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譚

日月譚

日月潭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是台灣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湖面海拔760米,面積約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0米,湖周長約35千米。日月潭四周群山環抱,重巒迭嶂,潭水碧波晶瑩,湖面遼闊,群峰倒映湖中,優美如畫。每當夕陽西下,新月東升之際,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優雅寧靜,富有詩情畫意。日月潭中有一小島遠望好象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名珠子嶼(光華島),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形狀如圓日,南半湖形狀如彎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

日月譚日月譚

日月譚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天然湖泊,又稱龍湖,亦為聞名遐邇之山水佳勝。位於南投縣中部魚池鄉之水社村,地處玉山山脈之北、能高瀑布之南,介於集集大山(潭之西)與水社大山(潭之東)之間。潭面遼闊,海拔約760公尺(2,495呎),面積約900餘公頃。舊稱水沙連、龍湖、水社大湖、珠潭、雙潭,亦名水裡社。潭中有小島名光華島(舊稱珠嶼),以此島為界,潭面北半部形如日輪,南半部形似月鉤,故名日月潭。

簡介

日月潭是台灣的“天池”,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多,為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國少數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地環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島浮現,圓若明珠,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清人曾作霖說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閒”;陳書游湖,也說是“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300年來,日月潭就憑著這“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成為寶島諸勝之冠,馳名於五洲四海。日月潭本來是兩個單獨的湖泊,後來因為發電需要,在下游築壩,水位上升,兩湖就連為一體了。潭中有一個小島,遠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故名珠仔島,現在叫光華島拉魯島。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形如日輪,南半狀似上弦之月,因名日月潭。舊台灣八景之一的雙潭秋月就是由此而來。日月潭之美在於環湖重巒疊峰,湖面遼闊,潭水澄澈;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七月平均氣溫不高於攝氏二十二度,一月不低於攝氏十五度,夏季清爽宜人,為避暑勝地。

形成原因

日月譚日月譚風光

日月潭位處水沙連之軸心地帶,隸屬南投縣魚池鄉,位於台灣中央脊樑山脈的西麓地帶,處在山地與西部平原之間,亦即潭西為平地,潭東即是高山重疊的山地。日月潭大約居南投縣之中央地帶,位於東經120度55分,北緯23度52分,北方接埔里鎮,東北鄰仁愛鄉,東南為信義鄉,西南接水里鄉,西北方毗連國姓鄉。

日月潭附近的地形受褶曲、斷層及河川侵蝕等作用,致使境內山丘遍布,其間約羅布13個大小懸殊的盆地,許多的急陡斜坡及崩塌地。境內盆地是屬埔里盆地群的主要分布區,以魚池盆地的面積為最大,僅日月潭保持湖泊原貌,而魚池盆地周圍山峰,如過坑山、大尖山、水社大山等屬埔里板岩山地,為烏溪支流南港溪的集水區,而日月潭以南的盆地如頭社、銃櫃等則屬濁水溪流域。

日月潭、頭社、魚池及埔里等地,原來均為湖泊,因為此地帶同為第三紀粘板岩層的陷沒地帶,也就是粘板岩層的斷層地帶,由於地殼的變動致不斷的褶曲及陷沒作用後,而形成大、小的盆地,然後蓄水,便形成了山間的湖沼。其蓄水的時期當在洪積世之同時,以後因日長月久於若干年代後,復經填充或決堤作用而乾涸,便又成了肥沃的盆地平原,如今頭社、魚池、埔里便是。其中日月潭被遺留在較高的位置,受盆地之切割作用和河川侵蝕最遲且最少,故仍能蓄存相當的水量,使之不致乾涸,同時又無外來的沙礫填充,並且尚有相當雨水量之流入,且流出之水量又極少,自然保存了日月潭的湖水。

生態環境

日月譚日月譚風光

日月潭是屬於台灣省植物組成最豐富之常綠闊葉林系統。區內之植物群落由下列四種類型所組成;即濕生植物、二次林、人工林和原始森林。緊臨潭邊是濕生植物活躍的場所,以細累子草節花路蓼九節木厚殼樹台灣山桂花山胡椒山臼為主。林木則以林務局之柳杉造林間雜竹林,原始林則以樟科殼斗科為主。

日月潭的昆蟲獨角仙最受歡迎。從五月份開始,只要稍加注意,隨處可見獨角仙的芳蹤,尤其在夜晚時,昆蟲的向鏇光性使然,只要有光源的路燈下,大概都可檢到獨角仙,另外五月至九月間,在山區附近可採集到鍬形蟲,四、七、十月並可看到大型的蛇頭娥

賞鳥:日月譚的鳥類據調查有120種之多,分屬39科。可謂族繁不及備載,最常見大概是鷺鷥,及俗稱暗光鳥的夜鷺了。白鶺鴒鉛色水鶇翠鳥〈俗稱魚狗〉都是這裡的常客,在大竹湖可以欣賞到晚霞與孤鷺齊飛的詩意。

景點介紹

日月譚文武廟
文武廟
文武廟位於日月潭北邊山腰處,其由來與日月潭興建史有關。1932年,日月潭建壩儲水後,當時潭畔水社村水社巷有龍鳳宮,北吉巷有益化堂兩廟,有鑒於潭水過高將漫淹二廟,於是決議遷廟,在地方人土的奔走下,於1934年覓得現址,將兩廟台一,1938年六月完工。1969年文武廟重建,1975年完工。

日月村、北窟(Barawbaw)
日月村的邵語稱Barawbaw,清代的文獻稱為卜吉、剝骨社,漢人稱北窟,日治時期一度稱為化蕃社,光復後取名為德化社,行政轄區屬魚池鄉日月村。

Barawbaw是日月潭邵族在昭和九年(1934年)因水壩工程被迫遷居的地方,由於遊客絡繹不絕,所以有許多漢人搬來此地經商,所以這裡也是日月潭地區人口聚集最多的村落。村內有藝品店、餐廳與旅館等,尤其邵族饗宴讓人口齒留香,村內更有邵族文化村提供給遊客觀賞邵族的傳統文化與歌謠舞蹈,令人流連忘返。

玄奘寺
該寺建於1965年,前臨拉魯島,後依青龍山,地理風水師稱該寺占青龍戲珠寶地,廟分兩層,分別供奉玄奘舍利子釋迦牟尼佛金身。玄奘為唐朝高僧,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取經,歷十餘年返國,得經書六百五十餘部。

玄光寺
距離玄奘寺約二點五公里的玄光寺,建於1955年,供奉玄奘靈骨,玄奘為唐朝高僧,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取經,歷十餘年返國,得經書650餘部,與其弟子共譯75部,得1,335卷,對佛教中國的發展貢獻卓著。中日戰爭期間,日人在南京取走玄奘法師的靈骨,供奉在日本埼玉縣慈恩寺,1952年迎靈骨來台,待1958年玄光寺建成後,玄奘法師的靈骨始供奉於日月潭畔之玄光寺。

日月譚慈恩塔
慈恩塔
此塔乃蔣公為感念母恩偉人而建,於1971年元月完工,期以昭示國人,克盡孝道,永懷慈恩。慈恩塔位於海拔九百五十四公尺的沙巴蘭山上,當初建塔時,所有建料均利用船運過月潭水面,再用流籠送上山,工程相當艱巨,塔高四十八公尺,塔頂正好為海拔一千公尺,成為日月潭著名的地標。從慈恩塔最高層往光華島瞭望,光華島、玄奘寺與慈恩塔,約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地形宛若是龍頭伸入潭中取水,光華島位於取水處,玄獎寺位於龍頭,慈恩塔則是龍之心臟部位。

拉魯島(光華島)
日月潭中有一島,是邵族人的舊聚落,亦是邵族人最高祖靈paclan的居處,邵語稱為lalu,清代稱為珠嶼、珠仔嶼、珠山、珠仔山、珠潭浮嶼等名稱。又有一說,謂邵語稱為kunbariz附近之青龍山與邵語稱為titabu之侖龍山,此二山恰好將lalu島銜在相對之中央,形如二龍戲珠之狀,故稱為珠嶼等名。

涵碧樓
涵碧樓矗立於涵碧半島最高頂點,俯瞰日月潭、遠眺光華島、遙望慈恩塔,明潭之美在此一覽無遺。相傳日人治台初期的明治年間,台灣總督府曾有以日月潭做為皇家土地的計畫,但後來沒有實施。隨著日月潭成了旅遊勝景後,來此攬勝的日人官員和騷人墨客更是日愈增加,大正5年(1916)間,有一位叫伊藤的日本人在潭邊建一豪宅,取名涵碧樓,大正6年和7年(1917-1918)間,日月潭地區遭到大地震的肆虐,而且餘震不斷,許多民宅和建築物都倒坍,由於涵碧樓的建築相當穩固,絲毫未受損壞,因而佳評不絕。其後涵碧樓成了達官顯要和商賈來到日月潭的渡假場所。

美麗傳說

日月譚日月譚風光

關於日月潭的名字,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哩。話說很久以前,這個大潭裡住著兩條惡龍,有一天太陽走過天空,公龍飛躍起來,一口將太陽吞食下肚。晚上月亮走過天空,母龍也飛躍起來,一口將月亮吞下。這對惡龍在潭裡游來游去,把太陽和月亮一吐一吞,一碰一擊的,像玩大珠球。他們只圖自己好玩,卻沒想到人世間沒有了太陽和月亮,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樹木枯萎了,鳥兒不叫了,稻田裡快成熟的稻穗也乾癟了,家家戶戶的糧食吃光了,牛羊快餓死了,日子過不下去了……

這時,當地一對青年男女,聰明勇敢的大尖哥和水社姐,決心為人世間找回太陽和月亮。可是怎樣才能殺死惡龍呢?大尖哥和水社姐悄悄地鑽進惡龍居住的岩洞裡,從惡龍的談話中偷聽到他們最怕埋在阿里山底下的金斧頭和金剪刀。大尖哥和水社姐歷盡艱險,頂風冒雨,跋山涉水,終於來到阿里山下,從山底下挖出了金斧頭和金剪刀。然後他們又回到大潭邊,恰好兩條惡龍正在潭裡玩耍太陽和月亮,大尖哥跳下潭去,揮起金斧頭,把惡龍砍得滿頭是血,遍體鱗傷,水社姐看準時機,用金剪刀剪斷了惡龍的肚子。兩條惡龍死了,可是太陽和月亮還是沉在潭裡。大尖哥摘下公龍的眼珠,一口吞下肚;水社姐摘下母龍的眼珠,也一口吞下肚。他們變成了巨人,站在潭裡像兩座高山,大尖哥用勁把太陽拋起來,水社姐就拔起潭邊的棕櫚樹向上托著太陽,把太陽頂上天空。接著水社姐用勁把月亮拋上了天空,大尖哥也用棕櫚樹把月亮頂上天空。太陽和月亮又高掛在天上,光耀大地,萬物復甦。草木活了,樹上的鳥兒又歌唱了,田野里稻穀又結穗了,人們歡呼雀躍。而大尖哥和水社姐從此變成了兩座雄偉的大山,永遠矗立在潭邊。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大潭叫做日月潭,把這兩座大山叫做大尖山和水社山。直到現在,每年秋天仍然可以看到人們穿著美麗的服裝,拿起竹竿和彩球來到日月潭邊玩托球舞,學著大尖哥和水社姐的樣子,把彩球拋向天空,然後用竹竿頂著不讓它落下來,以此來紀念大尖哥和水社姐這對青少年英雄。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