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危機

1974~1985年,出口對整個GNP增長的拉動上升至34.5%。 在1987~1990年期間,低利率和充足的貨幣供給刺激了泡沫經濟投機活動。 在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的股價也在一路上漲。

基本信息

20世紀70年代,日本從“投資主導型”轉向了“出口主導型”,具體表現在:
出口快速增長。石油危機後的1974~1980年期間GDP年平均增長速度均超過了10%。隨著出口的快速增長,出口對拉動經濟成長的作用明顯提高。1974~1985年,出口對整個GNP增長的拉動上升至34.5%。出口占總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1985年上升至14.6%,貿易盈餘不斷擴大。同時,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比價也逐漸低估,日元匯率處於“抵抗升值階段”。
在這種背景下,1985年9月,美國、日本、英國等5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這便是著名的“廣場協定”。“廣場協定”簽署以後,各國開始拋售美元,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美元對日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階段,為了應對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諮詢機構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政策建議。1986年9月,將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具體化。為應對因日元升值導致出口受阻所帶來的“高日元蕭條”,日本政府採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日本中央銀行則採取了“超寬鬆的貨幣政策”。連續調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準利率從5%下調至3%,1987年2月進一步調低至2.5%的歷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1987~1989年,日本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M2+CD)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0.8%、10.2%和12%,從而造成國內過剩資金急劇增加。在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撐下,過剩的資金紛紛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等領域,泡沫經濟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間,低利率和充足的貨幣供給刺激了泡沫經濟投機活動。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價迅速上漲。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業銀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為貸款抵押擔保。在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的股價也在一路上漲。
另一方面,在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表面美麗”現象。而此時,日本的物價水平(CPI)則始終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中央銀行遲遲沒有採取貨幣緊縮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危機發生的數年之後,日本前中央銀行行長應中國金融學會邀請來華演講時,曾經多次以日本的這一教訓為例,提出“中央銀行不僅要關注一般商品價格,同時也要關注資產價格”。
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後,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並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因而被稱之為“失去的十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