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澇急轉

旱澇急轉

2011年6月10號前幾天,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還飽受乾旱之苦,守著大江大湖“喊渴”;可是幾天后,風雲突變,這一地區大雨傾盆,上百萬人遭遇洪災,農田受淹,房屋倒塌,這就是“旱澇急轉”天氣現象。

極端天氣

旱澇急轉旱澇急轉

2011年以來江西省37個縣市出現嚴重乾旱。而2011年6月3日開始,這個省出現了範圍最廣、強度最大的連續暴雨過程。降水讓江西旱情基本解除,但也導致中北部地區出現旱澇急轉,部分地區出現水災,個別河段發生超警戒洪水,少數地區發生險情災情。
在江西豐城石灘鎮故縣村,當地農民告訴記者:“一天前還在為農田缺水發愁,但一天后,就發現田裡水太多,排不出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少農民都有同樣的經歷。在湖南省,2011年6月2日出現了持續的強降水,讓這個省份從“火熱”直接進入“水深”之中。目前,湖南有4個市州122萬人遭受洪災,緊急轉移人口2.77萬人。
2011年6月3日以來,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迎來了較強降雨過程。鄱陽湖洞庭湖水系主要河流水位普遍上漲,贛、湘、黔、閩等省份有10多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湖北省氣象局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陳正洪認為,“旱澇急轉”是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極端天氣現象之一。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氣象專家介紹說,長江中下游過去也發生過“旱澇急轉”現象,其程度沒有這次的劇烈,短時間內這么多地區由望天“喊”渴到暴雨成災,可謂歷史上罕見。江西省防辦負責人證實,過去這一區域“旱澇急轉”範圍較小,大多發生在伏秋旱之後,澇災也不大。這次“旱澇急轉”涉及整個流域性範圍,幾天內幾個省從流域性大旱急轉大澇。

災害問題

“無雨是旱、有雨成澇”,“水少必旱、水多必澇”……無數慘澹的事實,一次又一次地檢驗出了中國水利軟肋,比如水利設施不足,以及現有水利設施處於病態的狀況。正如江西省水利廳總工程師張文捷所稱,江西現有9700多座水庫,但能夠進行水量調節的大中型水庫不到2%,餘下的小型水庫多處於病險狀態,“平時不敢多蓄水,容易旱;水多又蓄不了,容易澇”。不能蓄水,就無法應對大旱;蓄不了水,必然導致雨水肆虐、澇災發生。無獨有偶,據報導,民革湖南省副主委朱建軍調研發現,南方某縣200餘座水庫中有病險庫123座,占水庫總數的61.2%;5.6萬口山塘中的90%以上嚴重淤積、帶病運行,蓄水功能不到原有蓄水量的60%,一次50毫米的暴雨即可使數百處渠道被水沖毀。

旱澇急轉旱澇急轉致城市內澇

除了病態的水利設施,還需叩問的是,人們對山林是不是索取太多、珍惜太少、不夠尊重?發生山洪的地方,往往就是植被破壞嚴重的地方。新華社分析顯示,森林植被質量差,會導致“天上落多少水,地面就走多少水”,還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淤塞水庫、山塘和渠道,降低流域內水資源的工程性調節功能。這絕非虛妄之談,回望近幾年發生的數起山洪爆發、土石流引發的悲劇,不少正是因為樹木遭受大肆砍伐、生態遭遇嚴重戕害所造成的。
定勝天,也許只是一種譫妄,尊重自然,尊重規律,而不是縱情破壞和挑釁他們,自然所帶給人類的傷害才會小一些。同時,在尊重自然和規律的前提下,人們也不是無能為力、無所事事。立足於防範、早一點準備,盡力做到未雨綢繆,也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災害損失。大旱大澇,是天災也是人禍,水利欠賬太多,老是拖後腿”,每有旱澇災害發生,人們無不如此慨嘆。值得提及的是,2011年中央一號檔案鎖定的是水利,中央要求5到10年扭轉水利滯後局面,也許水利改革將迎來發展春天。但是,僅僅修好水利還不夠,還得維護好水利,最關鍵的是應始終繃緊安全弦,未雨綢繆,早準備、準備好。

生態問題

生態專家認為,儘管“旱澇急轉”是一種極端天氣現象,與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環境有關;但這種極端天氣現象,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流域生態保護與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警示。
一是流域水資源調控難度較大,需要統籌解決。資料顯示,長江流域已建水庫4萬多座,已建和在建水電站2400多座。這些水庫和電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區域,管理部門各不相同。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局負責人說,一些工程僅考慮各自經濟利益,蓄泄矛盾日益尖銳;如果不加強統一調度,將對長江中下游的生產、生活用水以及生態環境產生較嚴重影響。
二是不少地方水利設施老化,抗旱防汛能力嚴重不足。湖北省陽新縣水利局副局長劉道榮說:“全縣七成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庫、小涵閘等小農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來了,發揮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強降水來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滿負荷蓄水,帶病運行的小水庫更不敢多蓄水。”
三是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亟待改善。江西省山江湖辦副主任鄢幫有分析說,一些河流流域留不住水,作為生態屏障的流域植被質量低下也是原因之一。他說,一些省份的森林覆蓋率比較高,但主要是馬尾松,樹下灌木植被少,因而森林蓄水能力很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