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構造期

新構造期的構造變形相當微弱,除台灣西部及其附近海域外,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褶皺。 新構造期和在它之前的喜馬拉雅構造期的最大不同,在於應力作用的主應力方向出現了全新的特徵。 在喜馬拉雅構造期,中國岩石圈的主應力方向總體來說是南北向的,其中中國西部的主應力方向是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中國東部則為北南走向至北北西-南南東走向。

新構造期,字面上來講,是指距今最近的構造期。按萬天豐(2004)的意見,中國的新構造期從78萬年前的中更新世開始,持續至今。

構造活動

新構造期的構造變形相當微弱,除台灣西部及其附近海域外,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褶皺。岩漿活動也僅分布於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台灣島北部、雲南騰衝、崑崙山中部和東北的長白山、完達山、小興安嶺等個別地區。這一時期的地震主要發生在中國西部和台灣周邊地區,東北、華北地區發生的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僅占全國的2%,但因為這一帶是人口稠密區,所以造成的破壞要比中國西部的地震大得多。

地應力特徵

新構造期和在它之前的喜馬拉雅構造期的最大不同,在於應力作用的主應力方向出現了全新的特徵。在喜馬拉雅構造期,中國岩石圈的主應力方向總體來說是南北向的,其中中國西部的主應力方向是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中國東部則為北南走向至北北西-南南東走向。到新構造期,主應力方向發生了重大變化,除青藏高原西部和新疆大部仍主要為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外,中國北方大部已經變為北東東-南西西走向至東西走向,而中國南方大部則變為北西-南東走向,三者合起來呈現出放射狀散布的特點,這種構造應力場是以前的地史上不曾有過的,它說明印度板塊向北碰撞造成的影響已經較喜馬拉雅期為弱,而西太平洋俯衝帶的影響又開始顯現出來,二者勢均力敵的結果便是這种放射狀應力場的形成。

對現代地貌的影響

新構造期對現代地貌還未能產生廣泛、全面的影響,僅有的影響表現為: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的繼續抬升(但速率已經明顯小於喜馬拉雅期);
中國東部一些自西向東流經近南北向的正斷層的河流,因這些斷層的走滑作用而發生偏轉;
東南沿海地區因受到北西-南東向主壓應力作用,地面出現一系列的共軛剪下斷裂,從而控制了現代水系的網路;
部分沿海地區因地面下降而遭受海侵;
東北部分地區出現火山活動,形成火山地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