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縣寶興鄉永建中學

方正縣寶興鄉永建中學

方正縣寶興鄉永建中學是一所黑龍江省的學校。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方正縣位於黑龍江省中南部,張廣才嶺西北麓,松花江中游南岸,幅員面積3000平方公里,屬哈爾濱市轄縣,距省會哈爾濱160公里,東距佳木斯162公里,地處哈爾濱、佳木斯、雞西、鶴崗四大城市一線中間地段,同三高等級公路橫貫全境,松花江流經方正,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是哈爾濱東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流、物流中心。方正縣轄3個鎮、5個鄉:方正鎮、會發鎮、大羅密鎮、天門鄉、松南鄉德善鄉、寶興鄉、伊漢通鄉。境內有:方正林業局,人口23萬,是漢、滿、蒙、朝、回等多個民族聚居區。境內三山環繞,九河匯流,平原坦蕩,物產富饒,有古樹參天、奇峰林立的原始森林公園,同緯度面積最大的天然蓮花湖,驚險刺激的響水河漂流等,素有“塞北小江南,龍江魚米鄉”之美譽。是“中國富硒大米之鄉”、“中國林蛙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國家級方正銀鯽繁育基地、全國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術發源地、東北亞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全國中小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實驗區、黑龍江省最大的內陸僑鄉和獨具特色的旅遊勝地。

方正縣是國家一類革命老區。大羅密河(抗聯遺址)漂流位於方正縣大羅密鎮,距方正縣35公里,距哈市199公里,大羅密河是當年抗聯的水上運輸線,起點為方正林業局萬寶山經營所,終點為大羅密鎮西老哈同公路橋,全長8公里,建有賓館、商場、停車場、地窨子等旅遊設施。

歷史沿革

方正縣,以縣城北之“方正泡”得名。清代,屬吉林將軍轄區。清末,方正泡一帶,屬大通縣(今通河縣)跨江設治管轄。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將原大通縣所屬江南方正泡地方劃出,設定方正縣,駐方正泡街,隸屬依蘭府。中華民國成立後,1914年6月,實行道制,方正縣隸屬吉林省依蘭道。1929年2月,撤道由省直轄。時為三等縣,總人口3.8萬人。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初隸哈東專區,1947年8月專區撤銷後由松江省直轄。1951年為丁等縣,全縣共7.3萬人。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後,歸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隸屬牡丹江專區。1970年4月,劃歸松花江專區。1991年2月,國務院批准,劃歸哈爾濱市領導,從4月1日起正式歸屬哈爾濱市。

1992年,方正縣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張廣才嶺西北麓,瑪**河(螞蟻河)下游,全縣版圖如一彎尺,橫陳在松花江南岸。東與依蘭縣為鄰,東南與林口縣、海林市接壤,南與尚志市、延壽縣毗連,西與賓縣分界,北與通河縣隔江相望。全縣總面積2969平方公里。全縣共轄15個鄉、鎮,總人口21.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萬人;回、朝鮮、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1%。縣政府駐地方正鎮。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土名方正泡。方正地名的由來,是以城北的一個水泡,故名.最初這個水泡稱“膀頭泡”,設縣時曾以此作為地名,但很不雅致,便取其相似音方正為縣名。隨之亦稱此泡為方正泡。很多資料記載,縣名取於方正泡。

此地遠古時屬息慎地;周屬肅慎地;兩漢屬挹婁地;南北朝時期歸屬柔然;隋迄唐初屬勿吉,後屬忽開洲;金歸會寧府管轄;元歸合蘭府管轄;明屬胡爾哈部;清為賓、依兩縣的轄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為大通縣的轄地,宣統元年(1909年)開始設具,縣治所在松花江北岸三站,後因該站投歸黑龍江省,便遷移改設縣治放鬆花江南畔旗產公田地界中,以縣城北門外的方正泡命名為方正縣。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劃屬吉林省依蘭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方正縣屬吉林省,為三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確立東北為五省,方正縣為吉林省的乙類具;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劃東北為十四省,方正縣劃屬三江省所轄,在此之後的歷次地方行政機構改革中,此縣均隸屬於三江省。直至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併為九省,方正縣劃屬松江省。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又劃歸黑龍江省所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