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笛洋美術館

新笛洋美術館是美國的一處建築,位於舊金山金門公園,建於2002年。

基本介紹

位於舊金山金門公園(Golden Gate Park)的新笛洋美術館(de Young Museum)由獲得2001年PritzkerArchitecture Prize的瑞士建築師搭檔Herzog & de Meuron設計,2002年6月間破土動工。

場館特色

新笛洋美術館的收藏包含美國本土畫作、裝飾藝術及美洲、太平洋群島、非洲等地的藝術品,建築師在設計里將藝術、建築與自然加以整合,新館內的平面配置使得訪客能夠在同一場所看到不同文化不同時期的藝術展品,體驗藝術間的關連性及其特別之處。
新笛洋美術館占地約293000平方英尺(約27220平方米),面積約為原本基地上舊笛洋美術館(建於1919年,1989年的Loma Prieta大地震時毀損,2002年拆除)的三分之二,多出來的空間約莫1.5英畝(6070平方米)釋放到金門公園與公園融合,使金門公園擁有更大的開放空間。
三層樓高的美術館主體包含三落中庭,遊客進到館內步行於館內與中庭之間,戶外公園的景致與中庭的植栽融入室內,美術館外牆一片片的透明玻璃使得金門公園內的遊客不用進入美術館當中也可以窺見館內的展品,而從館內也能夠觀見公園的綠意盎然,Jacques Herzog說「我希望改善訪客、建築、藝術品與公園之間的關係,使他們如身體各部器官彼此糾纏在一起。」
新笛洋美術館內設定了一座塔樓(Nancy B. & Jake L. Hamon Education Tower)作為美術、展覽相關人員及學校參訪時的教育用途,堪稱美國美術館中最大的教育專用空間,新笛洋美術館的教育部門在美國同質的機構中堪稱首屈一指,曾經獲得美國教育部頒獎予以肯定。
塔樓位於美術館的西側,高度有144英尺(約44米),外型有如一個龐大倒置的梯型,登上塔頂遊客們會發現周遭的美景透過三百六十度無遮礙的玻璃窗盡收眼底,更棒的是,一般大眾無須購買門票就可以來到塔樓的頂部,可說是美術館與公眾空間結合的一個良范。
新笛洋美術館外牆以7200片銅板裹覆,這些銅板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孔洞,數量龐大的銅板外牆呈現與傳統建築立面截然不同的圖案,光影變化宛如日光穿透樹葉被篩過而映照的點點亮斑,宛如金門公園內每天會發生的自然景觀,銅板將會漸漸地氧化,由亮轉暗,最後會變成我們常見銅像上的深綠色,最終成為金門公園綠景的一部份。
Jacques Herzog與Pierre de Meuron兩位建築師表示,銅板的靈感來自於某次散步於附近的洋灘(Ocean Beach)時所見到老舊的風車,木構加上銅飾的老風車歷經歲月以顏色呈現其與大自然的磨合,因此兩位建築師才會使用因為氧化而不斷改變顏色的銅板來演繹美術館體與大自然、四季的關係,雖然不少人戲稱這種充滿孔洞的外牆為「起司研磨機」(很像台灣人會在廚房內用來刨蘿蔔絲的那一塊板子),但建築師對於建築、材料及自然的用心著實令人讚賞。
為了展出新笛洋美術館的多樣館藏,Herzog & de Meuron在展覽空間的設計上下足功夫,試圖創造多樣化的環境以展現館內來自各地的藝術品,在專門為美洲、非洲、大洋洲藝術品而設計的展覽空間中,藝術品陳列於此,沒有任何視覺阻礙,人們能夠從各個角度充分觀察藝術品的瑰麗精巧,十七至十九世紀的美國本土畫作、雕塑品及家具則擺放在跟長寬高比例優美的房間裡,現代藝術品則陳列於自然光滿溢的展覽空間中,除此之外,美術館內還有一級的儲存收藏設施,讓藝術品不至於受到濕度及溫度、光線的傷害。
新笛洋美術館請來Walter Hood負責地景的設計,包括公共花園、露台及兒童花園,外部環境在Walter Hood的規劃下,使得美術館與金門公園不著痕跡地連線在一起,毀於大地震的舊笛洋美術館仍舊以仍存的那些人面獅身雕刻、水池及百年棕櫚樹的型態保留於地景設計中,經過規劃後的景觀包含了許多土生土長及外來物種,就好像美術館內展出的大量藝術品,呈現豐富的多樣文化及層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