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家村

於家村

於家村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的中西部,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後裔。自先祖于謙起,繁衍至今已有26代。于氏先人靠勤勞的雙手,代代開山鑿石,輩輩壘房蓋屋,建造了規劃有序、工藝奇特、粗獷豪放、獨具特色的石頭村落。

基本信息

簡介

於家村坐落在太行山麓一個四面環山的小盆地中,村靠山,山為村,綿延起伏的群山儼然是村裡的天然屏障。村里人把東西南北四面的山,稱為東嶺、西垴、南坡、北寨。於家村的四合院各有特色,有的全為石牆瓦房,有的皆為石券窯洞,也有的瓦房窯洞混建。四合院大多為坐北朝南,正房建在三至五級的石台階上,院落的大小、形狀也各不相同,大多用石板鋪砌,顯得潔淨雅致。院內還有石桌、石凳,石槽,小石磨以及石頭階梯,蓄水的石砌井、窖等,比比皆石。

於家村於家村

於家村的古舊房屋基本有兩類,一類是明清時期建的瓦房,現仍保存有近千間,青石牆,灰瓦頂,古色古香,雅俗兼備。另一類是石券窯洞,這是當地的特有建築。窯洞牆寬近一米,用加工的石頭壘砌,頂厚一米許,以天然石拱券。石頭窯洞就地取材、無梁無柱、左拱右券、結構奇特、堅固耐用、美觀大方、牆寬頂厚、冬暖夏涼,實乃民居之精品。

村內探古

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于謙,最終卻被以“意欲謀逆”的名義慘遭殺害,成為千古奇怨。家破人亡的于氏家族,何去何從,說法不一。在遠離於謙故鄉杭州的河北省,有這樣一個小山村,居住著400多戶于姓家庭。穿越太行山麓,踩著崎嶇的鄉村小道,杭州市政協秘書長徐泉海帶領尋蹤組,來到了這個號稱“於家石頭村”的地方,期待著能尋覓到有關於謙的點點滴滴。

於家村於家村

於家村的地理位置可謂奇特:“不到村口不見村”。小村莊建在一個四面環山,中間不到一平方華里的小盆地里,道路又都在山腳下,車子在山路上轉悠了好多圈,終於柳暗花明,“於家村”三個大字赫然醒目,看得見村落了,安定、寂靜的氣氛正慢慢臨近。
據目前可查的史料記載,于謙有一子于冕,另有一養子於康,于冕無子,於康之後無從考證。按村里老人的說法, 500年前先祖于謙遇害後,其子逃往冀晉交界處娘子關外的南峪村隱居,後生有三子。成化年間,因生活所迫,于謙之長孫於有道遷居於現於家村。于氏後人至今仍把這塊先祖選中土地稱為“風水寶地”。
不知是否是先祖冥冥之中的指引,“風水寶地”果然靈驗。在當初“與木石居,與鹿豕游”的土地上,于氏先人靠勤勞的雙手,代代開山鑿石,輩輩壘房蓋屋,建造了規劃有序、工藝奇特、粗獷豪放、獨具特色的石頭村落。500年後的今天,於家村已是河北省知名的石頭村旅遊區。走在石頭村的小路上,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處處可見。農居依高就低順勢而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是石頭村村民基本的生活規律。
村東的清涼閣,是石頭村的標誌性建築物。如此高大的建築物,竟然不打地基,不填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從下到上完全靠打幹壘而成。據尋蹤組隨行的專家分析,這樣的建築物應該是明朝時期建造的。
於家村於家村
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頭四合院。我們看到,宗祠的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門首懸掛“僾見愾聞”金字匾額,門口兩邊掛有鐫木楹聯,上書“基業遠遺祖德恩澤大,藻苹時薦百世水源香”。祠堂正中設有於有道神龕,內牌位兩側是四條透雕金龍,上捧一壽字,牌位正中刻有“始祖於府君諱有道配賈氏神主”金字。按於家村村民的說法,於有道即于謙的長孫。於有道有五個兒子,家譜上分為五股,黃緞圍帳製成的家譜上,排列著星羅棋布的先逝者姓名。
據村里人講,自古以來於氏子孫就有回鄉祭祖的傳統。過去,每到春節必定祭祖,年年如此,且日見隆重。據傳,清代還曾有十二秀才頂帶花翎,鑼鼓喧天回鄉祭祖。
祭祖是一個形式,讓我們高興的是,我們採訪的不論是成年人還是中學國小生,都知道于謙是自己的祖先,都知道于謙是個忠臣、廉臣。忠廉傳家,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的呢?

村貌概述

比如位於石家莊西部井徑縣內的於家村,雖同樣是在《中國古鎮游》上占據一席之地的北方古村,卻因為獨具一格的石頭建築,比北京的川底下多了幾分厚重和險峻,比河北的雞鳴驛多了幾分繁榮和喧鬧,比陝西的榆林多了幾分柔媚和嫻靜,這,就足夠了。

古街:傾聽石路的低吟淺唱

於家村於家村

從據石家莊40分鐘車程的井徑縣城內坐上長途車,走上15公里的山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頭古村落便呈現在我和母親眼前:石窯石屋比鄰而居,石牆石院隨形而就,石碾石磨隨處可見。聽導遊介紹,全村共有石頭房屋4000多間、石頭街道3700米、石頭井窖池1000多眼,石頭梯田2000多畝、石頭用具2000多件。說這裡就象一座色彩斑斕的石頭博物館,自然毫不誇張。

村民很自豪地說,他們都是明代政治家于謙的後裔。明鹹化年間(公元1468年),于謙的孫子於有道遷居於此時,這裡還是一片深山曠野“與木石居、與鹿豚游”。他們生有五子,繁衍至今已24代,500多年的歷史。

艱苦的自然環境練就了村里男人高超的石匠手藝,他們祖祖輩輩就是靠自己的雙手將伸手可及的石頭修成梯田、雕成石器、蓋成房屋,直至建成這個龐大的石頭村落。這裡一直叫於家村,後來遊客多了,也

於家村於家村

會取意稱其為石頭村。村民們也不以為意,甚至索性把它標在路牌上,絲毫沒有以求光宗耀祖的傲慢和做作。

從橫貫村南的水泥路上仰望全村,只見村莊依山而建,層層升高,一道為遊客新修的水泥路蜿蜒而上,但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寬2-4米的道路仍然是原有的亂石塊砌築,沿山形自然彎曲起伏,若追溯它的歷史,少說也有300餘年。

踩著石頭小路,向著巷子的幽深處尋去,伸手即可觸及兩邊青白色的石牆。路面相當舒適,晴天無塵、雨天無泥。巷道兩邊是高大氣派的石頭屋牆,因為很高,使原本就不寬闊的巷道顯得更加幽長。

走得累了,就尋一處牆邊的石凳坐下,摘一束在石縫牆邊隨風搖弋的野花,看著公雞昂首闊步踱過石頭的街道。雨後方晴,身邊和腳下的石塊被歲月打磨得光滑如靜。石頭上深深淺淺的印記,寫滿了明明暗暗的滄桑往事。也許是流金歲月的輝煌,也許是風流逝去的平淡。

一雙眼睛,就是一個鏡頭,濃濃淡淡、高高低低,何須相機,已將石頭的低吟淺唱一一攝入心靈深處。

石頭文化

於家村是一個保存完好的石頭文化村落,位於河北省井陘縣中西部,面積1平方公里,400多戶,1600多口人。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學會命名為“於家石頭民俗村”。 這裡距井陘縣城15公里,石太高速路秀林出口右拐,大約5公里車程即到。

於家村也稱石頭村,距今已有五百餘年歷史。說起於家村,就不能不提到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謙,因為這個村裡的于姓都是于謙的後代。說到于謙,就要提到公元1449至1457年間中國明代的“奪門之變”的政權大變故,而“奪門之變”中的重要人物于謙本是浙江人,被殺害後,他的後人就逃到了石家莊以西井陘的太行山中,這才有了今天的於家石頭村。

石頭村所處地理位置可謂奇特,“不到村口不見村”。因為這村建在一個四面環山,中間不到一平方華里的小盆地之中,道路又都在山腳下,所以,不到村口就看不見村。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縱橫交錯、結解曲伸,每條街道均以亂石鋪就,街依房連,房與街齊,規劃有序,參差呼應,充滿了詩情畫意。住在這裡安定、平靜、祥和,可稱得上真正的“風水寶地。全村共有石頭房屋4000多間、石頭街道3700多米、石頭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畝,石頭用具2000多件,石頭碑碣200多塊(現尚存數十塊),是名副其實的石頭村。

於家村於家村
古村落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石街石道、石樓石閣、石房石牆、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橋石欄、石碑石碣、石井石窯、石筆石硯、石缸石蓋、石錘石板、石槽石臼、石洞石龕以及許多的奇石怪石、景石雅石。總之,滿眼的石頭,真是“茫茫大地真乾淨”的景致!

村里最具特色的建築是清涼閣,據說它是于謙的侄子於建成獨自一人修建而成。此閣興建於明萬曆九年,下兩層為全石結構,上層是磚木結構,形狀與北京前門箭樓相似。讓人稱奇的是下兩層沒打根基,由一塊塊巨石壘砌,每塊石塊大得驚人,有的重達萬斤。從今天的角度去看,簡直是不可思議。整個建築都是由未經雕琢的大大小小的石塊壘砌而成,在當時沒有建築機械的條件下,不知他是如何施工,又花費多大的心思才將這個樓閣建立起來的。村中還有一塊御賜的牌坊,不知是清朝哪位皇帝為一個村中的寡婦建立的貞節坊

於家村御賜牌坊

於家村最有名的四合院是“四合樓院”,這座上磚下石建築物,始建於明末。占地兩畝,房屋百間,建築面積近千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均為北高南低,三面是樓。兩院正房下層均為石券洞室,九間無梁殿。建築宏偉高大,古樸典雅,偏正側倚,錯落有致,寬敞豁朗,冬暖夏涼。登二十一級露天石頭台階,即到正房樓上“客位”。這裡是宴請賓朋、貴客的地方,房內粗梁大柱,沒有隔間,寬闊高大,氣勢恢弘。正中是門,寬過兩米。兩根明柱分立左右,中間安著四扇花欞木門。門口兩邊,下部建有幾十厘米高的短牆,短牆之上全部安裝著花欞窗扇。窗前是長長的走廊,站在這裡向前眺望,南山即景盡收眼底。樓下西廂房後面建有一排小房,分別是長工房、飼養房、磨房、碾房、庫房、工具房、水井房等等,大家氣派可見一斑。兩院大門全是巽門,上有門樓,下有門洞,筒瓦飛檐,寬大高聳。門檻兩邊是石雕門墩,兩扇黑漆大門,兩對古式門鈸和門環。門板上橫排著四行球面形圓釘。門檻前面是石頭階級,門外一側設有拴馬鼻子、上馬石。這座四合樓院的家族在明清時代曾出過十二名文武秀才,當時在這深山僻壤之地,實屬不易。這樣的“四合樓院”,在於家石頭村首屈一指,在方圓左右甚有名氣。

於家村於家村於家村
村中近300多個四合院無一雷同,各有神韻。房院雖有大小,但家家戶戶乾淨整潔。院內遍植石榴樹、海棠樹,擺放著山花、怪石。屋外石頭圍牆上有石環、鐵環,用於拴牲口。屋檐下有形狀各異的排水管,奇怪的是管子朝院內,問問主人,答曰:“長年乾旱,也無地下水,各家要接蓄屋頂的雨水”。
於家村於家村

在於家村,“石頭村博物館”,那是一處實在沒有什麼看頭的院落,遠不如直接進村觀看。其實,在於家村臨近的會泉村和狼窩村,也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是典型的石頭村,在那裡沒有任何遊人、也沒有任何商業氛圍,非常值得去看。我們只是擔心,怕有了於家村的示範效應,估計那兩個村子的村民們恐怕也不會永遠這樣“拒腐蝕永不沾”的。我們暗自慶幸,因為下次再來,可能就是60元門票了!

古村集萃

石頭古街

於家村於家村

於家村的先人們對建房布局和街道設定都有明確規範,東西為街,南北為巷,不通的稱為胡同,全村古街總長3700多米,街寬3-4米,巷和胡同寬約2-3米,這些窄窄的街道,全為青石鋪就,其大小不等,形狀各異、亂石鋪錦、巨細相間,如詩如畫。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歷史多可達五百載,少也有三百年,歲月滄桑,人來畜往,每塊石頭都被磨得細膩光滑,錚錚發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沖刷下,熠熠閃光,更成為石頭村一道難得的風景線。

石頭四合院

於家村石頭四合院

於家村最為壯觀的當數“四合樓院”。這是一座上磚下石的巍峨建築物,始建於明末,有房屋百間,建築面積近千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均為北高南低,建築宏偉高大,古樸典雅,錯落有致,寬敞豁朗,冬暖夏涼。正房樓上“客位”房內粗梁大柱,沒有隔間,寬闊高大,氣勢恢宏。“客位”窗前是長長的走廊,站在這裡向前眺望,南山即景盡收眼底,樓下西廂房後面有一排小房,分別是長工房磨房水井房等等。大家氣派可見一斑。這座四合院樓院的家族在明清時代曾出過12名文武秀才,當時在這深山僻壤之地,實屬不易。

清涼閣

“清涼閣”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建築,它又名“神仙閣”,坐落於家村東口,是於家村的標誌性建築。此閣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相傳由力大無比的於喜春一人所建。據傳,清涼閣原擬九層,但修至二層時,於喜春在懸掛風動匾時砸傷手臂,繼而病故未能如願。如今在清涼閣的石板路上仍可看見當時於喜春受傷後留下的血跡斑斑。

清涼閣共有3層,第三層是村民用木磚補葺的。其建築風格獨特,構思奇巧,雕樑畫棟、五脊六獸、斗拱重檐。東門懸有風動石匾,西門高掛扇形鎦金匾,南側嵌有圓雕龍頭、扇形匾上書“清涼閣”3個鎦金大字;風動石匾製作古怪,雙童簇擁梅花鹿、大風不動小風動。

奇特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築物,竟然不打根基,不填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塊塊巨石就地而起,從下到上完全乾打壘而成。石塊巨大驚人,有的長過數米,有的重達數噸,有的原封不動,有的鏨跡寥寥,構造粗獷奔放,設計獨出心裁。整個建築充滿古樸粗糙之美。

此外,村中的古戲台,真武廟、于氏宗祠和各式各樣的水井、石器具也非常值得一看。

特色美食

於家村的手擀麵是以紅薯面與白面相揉合而成,獨具風味。

旅遊指南

氣候與游季

於家村於家村

全境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4攝氏度,1月平均氣溫-2.7攝氏度,7月平均氣溫26.3攝氏度。最佳游季在每年的5-10月。

進出交通

在石家莊火車站乘坐203路車到井陘縣城下車,然後換乘去於家村狼窩的車,車程2個小時。此班車每天共16次。也可每天下午3點在東方賓館乘車到於家村。

古村欣賞

於家村於家村
於家村於家村
於家村於家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