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陽春

於陽春

當代著名山水畫家於陽春,1935年生於山東省威海市。1958年任《大眾日報》美術編輯,山東省文教部副主任,山東省文聯副秘書長,《聯合報》社長、總編,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省政協聯誼會書畫院副院長、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理事、山東畫院藝術顧問、濟南畫院顧問。

基本信息

當代著名山水畫家於陽春

於陽春作品 於陽春作品

1935年生於山東省威海市。1958年任《大眾日報》美術編輯,山東省文教部副主任,山東省文聯副秘書長,《聯合報》社長、總編,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省政協聯誼會書畫院副院長、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理事、山東畫院藝術顧問、濟南畫院顧問。從事新聞及中國畫四十餘年,出版過兩集《於陽春畫 集》。先後為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及中國駐外大使館創作巨幅山水畫二十多幅。多次到新加坡、日本、美國舉辦個人畫展,作品多次獲國內外大獎。江澤民主席訪問歐洲,將其山水畫作為國禮贈送法國眾議長法比尤斯。於陽春的作品和傳略被載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世界書法家經典》、《世界當代書畫家大辭典》、《中國古今書家辭典》、《中國專家人才庫》、《二十世紀人才庫》等二十多部辭書。

樊磊

欣聞於陽春先生歷時五年創作的70幅歐美風景山水畫告一段落,相約前去欣賞。歐美風景山水畫是我自己杜撰的一個名字,於先生是否認可不得而知,可我覺得這個名字雖然不夠精練、簡潔,卻道出我對於先生繪畫的理解,一種融匯中西文化、打通畫種界限的全新中國畫創作探索的理解。
和於先生的談話不是從繪畫開始的,是從他幾次出國考察、寫生的感受開始,甚至是美國寓所前那一群群、一家家出來覓食的浣熊和歐洲不時穿越高速公路的大群麋鹿。出於對於先生這批面貌全新的作品的好奇和興趣,我經常刻意把話題往創作意圖、技法上引,可是和我們的的談話還是經常被他帶回到那種沉迷於自然,感動於和諧的回憶當中。
“當我2001年第一次看到雲南的梅里雪山和玉龍雪山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畫筆和已有的技法無法表達當時強烈的感受……後來到歐洲、美洲,面對尼亞拉呱大瀑布的震撼、面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開始完全放棄已有成見來進行創作……為什麼中國水墨只能畫中國的風景?為什麼西方繪畫技法不能服務於我們?……”
我終於明白,當一個畫家幾十年輕駕熟就的藝術手法信手拈來時,如果不是心靈的強烈震撼,不是對藝術強烈的責任,怎么能邁出艱苦探索的步伐?我終於明白於先生五年在畫室里苦苦探索和堅韌創作的價值。明代山水畫家王履曾雲 “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於先生正是在自然天地之大美面前,被感動、被征服。
中國山水畫的美學體系始於秦,成於漢,盛於魏晉、唐,之後宋元諸家,一直延續至今。不論荊、關、董、巨,還是劉、李、馬、夏,從元四家、明四家到清四王,以至到黃賓虹、傅抱石……中國山水畫的每一次發展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過程,這種創新有的是謹慎探索,有的甚至是“離經叛道”。近代以來,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成了國畫研究的核心,眾多的藝術家無一不是在用自己的藝術實踐在闡釋著有關這方面的問題。於陽春先生的這種基於強烈自然感受的“變法”,同時也成為東方山水到西方風景、傳統山水向現代繪畫的藝術實踐探索的自覺。
中國繪畫,尤其是山水畫,一向講師古人、師造化。我覺得於陽春先生的繪畫之路可以分為師古人、師造化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當然不是經緯分明,師古人同時會師造化,師造化時期也沒有放棄師古人,只是兩個時期各有側重,同時密不可分。“師古人”主要指中國畫傳統中所講究的臨摹,於先生在這次“變法”前曾經長期浸淫在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技法和意趣當中,創作了大量的人們喜聞樂見的山水畫作品,從這些作品當中,中國繪畫用筆的輕、重、疾、徐,用墨的乾、濕、濃、淡無不淋漓呈現。於先生傳統學養深厚,每日於繁忙工作之餘筆耕不輟,又是經營位置,又是傳移模寫……樂此不疲。這一畫就是幾十年,可謂“師古人”時期。
此一時期於先生已是功成名就,獲得頗多殊榮。上世紀80年代他就曾與張登堂先生多次應邀去新加坡、日本等地舉辦山水畫聯展,90年代,其作品曾被江澤民主席當作國禮送給法國眾議長,新世紀以來,他又被選為山東十畫家參加北京舉辦的“當大國畫優秀作品展——山東作品展……期間出版各類畫集、參加各類展覽、獲得各類獎項,不勝枚舉。
著名藝術大師於希寧先生曾經評他的畫說:於陽春的畫筆墨蒼潤,意境深邃;長濃墨勾沉,擅淡彩渲染;行雲流水,空漭若夢;古松翠柏,氣宇軒昂;點春鳥秋雁、舟車橋亭,無不奇巧出妙,詩趣橫生。這可以說是對於陽春這一階段山水創作的一個較全面和到位的點評。於先生完全可以這么畫下去,勾勒點厾、皴擦渲染,熟悉的不用寫生,山巒松柏,舟車橋亭,鋪開紙就可以畫。可是在“造化”面前,於先生不滿足了,他必須以鮮活的色彩表達他鮮活的感受、以全新的技巧表達內心的衝動。
什麼是造化?天地、自然即造化。
“師造化”是從“所見”到“所知”,由“視覺”到“傳達”的過程。《老子》二十五章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道法自然”指的就是“道”以“自然”為法則。於陽春先生在 中油畫的、水彩的、素描的,甚至是工藝美術的很多技巧都被於先生融匯一爐,同時又如同他所表現的和諧大自然一樣和諧的自然共處,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講:我自用我法。於陽春大膽的探索已經脫離了羈絆,愈來愈純熟精妙,自成法度。
莊子在《知北游》中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的大美,四時的序列,萬物的榮枯,那都是由自然的偉力所致,人在宇宙天地面前,只有虔敬。於陽春先生心懷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不依成法,順勢而為,成大山大水大景大情,而不計此為中國山水抑或西方風景,可謂順應自然天道,順應人生之勢。天地之美是一種無是非、無差異的和諧宏闊的大美,融貫中西,以真情描繪,是一種真正的大和之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