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養花指南

新版養花指南

《新版養花指南》是2002年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先玲。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 者:徐先玲 主編

出 版 社:延邊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2-12-1
版 次:1
頁 數:300
字 數:256000
印刷時間:2008-10-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3
I S B N:9787806489185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家庭栽培花草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種時尚和追求。家庭花木具有其特殊的生長習性,必須學習家庭養花的有關知識。本書系統介紹了養花的一般知識、花的栽培與管理、花卉的選種與培育、常見木本花卉的培育、常見草本花卉的培育、常見宿根、球根花卉的培育、常見藤本花卉的培育、常見觀葉、觀果花卉的培育、花卉的繁殖、常見花卉病蟲害及其防治等知識,科學而實用,全面而具體,通俗易懂,圖文並茂,非常適合廣大花卉愛好者用於養花。

目錄

第一章 養花的一般知識
一、花卉的分類
1.形態特徵與生長習性
2.觀賞部位
3.栽培目的和用途
二、養花的工具
1.養花的基本工具
2.花盆的類別
三、外界條件對花卉的影響
1.溫度
2.光照
3.水分
4.空氣
5.土壤
6.肥料
四、養花常用的肥料
1.有機肥
2.無機肥
3.微生物肥
五、盆花常用的施肥方法
1.基肥
2.追肥
3.根外追肥
第二章 花的栽培與管理
一、露天花卉的栽培與管理
1.露天花卉的整地、做畦、移植
2.露天花卉的灌溉
3.露天花卉的整形修剪
4.露天花卉禦寒管理
二、無土栽培
1.無土栽培的優點
2.無土栽培選用的基質
3.無土栽培的方法
4.營養液酸鹼度的調節
5.配製和使用營養液酸的注意事項
6.家庭無土栽培法
三、盆花的四季管理
1.盆花的春季管理
2.盆花的夏季管理
3.盆花的秋季管理
4.盆花的冬季管理
第三章 花卉的選種與培育
一、花卉的選種
1.優良種子的標準
2.花卉種子的貯存
二、花卉的播種
1.播種前種子的處理
2.露地花卉的播種法
3.盆花播種法
4.細粒種子的播種
5.花卉播種後的管理
第四章 常見木本花卉的培育
一、梅花
1.梅花的形態習性
2.梅花的栽培技術
3.梅花的整形
4.梅花的繁殖
二、牡丹
1.牡丹的形態習性
2.牡丹的栽培
3.牡丹的灌溉施肥
4.牡丹的修剪整形
5.牡丹的繁殖
三、丁香
1.丁香的形態習性
2.丁香的栽培
3.丁香的整枝修剪
4.丁香的的繁殖
四、玉蘭
1.玉蘭的形態習性
2.玉蘭的栽培
3.玉蘭的繁殖
五、杜鵑花
1.杜鵑的形態習性
2.杜鵑花的栽培
3.杜鵑花的繁殖
六、山茶花
1.山茶花的形態習性
2.山茶花的栽培
3.山茶花的催花技術
4.山茶花的繁殖
七、桂花
1.桂花的形態習性
2.桂花的栽培
3.桂花的繁殖
八、一品紅
1.一品紅的形態習性
2.一品紅的栽培
3.一品紅的繁殖
九、茉莉
1.茉莉的形態習性
2.茉莉的栽培
3.茉莉的繁殖
十、玫瑰
1.玫瑰的形態習性
2.玫瑰的栽培
3.玫瑰的繁殖
十一、迎春
1.迎春的形態習性
2.迎春的栽培
3.迎春的繁殖
十二、米蘭
1.米蘭的形態習性
2.米蘭的栽培
3.米蘭的扦插繁殖
4.米蘭的壓條繁殖
十三、六月雪
1.六月雪的形態習性
2.六月雪的栽培
3.六月雪的繁殖
十四、石榴
1.石榴的形態習性
2.石榴的栽培
3.石榴的修剪
4.石榴的繁殖
十五、金銀花
1.金銀花的形態習性
2.金銀花的栽培
3.金銀花的扦插繁殖
十六、扶桑
1.扶桑的形態習性
2.扶桑的栽培
3.扶桑的管理
4.扶桑的扦插繁殖
十七、倒掛金鐘
1.倒掛金鐘的形態習性
2.倒掛金鐘的栽培
3.倒掛金鐘的修剪整理
4.倒掛金鐘的扦插繁殖
十八、紫薇
1.紫薇的形態習性
2.紫薇的栽培
3.紫薇的繁殖
十九、榆葉梅
1.榆葉梅的形態習性
2.榆葉梅的栽培
3.榆葉梅的灌溉施肥
4.榆葉梅的修剪整枝
5.榆葉梅的繁殖
二十、芳香月季
1.芳香月季的形態習性
2.芳香月季的栽培
3.芳香月季的繁殖
二十一、春蘭
1.春蘭的形態習性
2.春蘭的栽培
3.春蘭的分株繁殖
第五章 常見草本花卉的培育
一、秋海棠
1.秋海棠的形態習性
2.秋海棠的栽培
3.秋海棠的繁殖
二、虞美人
1.虞美人的形態習性
2.虞美人的栽培
3.虞美人的繁殖
三、康乃馨
1.康乃馨的形態習性
2.康乃馨的栽培
3.康乃馨的繁殖
四、三色堇
1.三色堇的形態習性
2.三色堇的栽培
3.三色堇的繁殖
五、萬壽菊
1.萬壽菊的形態習性
2.萬壽菊的栽培
3.萬壽菊的繁殖
六、鳳仙花
1.鳳仙花的形態習性
2.鳳仙花的栽培
3.鳳仙花的繁殖
七、含羞草
1.含羞草的形態習性
2.含羞草的栽培
3.含羞草的繁殖
八、長春花
1.長春花的形態習性
2.長春花的栽培
3.長春花的播種繁殖
4.長春花的扦插繁殖
九、四季報春
1.四季報春的形態習性
2.四季報春的栽培
3.四季報春的灌溉施肥
4.四季報春的播種
十、天竺葵
1.天竺葵的形態習性
2.天竺葵的栽培
3.天竺葵的修剪整形
4.天竺葵的扦插繁殖
十一、波斯菊
1.波斯菊的形態習性
2.波斯菊的栽培
3.波斯菊的繁殖
十二、蝴蝶蘭
1.蝴蝶蘭的形態習性
2.蝴蝶蘭的管理
3.蝴蝶蘭的繁殖
十三、吊竹
1.吊竹梅的形態習性
2.吊竹梅的管理
3.吊竹梅的繁殖
十四、蜀葵
1.蜀葵的形態習性
2.蜀葵的管理
3.蜀葵的播種法繁殖
十五、彩葉草
1.彩葉草的形態習性
2.彩葉草的管理
3.彩葉草的繁殖
十六、蛇目菊
1.蛇目菊的形態習性
2.蛇目菊的栽培
3.蛇目菊的繁殖
第六章 常見宿根、球根花卉的培育
第七章 常見藤本花卉的培育
第八章 常見觀葉、觀果花卉的培育
第九章 花卉的繁殖
第十章 常見花卉的病蟲病及其防治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養花的一般知識
三、外界條件對花卉的影響
花卉的生長發育依賴於周圍的生活環境,外界條件中的溫度、光照、水分、空氣和土壤直接影響著花卉的生長,這些因素是花卉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在花卉栽培中只有綜合、合理地考慮各個環境條件對花卉的影響,才能做到科學的栽培,滿足花卉正常生長的需要。
1.溫度
一切生命活動都要有一定的溫度作保障,花卉也不例外。溫度的高低,直接間接地影響花卉的生長發育,支配著花卉資源的分布、引種和栽培。
花卉對溫度的要求
各種花卉因產地不同,對溫度的要求也不一樣。例如,喜高溫的花卉,如果溫度低於原產地就會出現冷害或凍死現象;喜低溫的花卉,如果冬季溫度過高,不能充分休眠而一味消耗養分,就會影響第二年的生長和開花。為了栽培方便,通常根據常見花卉對溫度的要求分成3類。
一類是喜高溫花卉,要求白天室溫20~22℃,夜間不低於10℃。例如,一品紅、仙客來、九重葛和大多數附生蘭花等。
第二類是喜低溫越冬花卉,要求越冬溫度不低於0~5℃即可。一般長江流域可以露地越冬,如月季、桂花、柑橘、山茶花、春蘭、蕙蘭、八仙花、杜鵑花、桅子花、蘇鐵等。北方室內種植。
最後一類是介於前兩類之問的中溫花卉。北方種植冬季室內最低溫度應不低於7~10℃,經常保持在18℃左右最好。在廣東、廣西地區可以露地越冬,如白蘭花、茉莉花、木蘭、扶桑、大部分仙人掌類植物、秋海棠類、仙客來、大岩桐、荷包花等。
除此之外,任何一種花卉在生長的各個階段對溫度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種子發芽時對溫度的要求不高,但為了提高種子發芽率和培育健壯的幼苗,通常在播種後需保持較高的溫度。若播種後長期處於低溫、泥土過濕的環境中,不但阻止種子發芽速度,而且容易使種子霉爛。
原產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花卉播種和扦插育苗均需在25℃以上,溫度過低,生長明顯受到抑制。
原產高原及地中海地區的花卉,如大麗花、倒掛金鐘、各類報春花,在生長期問喜涼爽,不適應高溫、濕熱的條件。到了夏季,倒掛金鐘、報春花、仙客來便停止生長進入休眠期。
大多數溫室花卉在花期要求溫度較高,例如茉莉花、白蘭花等只在炎熱的夏季開放;冬季則需要室內溫度在28℃以上才可開花。但是,在花卉中也有許多例外,如墨蘭、寒蘭在春節開花;杜鵑花、山茶花的多數品種,花期也是在比較涼爽的春天。另外,多數花卉在開花期間對低溫是非常敏感的,往往短時間的低溫便可能造成大量花蕾受害。
一般情況下,花卉在休眠期不宜溫度過高,如球根、球莖、鱗莖花卉,如大岩桐、球根秋海棠、花葉芋、馬蹄蓮、仙客來、繡球百合等這些種類的花卉需在低溫條件下完成休眠及球根的發育,這樣可以降低在貯藏期間的養分消耗。
土壤溫度
土壤的主要熱量來源於太陽輻射。太陽輻射有明顯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所以土壤溫度也就有日變化和年變化。
對於土壤的表層,在一天中,清晨日出前溫度最低,日出後溫度升高,到午後1時左右,達到一天中的最高溫度,然後溫度逐漸下降,到第二天清晨日出前又達最低溫度。一年中,就月平均溫度來說,土壤表層的最高溫度在7~8月,最低溫度在1~2月。花卉生產主要根據年溫度變化來合理安排,採取有利的升溫降溫措施。
一年中,早春的土壤溫度低,此時,播種繁殖要掌握土溫的變化,如過低,種子便膨脹不發芽。塊根類的花卉催芽繁殖要通過提高土溫,使塊根萌發的芽快且量多。最適合根生長的溫度是比地上氣溫低3~5℃,所以在早春植物根活動早,樹液也流動早,對植物的嫁接、扦插、壓條提高成活率非常有利。根在適宜溫度中,能較好吸收水分和營養物質,若土溫過低,植物就會因吸收不足而出現生長不良現象。
夏季氣溫較高,土壤溫度自然也就隨之升高。此時一些不耐高溫花卉,如仙客來、倒掛金鐘等就要通過調整疏鬆的培養土或泥瓦盆的通透作用降底土溫,使根系呼吸及一切生理作用都近乎正常,才能安全度夏。
溫度的高低對花卉肥料的分解及養分的吸收都有一定的影響。通常溫度低,肥料分解慢,花卉吸收養分少;隨著溫度上升,肥料分解加速,容易被花卉吸收。
花卉是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的,養分吸收多少與呼吸作用關係密切。通常情況下,溫度增加,花卉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也增加,同時施肥數量和次數也應該隨之增加。
低溫會降低營養物質的吸收,當基質溫度低於10℃時。桅子花的幼葉便會產生失綠的缺鐵症狀,如果把基質溫度提高到28~32℃,失綠症狀就會逐漸消失。可見,低溫會阻止鐵的吸收,從而使幼葉失綠黃化。高溫時,雖然呼吸作用旺盛,但消耗體內碳水化合物較多,非但影響對養分吸收,還將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發育,所以對喜愛夏季涼爽、濕潤的仙客來、倒掛金鐘、大岩相等花卉,在酷熱、乾燥的夏季應採取竹簾遮蔭、花盆附近地面多淋水、中午前後用水噴霧等措施進行降溫。
對於多數花卉來說,吸收尿素和鉸態氮肥中的氮之前,必須轉化為硝態氮,這種轉化依賴於基質中的微生物。通常這種轉化是相當快的,但在仲冬季節(指陽曆12月份),金龜魚幼苗施用鉸態氮肥可能產生氨毒。因為在溫度為9~10℃時,由魚態氮轉化到硝態氮是比較緩慢的。所以,在仲冬季節,氮肥應選用硝態氮為宜。溫度對有機化肥的分解也有一定的影響,在溫度低時,釋放的有效氮低;反之,在溫度高時,有效氮的釋放量則明顯增加。因此,有機肥料作為惟一氮源時,在冬季或基質溫度低於10℃時,香石竹常出現缺氮症狀,所以在低溫月份應選用硝態氮為宜。
不要認為只有生長在高溫環境中的花卉需要施肥,而低溫下生長的花卉就不需要施肥。其實在低溫條件下催花的三色堇、金盞菊等花卉冬季也需施用肥水。一般情況下,冬季里的花卉生長迅速者如吊蘭、文竹、秋海棠、天竺葵、香石竹、仙客來等應多施肥,每周需澆1次肥水;生長緩慢的花卉如杜鵑、扶桑、含笑、菊花、茉莉、蘇鐵、山茶等應少施肥,可隔半月施1次肥水;生長停滯的花卉如枸杞、桂花、荷花、五針松、石榴、睡蓮等,則整個冬季都不用施肥。
溫度周期變化與花卉的適應
溫度的周期變化分為年周期和日周期變化。原產溫帶地區花卉,一般表現為春發芽,夏生長旺盛,秋季生長緩慢,冬季進入休眠。但也有些花卉在高溫季節進入半休眠狀態,如仙客來、香雪蘭、鬱金香、水仙等。這種休眠方式是植物生理功能在不利環境條件下的代謝平衡。經休眠後的花卉,在下一階段生長發育得更好。
春化現象也是花卉對溫度周期的適應,二年生花卉需在0~5℃的低溫環境中生長一段時間後才能有花芽分化;牡丹、芍藥的種子進行春播,必須解除上胚軸的休眠;碧桃、丁香若不經過冬季的低溫,春季的花芽便不能正常開放:為使百合、鬱金香、唐菖蒲、水仙在春節開花,必須首先進行冷處理。
日溫變化是非常普遍的。白天高溫,有利於光合作用及生理作用。夜間低溫有利於積累有機物。晝夜溫差越大,球根花卉生長發育得就越好。
2.光照
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光照,沒有光照就沒有綠色植物。植物細胞中的白色體,只有在陽光的照射下才能轉化為葉綠體。因此,大多數花卉植物只有在充足的光照條件下才能花繁葉茂。
花卉需要的光照
生長在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的光照條件下的花卉對光照強度要求也不一致。根據花卉植物對光照的不同要求,大致分為陽性花卉中性花卉陰性花卉3類。
陰性花卉觀葉植物大部分都原產於熱帶雨林或高山陰面的叢林中,在蔽蔭條件下生長良好,如文竹、蘭花、蕨類植物。天南星科的植物如馬蹄蓮、紅掌、綠蘿、紅寶石喜林羊等。還有部分觀花植物如杜鵑花、山茶花、八仙花、金邊瑞香等,這類花卉夏季養護,出室後必須放入蔭棚下養護,陽光直射會引起葉片黃化、葉邊乾枯而死亡。
中性花卉這類花卉對光照的強弱不敏感,大部分產生在亞熱帶或溫帶地區,如桂花、茉莉花、桅子花、倒掛金鐘、仙客來等,夏季需蔽蔭,春、秋、冬季需陽光養護。
陽性花卉大部分觀花、觀果花卉都屬於陽性花卉,其中包括一二年生草花、宿根花卉、一些球根花卉,以及木本的觀花觀果的月李、牡丹、扶桑、石榴、柑桔等等。也有一些觀葉類花卉喜光,如蘇鐵、棕櫚、橡皮樹、芭蕉等,水生花卉中的荷花、睡蓮、玉蓮,以及仙人掌、仙人球、龍舌蘭、景天、海棠等等。無論生長在南方還是北方,均四季喜光。如果將它們放置在蔽陰處養護則枝條纖細、節間伸長、葉片黃瘦、花小而不艷、香味不濃、果實青綠不上色,失去觀賞價值,因此,這類花卉應在光照充足、無任何遮蔭的地方養護。
光照在栽培中的作用
植物體被照明的程度,被稱為光照度。常用的物理單位是勒(克斯),用照度計直接測量。在生態學上用相對照度來表示某種植物在一定生活力狀態下的需光程度,栽培中,花卉對所需的光照度的要求相差很大,過大過小都能影響花卉的生長發育和觀賞價值。
在光合作用中,綠色植物能吸收可見光區的大部分,通常把部分光稱為生理有效輻射。其中紅、橙、黃光是被葉綠素吸收最多的光譜,因其有利於促進植物的生長。而青、藍、紫光則能抑制植物的伸長而使植物矮小,但它有利於促進花青素等植物色素的形成。紫外線也能抑制植物莖的伸長和促進花青素的形成,但它具有殺菌和抑制植物病蟲害傳播的作用。
花卉在生活環境中紫光質的影響大,如在高原地區,太陽輻射的藍、紫及紫外線成分多。高原及高山花卉具有形態矮小、茸毛髮達、葉綠素增加、體內含花育素和胡蘿蔔素較多、花色艷麗等特點。太陽光較多的環境,使花卉植物有利於形成和積累較多物質,陽性花卉花色鮮艷,果實豐滿。陰性花卉的自然環境,如樹林中,光照疏陰,光譜中短波較少,葉色嫩綠鮮艷。
晝夜日照長短的周期性變化被稱之為光周期。它對植物從營養生長到花原基的形成有一定作用。菊花在晝長夜短的環境中,只長枝葉不形成花蕾;在秋季晝短夜長時,分化花芽,綻開花朵。根據植物開花生理對日照長短的反應,可將花卉分為長日照花卉中日照花卉短日照花卉3類。
長日照花卉每天需要有12小時以上的光照才能開花,如果栽培季節晝短夜長,花卉只進行營養生長不形成花芽。長日照花卉有唐菖蒲、紫茉莉、半支蓮、石竹類、荷包花及二年生秋播花卉,這類花卉的花期都在春夏季光照長的季節。
中日照花卉這一類花卉占大部分,對光照的長短反應不敏感,只要其他生態條件適合就能開花,如天竺葵、矮牽牛等。
短日照花卉每天需要有12小時以下(8~10小時)的光照才能開花,需要的光照晝短夜長。如一品紅、菊花、蟹爪蓮等,大部分在秋季或冬季開花。如延遲或提前開花,則需人工調節。
3.水分
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占花卉總體重的70%~80%。水分適當,花卉才能旺盛地生長。不同品種的花卉需要不同的水分,同一種花卉在不同的生長時期,所需水分也不同。若水分供應不足,花卉就會枯萎,嚴重時會枯死。但水分過多會使土壤中所含空氣減少,根部呼吸受阻而停止生長,日久則根系腐爛,導致死亡。
通常情況下,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需水量多;葉片寬大比葉片小的需水量多:柔軟葉面比蠟質葉面需水量多;氣溫高比氣溫低時需水量大:生長旺盛時期比幼苗培植階段需水分多;夏季比春、秋需水分多:砂質土壤比粘質土壤需水分多;生長期比休眠期需水量大;孕蕾期比開花期需水分多;春秋比冬季需水分多。
仙人掌類、令箭荷花、蘆薈等要求水分較少,喜乾燥、耐旱,以稍乾為宜:蘭花、馬蹄蓮、秋海棠等在生長期需要充足的水分;草本花卉雖體內含水量較多,但葉面水分蒸發得也快,同時還需要大量的水分供根系吸收,因此澆水要多些,夏季還要向植株周圍噴水;而木本花卉的根系較深,吸水力強,可少澆些。葉子大的植株水分易蒸發,要多澆水,葉小而有蠟質的水分蒸發慢,可少澆些。在花的孕蕾期要有大量的水分供給以使花蕾充分發育,而開花後,要少澆水,因水分過大,花瓣就不能充分伸展或早落。
花卉是通過根部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土壤中含水量在50%為適度,其原則是“不乾不澆,澆則澆透”,不可隨意澆水,一天一次即可,在夏季高溫時可增加一次。如果發現花卉缺水,切不可一次把水澆足,要分幾次慢慢澆透。不等花土乾便一味澆水,會使花卉的根部得不到伸展,影響呼吸。而澆水不透,根系則不能普遍得到水分,易造成葉邊焦黃。
水質也影響著花卉的生長,最好的水為中性或微酸性的水。常用的水有雨雪水、河湖水、塘水、井水和自來水等,其中以雨雪水為最佳,其次是河塘水,井中的礦物質過多,易使土壤鹽鹼化,最好不用,如果不得不用也要放在太陽下曬過再用,保證水溫和土溫一致,如果是自來水要事先貯存,讓自來水中的氯氣揮發後再使用。
4.空氣
空氣的成分為氧21%、氮78%、二氧化碳0.03%,還有其他氣體和水蒸氣。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空氣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影響。
空氣與花卉的生長發育
空氣中的O2和CO2與花卉的關係密切。O2是呼吸作用所必需的,CO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空氣中的O2含量對花卉生長發育的需要是足夠的。但土壤中O2含量較低,通常只有10%~12%,特別是質地粘結、含水量高的土壤,由於空氣不足,導致植物根系不發達、生長不良。植物根大多數都有向氧性。盆栽花卉要選用泥瓦盆,盆栽的土壤要疏鬆,排水良好,增加根周圍通風透氣的環境。
空氣中的CO2的濃度對光合作用有影響。一般CO2濃度增加,光合強度也隨之加大,如濃度超出範圍,會迫使氣孔關閉,光合強度下降。陽光充足時,植物光合作用旺盛。如空氣不流通,葉幕層附近CO2濃度下降,影響光合作用,使植物缺乏營養,降低觀賞價值。北方冬季保護地栽培,盆問要有空隙,注意通風,調節CO2的濃度。農業上套用CO2作根外追肥,增產效果顯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