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橋

新華橋橫跨湘江,連線新、老二城,為城區重要通道。新華橋在歷史上多次毀於洪水,毀建頻繁,名稱甚多,有上塌水、吳公橋、福壽橋(萬壽橋)、趙公橋、蜈蚣橋、中正橋、新華和橋等名稱。

基本信息


歷史記載

《遵義府志載,明代平播時,在今新華橋橋址處有有座平板石橋,名為上塌水(洛江上的平橋為下塌水),為老城東門去外必經之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遵義總兵吳之茂見交通要道上的石橋常被水淹沒,很不方便,就籌款將橋加固升高,市民為感吳之茂恩德,就把上塌水稱為吳公橋,簡稱吳橋,《遵義景致詩》有“夜月吳橋真好看”即指此。吳公橋建成後十餘年,就遭衝垮,交通受阻,地方官束手無策。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有個名照徹的江蘇遊方和尚經過此地,便毅然以搬弄是非建吳橋為已任,獨力募化修僑。他的義舉感動了遵義的名界人士,大家紛紛捐款,橋建功立業成後取名為福壽橋,人們企盼新橋一勞永逸,又呼之為萬壽橋。江蘇為吳地,故有人仍沿稱吳橋。30年後,萬壽橋再次毀於洪水,由遵義知府趙光榮主持將橋修復,人稱趙公橋
清光緒二年(1887年),遵義知縣周慶芝募款把趙公橋增高三尺,兩側修石欄,還在橋欄中央鐫刻,“首迎水而張吻,尾拖下流”。在橋東頭壓上兩尊鐵牛(現置於公園門口),西頭壓石獅子兩隻,意在鎮住水中妖魔龍蛇。傳說有年水漲,橋身扭如蜈蚣狀,故得名蜈蚣橋。1916年橋欄被洪水捲走,無人過問。
1937年,為紀念蔣介石50歲生日,由地方官員出面,運用財政收入,對橋加固後,橋面仿歐式鐵架橋,用木材製成框架,中提樑上懸名“中正橋”。1945年,由遵義軍官隊長韓漢英出面集資,請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設計,將木架橋改為石橋,作為向蔣介石60壽辰的賀禮並向南京發了賀電。
解放後,遵義市人民政府將中正橋更名為新華橋,1955年,由遵義人民建築公司施工,把橋現升高1米,並在上游一側將橋鑲寬8米,新華橋基橋木定型。1964年用鋼筋混凝土加固基礎,後來又作過多次橋面修繕,安裝照明設施,使這座明代古橋展示出新貌,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交通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