作業似乎主要有木器加工業、紡織業和金銀製作業。在古城中,也出土有銅器、金銀器、陶器、織布機紡織品等。
據考證,契穆人操容卡語(現已消失),沒有文字。昌昌古城後來雖被歲月和沙石所湮沒,但因為這個地區雨水罕見,所以古城的遺址保存非常完整。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土城,昌昌古城中,不論城牆或是房屋,一律不見石頭,全部用土坯壘成。土坯有大有小,依不同建築物而定,砌得“天衣無縫”。土坯常以品字形逐層砌造,以防地震的破壞。讓人驚訝的是,1970年秘魯大地震,後人修復的城牆倒了,殘存的古城牆卻安然無恙。後來人們發現,原來,當年的契穆人在建造這座土城時,其土坯是用黏土、貝殼、砂粒磨成細粉,混合摻水成型,以火焙燒製成,成品呈紫紅色,堅牢度不亞於現代混凝土。再加上當地氣候乾燥,幾乎終年無雨,才使得這些土坯建築經受住了幾百年的風吹雨淋。
昌昌古城和它的建造者契穆人引起了世界考古學家們的強烈興趣,又使他們感到困惑。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昌昌古城以東不遠沿海地區一些新的考古發現,更使世人感到了極大的震驚。

金字塔

1987年,人們在莫奇河谷接近沿海的地方,發現了一系列壯觀的金字塔。這一發現,使人們重新了解了這一地區的古代民族及其文化。

這些金字塔之所以很晚才被發現,是因為它們全部都是用泥磚砌成的,而且時代非常古老,由於受到嚴重侵蝕,從外表看來,幾乎很難辨認出它們是人工建築。其中最大的一座名為太陽金字塔,是因為它是在太陽峽谷中被發現的。太陽金字塔高度為40多米,原本比這還要高,但因遭到風化的侵蝕和盜寶者的破壞,已經變矮了很多。它的基座面積達54400平方米,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巨大的土山。在塔的23米高處為一平台,平台高18米。

經過計算,有人認為,當年為建築這座金字塔,估計用去了1.4億多塊磚坯。這座金字塔是西班牙人來到之前美洲最大的土坯建築,也有人認為它在剛剛被建成的時候,很可能就是美洲最大的人造建築物。
在太陽金字塔附近,還有一座略小的金字塔,人們把它叫做月亮金字塔。兩座金字塔大約建於同時代,有些建築學家認為兩個金字塔是一個整體,其建造很可能與葬祭有關。
最令人驚訝的是,考古學家發現,這兩座金字塔的建造年代大約是公元200年~公元600年間。也就是說,它們比契穆王國的年代更早。那么,這兩座金字塔是什麼人建造的呢?
經過長時期的考察和研究,考古學家們終於發現,他們的建造者是一個名為“莫奇”的南美古代民族。據研究,莫奇人興起於公元前200年,繁榮於公元1世紀至8世紀的秘魯北部沿海地區。他們曾沿著秘魯海岸建成了一個綿延350公里長的國度。莫奇人是契穆人在文化上的先驅,契穆人使用土坯建築這一特點就是從莫奇人那裡繼承來的,因此莫奇人曾被稱做原始契穆人。但他們似乎並不是一個民族,契穆人的帝國興起之前二百年,莫奇人就已經消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