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精雲

方精雲

方精雲 ,男,1959年7月生,安徽懷寧縣人,民盟盟員 。博士,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植物所研究員、所長 。主要從事陸地生態學研究。 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 。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方精雲 方精雲

方精雲 ,男,1959年7月生,漢族,安徽懷寧縣人。1982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學系,同年考入北京林學院教育部政府派遣出國研究生。現為北京大學生態學系主任、教授、長江學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2005年當選為中科院生物學部院士,還是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 。

方精雲主要從事全球變化生態學、植被生態學以及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10餘篇(SCI刊物70餘篇),其中Science 2篇,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2篇。他建立了我國陸地植被和土壤碳儲量的研究方法,系統研究了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及其變化,較早地開展了碳循環主要過程的野外觀測,構建了中國第一個國家尺度的陸地碳循環模式,為我國陸地碳循環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系統研究了我國大尺度的植被動態及時空變化,揭示了我國植被生產力的變化趨勢、空間分異及其對氣候變化回響的規律;系統開展了我國植被分布與氣候關係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於植被氣候關係的我國植被帶劃分的原則和依據,首次採用統一的調查方法,較系統地研究了我國山地植物多樣性的分布規律。他還較為系統地研究了我國一種重要的木本植物屬-水青岡屬(Fagus L.)植物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特性,較深入地研究了長江中游濕地50年來的生境變遷及其生態後果。

方精雲重視野外調查工作。20多年來,對中國和日本的主要植被類型都曾做過實地考察或定點觀測,研究地點涉及我國西藏、青海、新疆、黑龍江、海南等25個省區和日本的一些地區。1995年參加我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對加拿大高緯度地區的生物、凍土、冰雪和大氣進行過研究。方精雲於1994年獲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6年人選國家勞動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2001年獲寶鋼教育獎,2003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0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均為第一完成人),2006年獲教育部-李嘉誠基金會“長江學者成就獎”,2007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生命科學)。

方精雲在國內外多個學術機構中任職,現任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球陸地碳觀測(TCO)工作組成員、國際學術刊物“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Ecosystems”、“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Ecological Research”、“Research Letters in Ecology”編委會成員、日本“Tropics”科學指導委員會成員,是國內多個學報的副主編或編委,並為“Science”、“Nature”等20多個國際重要刊物的審稿人。

主要學歷

1978.09-1982.07 安徽農學院,林學專業

1982.09-1983.09 北京林學院,國家教育部出國代培研究生

1983.02-1983.07 大連外國語學院,日語培訓

1983.10-1986.03 日本信州大學,森林生態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6.04-1989.03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生物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方精雲 方精雲

2010年起 北京大學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06起 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5.11 中科院院士(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2006年6月當選為學部常委;2008年6月再次當選為學部常委,並當選為中科院諮詢委員會委員

2008-2012.11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生態學系主任、北京大學生態與環境觀測站站長、北京大學理學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

2002 日本筑波大學Follow,並主講生物系研究生課程“陸地生物群區的結構和功能”(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errestrial biomes)

1997.06-2002.10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委員兼秘書、北大生態學研究與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1992.10-1993.12 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日本千葉大學生物系博士後

1989.06-1997.05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任助研、副研、研究員、開放實驗室副主任

十三屆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

科研工作

主要從事全球變化生態學、植被生態學、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以及遙感在生態學中的套用等方面的研究。在重視室內分析研究的同時,十分強調野外觀測和數據採集工作。近30年來,對我國西藏、青海、新疆、東北、海南等25個省區和日本的主要植被類型進行過實地考察或定點觀測。1995年參加我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對高緯地區的生物、凍土、冰雪和大氣進行過研究。在國內最早系統地開展了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套用於國家需要之中。2009年,受中國科學院學部委託,對中國和世界主要國家的碳排放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測算,並為我國相關的國際氣候談判政策提出了建議。此後,作為國際科學院理事會(IAC)受聘的12位成員之一,對聯合國IPCC報告進行獨立評估。其主要科研成果歸納如下:

(1) 系統研究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農作物、灌叢以及土壤)碳儲量及植被生產力,發展了陸地碳儲量的估算方法,分析了我國陸地植被二氧化碳的源匯功能及其動態變化。

方精雲 方精雲

(2) 套用遙感(NOAA/AVHRR NDVI),結合氣候、植被等數據以及生態模型等,系統研究了我國近20年來植被動態的變化及其可能的成因。

(3) 採用統一的方法和規程對我國主要山地的植物群落進行了較為廣泛的調查,已完成60餘座山地的野外調查工作,初步發現了我國植物多樣性的某些地理分布規律。

(4) 採用統一調查方法和規程,對我國北方草地(青藏高原、內蒙、新疆等)的碳氮儲量分布、變化及其與氣候的關係,以及主要優勢種的生態屬性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為我國及全球草地碳循環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數據。

(5) 對我國及全球主要國家自1850年以來化石燃料CO2排放量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對未來的CO2排放進行了預測,在此基礎上,對有關全球減排方案進行了評估,從而為國家制定氣候變化政策提供了參考。

(6) 建立了目前最為全面、系統的我國木本植物分布資料庫,分析了我國木本植物分布與環境因素的關係,在此基礎上,編制出版了“中國木本植物分布圖集”;對我國的植被與氣候的關係進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基於植被-氣候關係的我國植被帶的劃分原則和劃分依據,據此提出了我國東部植被帶劃分的一個新方案。

(7) 比較系統地研究了長江中游湖泊的分布、變化及其對生物多樣性的可能影響,尤其對洞庭湖和江漢平原的湖泊變遷進行了較為細緻的研究。

(8) 較系統地研究了我國水青岡屬(Fagus L.)不同尺度的生態學特性(如生態解剖學、群落多樣性、生物地理格局)及其地理分異。

(9) 參加我國首次北極科考,採集了大量動植物和環境數據,對生物、凍土、冰雪和大氣的化學成分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並觀測發現在寒冷的冬季,北極凍土有CO2放出的現象。

學術任職

2010-:國際科學院理事會(IAC)IPCC獨立評估組成員

2007:全球陸地觀測系統陸地碳觀測工作組成員[Terrestrial Carbon Observations panel(TCO)of the Global Terrestrial Observing System(GTOS)]

2006-:“全球山地生物多樣性評價”(Global Mountain Biodiversity Assessment)工作組成員等

2001-2003:全球碳問題快速評估計畫(RAP Carbon Project)科學指導委員會成員

國內主要學術機構任職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成員(2010-)

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7-2011)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2007-2011)

中科院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常委(2006-2012)

中科院學部諮詢評議工作委員會成員(2008-20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第四屆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2008-2011)

雜誌任職

2002-2006: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美國),Associate Editor

2006-2008: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英國),Associate Editor,Elsevier,UK

2007-2009:Ecological Research(日本),Springer,編委

2008-2010:Ecosystems(美國),Springer,編委

2008-2010:BMC Ecology,Editorial Board,BioMed Central(英國)

2002-2009:Tropics(日本),科學指導委員會成員

研究方向

方精雲主要從事植被生態學、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植物生物地理學的研究。他建立了我國陸地植被和土壤碳儲量的研究方法,系統研究了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及其變化,較早地開展了碳循環主要過程的野外觀測,構建了中國第一個國家尺度的陸地碳循環模式,為我國陸地碳循環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系統研究了我國大尺度的植被動態及時空變化,揭示了我國植被生產力的變化趨勢、空間分異及其對氣候變化回響的規律;系統開展了我國植被分布與氣候關係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於植被氣候關係的我國植被帶劃分的原則和依據,首次採用統一的調查方法,較系統地研究了我國山地植物多樣性的分布規律。

他還較為系統地研究了我國一種重要的木本植物屬-水青岡屬(Fagus L.)植物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特性,較為深入地研究了長江中游濕地50年來的生境變遷及其生態後果。

方精雲重視野外調查工作。20多年來,對中國和日本的主要植被類型都曾做過實地考察或定點觀測,研究地點涉及我國西藏、青海、新疆、黑龍江、海南等25個省區和日本的一些地區。1995年參加我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對加拿大高緯度地區的生物、凍土、冰雪和大氣進行過研究。

科研項目

科技部氣候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2010CB950600),“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特徵及其全球意義”,2010-2014,項目首席科學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研究項目(31021001),“中國陸地植被的時空格局與生態功能”,2011-2013,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計畫(90711002),“我國北方草地碳源/匯的時空格局及其影響機制”。2008-2011,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編號:30721140306 ),“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計量與預測”,2007年8月1日—2010年7月31日,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40638039),“我國山地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機制”。2007—2010,項目負責人。

成就概述

方精雲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30餘篇,其中國際重要刊物的論文90餘篇,包括Science論文3篇,Nature 2篇,《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3篇。曾獲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4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入選國家勞動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1995),"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01),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03)、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4),教育部“長江學者成就獎”(2006),“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2007)及國家科技部野外先進工作者稱號(2009)。

方精雲主要從事全球變化生態學、植被生態學以及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10餘篇(SCI刊物70餘篇),其中Science 2篇,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2篇。他建立了我國陸地植被和土壤碳儲量的研究方法,系統研究了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及其變化,較早地開展了碳循環主要過程的野外觀測,構建了中國第一個國家尺度的陸地碳循環模式,為我國陸地碳循環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系統研究了我國大尺度的植被動態及時空變化,揭示了我國植被生產力的變化趨勢、空間分異及其對氣候變化回響的規律;系統開展了我國植被分布與氣候關係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於植被氣候關係的我國植被帶劃分的原則和依據,首次採用統一的調查方法,較系統地研究了我國山地植物多樣性的分布規律。他還較為系統地研究了我國一種重要的木本植物屬-水青岡屬(Fagus L.)植物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特性,較深入地研究了長江中游濕地50年來的生境變遷及其生態後果。

方精雲重視野外調查工作。20多年來,對中國和日本的主要植被類型都曾做過實地考察或定點觀測,研究地點涉及我國西藏、青海、新疆、黑龍江、海南等25個省區和日本的一些地區。1995年參加我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對加拿大高緯度地區的生物、凍土、冰雪和大氣進行過研究。

方精雲於1994年獲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6年人選國家勞動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2001年獲寶鋼教育獎,2003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0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均為第一完成人),2006年獲教育部-李嘉誠基金會"長江學者成就獎",2007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生命科學)。

方精雲在國內外多個學術機構中任職,現任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球陸地碳觀測(TCO)工作組成員、國際學術刊物《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Ecosystems》、《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Ecological Research》、《Research Letters in Ecology》編委會成員、日本《Tropics》科學指導委員會成員,是國內多個學報的副主編或編委,並為《Science》、《Nature》等20多個國際重要刊物的審稿人。

重要論著

先後發表中英文論文250 篇,其中SCI收錄近100篇,在美國《科學》(Science)上發表論文2篇,英國《自然》(Nature)3篇,《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3篇,影響因子大於5的論文20篇;向中央政府提交建議書3份。

主要著作

(1) Fang JY, Wang ZH, Tang ZY, 2009. Atlas of Woody Plants in China: Distribution and Climate. Springer (中國全部木本植物分布圖集全三卷,共11406種植物,2200餘頁)

(2) 方精雲、趙淑清、唐志堯等著,2006,長江中游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基礎,北京:高教出版社, 1-278

(3) 方精雲主編,2000,全球生態學,北京-Heidelberg:高教出版社-Springer Verlag聯合出版

(4) 戴均虎、丁枚、方精雲編著,2001,溫室效應,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5) 孔小寧、方精雲著,1996,走進北極,北京:中國工商聯出版社

重要報告

(1)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議書,2010,“對全球變暖的認識及應對策略建議”,課題組長及第一完成人

(2) 國務院建議書,2009,“關於2009哥本哈根氣候談判的若干建議”,課題組長及第一完成人

(3) 國務院建議書,2008,“關於改革博士後制度和壯大博士後隊伍的建議”,主要負責人之一

【方精雲,王少鵬,岳超,朱江玲等,“八國集團”2009義大利峰會減排目標下的全球碳排放情景分析,中國科學(D), 39: 1339-1346】.

Fang JY, Guo ZD, Piao SL, Chen AP. 2007.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 1981-2000. Science in China (D-Earth Science), 50: 1341-1350 【方精雲,郭兆迪,朴世龍,陳安平,2007. 1981-2000年中國陸地植被碳匯的估算. 中國科學(D), 37(6): 804~812】

Fang J. Y., S. L. Piao, J. S. He & W. H. Ma, 2004. Increasing terrestrial vegetation activity in China, 1982-199.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Life Science), 47: 229-240【方精雲、朴世龍、賀金生、馬文紅,2003。近20年來中國植被活動在增加。中國科學(C輯), 33: 554-565】

方精雲,2001。也論我國東部植被帶的劃分,植物學報,43:522-533

方精雲、劉國華、徐嵩齡,1996,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庫,溫室氣候濃度和排放監測及相關過程(王庚辰等主編),pp 109-128,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方精雲,1991,我國森林植被帶的生態學分析,生態學報,11:377-387

主要榮譽

2010: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2009:國家科技部野外先進工作者

2008: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7: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生命科學)

2006:國家教育部、香港李嘉誠基金會“長江學者成就獎”

2005: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部)

2004: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與植被生產力的研究”,第一完成人

2003: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與植被生產力的研究”,第一完成人

2002:日本筑波大學外國人研究Follow

2001:“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植被生產力的研究”被評選為2001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1:主編的《全球生態學》(2000,高教出版社與德國Springer出版社聯合出版)獲新聞出版署第十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3等獎(部級),第1完成人

1996: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層次

1994:獲首屆(1994)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並得到延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