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復亮

施復亮

施復亮(1899—1970),,原名施存統,是早期活動家、領導者。曾用名方國昌、光亮、子元、施伏量等,源東鄉葉村人。民國8年(1919),發表《非孝》之文,名揚大江南北。民國11年(1922),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團中央書記。建國後,任勞動部第一副部長,一、二、三屆全國人代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為著名文學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施復亮,1899年冬生於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葉村。祖父施長春,世代務農。祖母徐氏,粗識文字。祖母性格剛強,辛勤勞作,備受艱辛。雖然施復亮自幼家境貧寒,但是他發誓努力讀書,將來為父母爭氣。祖母還教育施復亮,如果做官就要做清官,不能貪財,要為老百姓辦實事。這些教誨對施復亮一生影響很大。

施復亮先生建國初期手札(滕長富珍存) 施復亮先生建國初期手札(滕長富珍存)

施復亮9歲入私塾,習讀四書五經,兩年後轉入金華長山國小。他學習刻苦,尤其是作文成績特別優秀,在學校里一直名列前茅。1917年,由大舅父資助他考取位於杭州的浙江第一師範學校。

1919年春,母親因過度操勞又缺乏營養,導致雙目失明,兼患其他疾病,又因生活貧困得不到醫治,同時還飽受父親的打罵和虐待,終於過早地離開人世,年僅45歲。母親的早逝對施復亮刺激很大,他不斷地苦苦思索:中國歷來主張“孝道”,“百善孝為先”,我愛母親,可是父親虐待母親;我要對母親盡孝,就要反對父親;可是,對父親同樣要盡孝,我又不能反對他。恰在這個時候,,《浙江新潮》向他約稿,施復亮就寫了《非孝》一文。他認為一味盡孝是不合理的,要以父母、子女間平等的愛代替不平等的“孝”。此文一出,輿論譁然,認為是洪水猛獸,是孔夫子的叛徒。由於文章通篇洋溢著對封建舊傳統的反叛精神,施復亮被迫離開學校,這就是引起轟動的“一師風潮”。

離開“一師”以後,施復亮到北京參加工讀互助團,不久回上海,鏇去日本。就在這個時期,施復亮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並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他翻譯的《資本論大綱》和《社會進化論》等,深受讀者讚賞。1941年,施復亮失業,度日艱難,兒子施光南還不滿一歲。有人勸告施復亮投靠國民黨,去當個參議員。對此,施復亮嚴辭拒絕,義正辭嚴地說:“寧可餓肚皮,不投蔣介石”,表明了他不和國民黨同流合污的堅決態度。

抗戰勝利後,施復亮積極參加民主運動,參與民主建國會的籌建,成為在國統區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名著一時的戰士。1946年2月12日,施復亮在重慶校場口事件中,慘遭國民黨特務毒打以至腦震盪。當時我在重慶女子中學讀書,請假服侍施復亮。校場口事件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怒,在醫院中,由施復亮口授母親鍾復光筆錄一篇題為《憤怒的抗議》文章,揭露國民黨的罪惡行徑,他在文中指出:“我對於這種事實,不能不對於今天當權的國民黨表示憤怒的抗議!”“我們個人是被打了,但是歷史的車輪還是要向著我們所相信的方向進行的。”周恩來、陸定一等中共領導人在血案發生的當天下午,就趕往醫院慰問了施復亮等人.

施復亮出院後,重慶的空氣十分緊張。蔣介石已在策劃發動全面內戰,愛國民主運動受到鎮壓,民主人士受到監視。鑒於這種情況,周恩來同志提議施復亮迅速離開重慶以免受到迫害。6月初,施復亮與新華社的一些同志乘飛機遷往上海。施復亮在上海想找個工作維持生活,但是國民黨教育部已密令全國各學校,不準聘用施復亮任教。期間,施復亮曾去主編《京滬月刊》,但因寫的第一篇文章就有反對蔣介石的內容而被辭絕了。施復亮沒有工作,甚至連住房也沒有著落。這時候,一位名叫周庚的中共地下黨員幫助了施復亮,請我們搬到他的家中居住,父親非常感謝這位在困難中接濟他的人。

人物評價

新中國成立後,施復亮擔任了國家勞動部副部長職務,對比解放前,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仍然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家中一日三餐十分簡單,他的一雙皮鞋穿了20年。三年困難時期,副食品供應緊張,我見光南常開夜車,臉色不好,就買了半斤朱古力給他,施復亮知道後批評我說:“你怎么買這么貴的東西?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不能忘記農村,不能忘記農民。”

施復亮菸酒不沾,也不喝茶,只喝白開水,多餘的錢參加儲蓄,一旦公益事業需要,馬上慷慨解囊。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救濟上海失業工人捐款1145000元(舊幣),河北水災捐款2000元,支持家鄉辦學捐助2000元,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施復亮去世以後,沒有給家庭留下一分錢。

後世紀念

故居

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長方形,主體建築為一進五開間堂樓加左右樓梯間,兩側廂房各一間,形成三合院式院落。兩側貼建樓屋四間。占地面積315平方米。故居保存完整,是研究施氏父子從普通農民子弟成長為時代名人的重要物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