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新論

經濟危機新論為什麼會發生經濟危機和經濟周期,是經濟學界最大的一個“謎”。 本書以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的近150年經濟統計數據為依據,提出了系統的“經濟危機理論”。 將“經濟周期”與“經濟危機”的性質混淆,也是經濟學沒能解開經濟危機之謎的原因之一。

將告訴你經濟危機是怎么爆發的、如何預防經濟成長和經濟周期是由什麼決定的、如何預測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在邏輯和理論上錯在哪裡。
經濟危機新論
為什麼會發生經濟危機和經濟周期,是經濟學界最大的一個“謎”。對這個問題的誤判和誤解,誕生了“凱恩斯主義”。於是,戰後已開發國家的巨觀經濟政策,也就都在方向錯誤的理論指導下,在政府赤字消費和國債膨脹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本書以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的近150年經濟統計數據為依據,提出了系統的“經濟危機理論”。指出:經濟危機並不像既往經濟學理論所稱,是“生產過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果,而是金融危機後引發的社會恐慌、導致恐慌性需求萎縮的突然爆發引起的國民經濟的大衰退及其惡性循環。不是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而是金融危機導致生產過剩。1929年的大蕭條和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都是典型的經濟危機。
本書從“危機能量”(爆發能量、萎縮能量、破壞能量)角度,對經濟危機進行了定量分析,並嘗試得到這些能量與國民經濟的數量關係,如危機破壞率等。
迄今為止的總量經濟學,將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混為一談。而金融危機如果沒有引發社會恐慌,就不會引發經濟危機。1989年日本的“金融泡沫崩潰”、2000年美國的“納斯達克股票大跌”、“2007年中國的股市大跌”,都是金融危機沒有引發經濟危機的典型範例。防止經濟危機爆發的關鍵,不是刺激或加大消費需求,而是在金融危機後防止“社會恐慌”的發生和蔓延。
將“經濟周期”與“經濟危機”的性質混淆,也是經濟學沒能解開經濟危機之謎的原因之一。經濟周期是投資波動引發的經濟成長的波動。其他任何因素對經濟周期的影響,都要通過對“投資”的影響來實現。因此,對抗或“熨平”經濟周期的途徑,不是像今天世界各國那樣刺激或加大消費,而是要刺激和鼓勵投資。經濟周期與經濟危機有時在時間上發生重疊,但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與經濟危機的原因完全是兩回事。
本書認為:現代經濟危機的爆發與傳統形式不同,除了金融危機引起的社會恐慌的連鎖反應外,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特別是國際貨幣發行國美國)也會讓世界經濟一步跨入經濟危機的最高級別——
信用危機。因此,今天只要可能做好以下兩件事:第一管好金融投機市場;第二管好政府赤字消費。就完全可能防止和杜絕經濟危機的爆發。
同時,本書還對“市場成本率”、“有效需求膨脹率”、“投資萎縮率”、 “金融市場成本率”、“危機能量的質量(動量)”等範疇進行定量研究。
以上經濟周期波動根源於投資波動的結論,源於本書第八章“投資增長模型群”的研究結果。本書從“收入法”的角度對經濟成長(收入增長)的研究表明:收入的增長主要來源於法人收入(利潤)和個人收入(工薪),而這些收入的增長又最終源於投資的增長。同時,本書還給出了可以通過經驗統計數據驗證的“經濟成長模型”及其數學公式。同時,該模型的演算結果,與美國和日本的實際經濟成長率的波動趨勢,表現出明顯的相關性和一致性。
本書在最後的第九章,對凱恩斯主義危機經濟學進行了批判,指出了他的邏輯錯誤和理論上的偏差。對凱恩斯危機理論中的核心命題“邊際消費傾向下降”、“投資乘數理論”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計算。並得出結論:凱恩斯主義錯誤的危機理論和相關經濟政策主張,在理論和邏輯上存在致命的缺陷。2008全球
金融風暴後的今天,實踐已經證明該理論是導致主要已開發國家經濟步履闌珊(如1990年以來日本20年經濟萎靡不振)的最終根源。也是這些國家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本原因。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將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此外,本書還對“巨觀經濟均衡”、“消費需求膨脹”、“發達休克”、“投資、技術進步和就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反周期經濟政策的成本評價”、“1929與2008經濟危機的定量分析”、以及對迄今為止的經濟危機理論的評價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分析。
對經濟危機和經濟周期(如對2008全球金融風暴)的分析和解讀,不僅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它不僅關係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方向、政策和前途,也會關係一個企業的投資決策、一個金融市場投資者對市場前景的判斷,因為這個問題可能會影響到他們今後每個人的生計和前途。所以,這本書有可能是一個社會關注度較高、並引起社會而不僅僅是經濟理論界關注的話題。
本書對經濟學基礎理論提出的若干新見解(如對巨觀價格均衡理論),有可能改寫目前經濟學教科書中的許多重要基礎理論和觀點,因此相信也會引起經濟學教學界、以及那些對經濟學和經濟危機解讀有興趣的所有人的關心。
中國 美國 日本---資產泡沫統計數據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