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級驅逐艦

日本松級驅逐艦,日本松級驅逐艦是二戰期間日本建造的驅逐艦。一號艦“松”號於1943年8月8日在舞鶴開工,二號艦“竹”號於10月15日在橫須賀開工,三號艦“梅”號於12月1日在藤永田開工。隨著1945年日本投降,它們成為了歷史。

艦艇簡介

日本松級驅逐艦點擊查看大圖
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日軍一直處於優勢,其海上和空中力量均比美軍強,所以各種艦隻損耗較少,這當然包括驅逐艦在內。1942年中的中途島海戰日軍大敗,戰爭主動權轉移到美軍手中,使得日本海軍的壓力倍增。當年8月美軍發動了瓜島登入戰,日本海軍從此陷入了一個凡爾登式的絞肉機中不能自拔,各種艦隻及航空兵器陪同陸軍損失慘重,驅逐艦也不能例外。
當時驅逐艦擔當了航空母艦部隊(機動部隊)的警戒護衛和陸軍反擊瓜島登入部隊運輸艦的警衛任務,瓜島戰局轉向對美軍有利之時又增加了索羅門群島方面的補給勤務。加上東南亞方面和東海上美國潛艇張開的針對日本運輸線的大網,自此日軍的驅逐艦就一直頭頂美軍飛機的炸彈腳踩美軍潛艇的魚雷艱難前行。從1942年5月到12月,在嚴酷的作戰環境下日本海軍損失艦艇35艘,其中驅逐艦12艘。由於日本方面雖然經歷了珍珠港和中途島後仍然抱持艦隊決戰思想,再加上驅逐艦在戰場上用處甚大,所以海軍方面緊急要求彌補損失,特別是不能讓決戰需要的艦隊驅逐艦不足。從情報上看美國人在用他們的老舊的一戰平甲板驅逐艦用來做日本人理解的次要勤務,避免直接衝突。而日本方面的實際情況是登入作戰、補給作戰、警備作戰需要大量的驅逐艦,這些新情況下的運用通常用不上艦隊驅逐艦的強大火力,據此需要一種和以往戰術指導思想完全不同的新型驅逐艦,這就是丁型驅逐艦(就是美英的護航驅逐艦)——松級和橘級。
二、 松級的設計過程
實際上軍令部根據中途島大敗提出的第五次軍備補充改訂計畫中沒有明確所謂新型的護航驅逐艦。該計畫中要優先建造的是使用最先進輪機、武備的8艘改島風級和23艘改秋月級。加上其他的航母、巡洋艦、商船等計畫,再縱觀當時日本國內的海軍工廠和民間造船廠以及零配件生產廠的能力就能注意到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同時進行這樣大規模新武器生產、已有艦船戰傷後的修復工作、艦船本來應有的定期檢修工作。顯然這個計畫是不切實際的,一旦執行必然是新造出來的遠不如損耗的多。
日本松級驅逐艦日本松級驅逐艦

在新情況出現後,1942年11月艦政本部下達了修訂計畫,提出A~I九種概案。要求在空中威脅日益嚴重的新形式下新驅逐艦廢除平射炮和高平兩用炮,只安裝127mm、120mm、長身管76mm高射炮2~4門,25mm機關炮12門以上,魚雷可以選擇610mm4聯裝發射器2座或533mm6聯裝發射器1座。主機系統可採用和陽炎級相同的設備一套渦輪機,單軸(26000馬力);或者鴻型水雷艇使用的渦輪機兩套,兩軸(19000馬力);還有就是新研發的渦輪機兩套,兩軸。以上3種方式可以得到28~32節的速度,續航力從3500海里到6000海里不等。
接下來的內部檢討中認為單機單軸實在危險,很容易就出現動彈不得的情況,而新渦輪機研發不太順利預計還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當時戰局下沒有多餘的時間耗費在設計和等待上,需要立即確定方案和立即開始著手新驅逐艦的建造。因此陽炎級的V7型渦輪機和新式渦輪機方案被否決,採用鴻型水雷艇的艦本式直動渦輪機兩座兩軸的最高航速28節、18節下續航力3500海里的水線長100米小型化低速艦型的H方案被通過。
1943年2月2日,軍令部總長向海軍大臣提出了昭和17年度(1942年)戰時艦船建造補充第二次追加計畫,其中新式驅逐艦部分基於上述內部檢討有如下正式要求。
1. 整備時間:必須在昭和18年(1943年)開始著手並在昭和20年(1945年)完成。
2. 建造艦艇要目:丁型驅逐艦42艘,標準排水量約1250噸,最高航速約28節,續航力18節時約3500海里。
3. 其他要目:127mm單裝高射炮和雙聯裝高射炮各一座,25mm三連裝機關炮4座,533mm六聯裝魚雷發射器1座,備雷6條,深水炸彈投放機2座,備雷36個,聲納、對空對海雷達各一,10米汽艇2艘,小艇2隻。
自此,基本計畫代號F55的松級新式驅逐艦建造計畫正式展開。

建造特點

日本松級驅逐艦松級驅逐艦的船型沿用特型驅逐艦以後的驅逐艦所採用的長船首樓,為適應量產各個部分的設計儘量簡單化,如船體的曲面都盡力向直線方向設計。以往的驅逐艦為了減輕重量在艦體結構材料上於重要部分使用DS鋼(特殊鋼),而且板材厚度是能減的一定要減少。但是DS鋼的生產性不好,而且焊接困難,為此松級的建造上決定使用HT鋼(高張力鋼)來代替DS鋼。即便是HT鋼也要省,其使用範圍也只是限於上甲板和船底部外板的一部分,其他統統使用MS鋼(普通鋼)來代替。由於MS鋼強度不足,勢必增加板材的厚度來提高強度,所以松級的船殼重量占海試時總排水量的32.9%,相比陽炎級和秋月級增加了不少。另外松級吸取之前驅逐艦復原性不佳的教訓,特別注意了這個問題,為以後艦體上增加設備留下了很大的餘地。
艦首樓甲板後端即是普通的艦橋。松級沒有採用夕雲級使用的略帶圓面的三層式流線型艦橋,而是採用了設計和施工簡單的兩層式箱型艦橋,並在指揮台前下方設有一個機關炮座。作為簡單量產化的設計,艦橋內航海艤裝多被省略,連航跡自動繪圖儀都沒有計畫上去。
輪機倉被設計在了從艦橋後部到艦體後部甲板室,占據了整條艦的中央部分。松級的最大特色也在這裡,即輪機倉內的配置上。到甲型驅逐艦為止日本驅逐艦的輪機倉都是有渦輪機兩台,每台3個鍋爐,按照鍋爐、鍋爐、鍋爐、機械室的方式一字排開,這種配置容易製造,其弱點是一旦輪機倉中彈損毀一個鍋爐的話很容易造成整個輪機倉失靈,最後失去動力源全艦被動挨打,太平洋戰場上的實戰已經有了這樣的先例。作為總結戰場上的經驗教訓而設計的松級的輪機倉充分體現了這點,其輪機部分共兩台主機,每台主鍋爐2個,採用了新的鍋爐、機械室、鍋爐、機械室的鍋爐分離式配置方案,該方式是日本海軍中的第一次運用。這樣松級的輪機倉即便中彈,只要不是全部命中,就不會出現兩部輪機同時失去作用的情況,只要殘存下來的一台能工作,就可以航行,大大增加了生存下來的機會。不過有利也有弊,這種輪機配置的推進軸相比以往的左右兩舷軸是傾斜的,這部分的艦艇構造相對複雜,造成建造工時上升,這個和以簡易量產型為初衷的設計目的相違背,艦政本部在權衡了生存性和建造性在此的衝突後選擇了生存性。
松級的輪機倉從艦首方向排列下來是第一鍋爐室、前部機械室、第二鍋爐室、後福機械室,各個艙室之間有橫隔壁加以分割保護。主鍋爐是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主機為艦本式減速蒸汽輪機,前部機械室的輪機為巡航用渦輪機,驅動左舷軸,輪機靠左舷側安放,後部機械室驅動右舷軸,靠右舷安放。螺鏇槳推進器為3槳,直徑2650毫米。全艦總共搭載重油370噸,分裝於第一鍋爐室兩舷、前部機械室右舷側、第二鍋爐室左舷側、後部機械室左舷側的6個重油罐中。由於鍋爐較小所以2個煙囪直徑也小,而且直接配置在各個鍋爐室上方,未使用曲折複雜的煙道。前部煙囪位於艦艇中軸線上,第二煙囪由於該鍋爐室要通過前部機械室的傳動軸而向中軸線右側偏移了750厘米。所以兩個煙囪的位置從艦艇正面看略有偏差。
武備是相對於以往驅逐艦變化最大的部分。
繼秋月級裝備高平兩用炮後松級進一步根據戰場經驗強調防空能力。艦橋前的艦首樓甲板上設定40倍口徑八九式127mm高射炮一座,艦尾上甲板設定同型雙聯裝高射炮一座。前部炮設有簡單的防浪護盾,後部炮則沒有設定。這也是該型高射炮初次上艦。艦橋前、後部煙囪兩舷、後部甲板室上各有一九六式25mm三連裝高射機關炮共4座(本應多設,無奈為重量所限制),艦橋兩舷的艦首樓甲板了、艦橋後部上甲板兩舷、後部煙囪前三連裝高射炮座上下甲板兩舷、後部甲板室兩舷上甲板各有一單裝25mm機關炮共8座。由於日軍在太平洋上的制空權不斷喪失,後期竣工的該級艦在前主高射炮後方兩舷、後部煙囪後方三連裝高射炮座以及艦尾兩舷上增設了5座單裝機關炮,並且為所有的單裝機關炮加上了防彈鋼板。射擊指揮儀為四式二型,艦橋上架設有九七式2米高射測距儀。
兩部煙囪之間設有一座九二式610mm四聯裝魚雷發射器,內裝4條九三式610mm氧氣魚雷,無備雷。關於這個魚雷也是頗有一番周則。最初計畫如此,然後在技術會議上有人提出一次齊射4條命中機率不足,要求增加到六聯裝,而由於艦體大小的關係只能改為533mm的六聯裝,根據當時的夜戰情況看威力又不足,最後只好設計不變。
反潛武器為兩條深水炸彈投放軌,設定於後部主高射炮後方。搭載深水炸彈共36枚,而那些長期執行護航任務的海防艦一般搭載為120枚,松級明顯偏少,執行任務時必然受到鉗制。掃雷用具考慮到使用的頻率很低所以沒有搭載。
水中偵察設備為九三式探測儀和九三式聲納。九三式聲納是在1937年將本為潛艇使用的移上水面艦艇,性能較差。該設備裝備於艦艇底部,共有16個圓凸狀的可動線性輸入型捕音器。九三式探測儀的接收器為升降式,在艦體底部有專用的開口,該儀器有無法克服的無法分辨本艦產生雜音的問題,要探測微速運動的潛艇必須讓主機停車,顯然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這個問題後來在橘級上用新研發的設備得到解決。
艦橋上設有無線電測向儀、對大型戰艦最大有效距離35千米驅逐艦級艦體有效距離17千米的22號厘米波段對海雷達,在前桅桿上架設有E27型對空雷達,後桅桿上架設有13號雷達。除上述外,煙囪前後兩側各裝有10米特型貨運艇、小艇。所謂貨運艇、小艇是單獨設計希望能一次運載步兵一個小隊登入的機動艇,其實也都不小。
一號艦花費9個月於1944年4月28日竣工,從二號艦開始各艦基本上為6個月工期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