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白朮

新昌白朮

是菊科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又名山薊、楊枹薊、山芥、天薊、山姜等,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療效。

白朮簡介

【英文名】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拉丁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讀音】白朮(音:zhú)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乾燥根莖。

【其他名稱】山薊、楊枹薊、山芥、天薊、山姜、乞力伽、山精、山連、冬白朮、白大壽 沙邑條根、枹楊、枹薊於術、冬術、浙術、種術、白茱、

【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套用】

1. 用於脾胃虛弱,食少脹滿,倦怠乏力,泄瀉。補脾胃可與黨參、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脹可與枳殼等同用;健脾燥濕止瀉可與陳皮、茯苓等同用。

2. 用於水濕停留、痰飲、水腫。治寒飲可與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腫常與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3. 用於表虛自汗。本品與黃芪、浮小麥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虛自汗。

此外, 本品又可用於安胎,治妊娠足腫、胎氣不安等症,有內熱者,可與黃芩等配伍;腰酸者可與杜仲、桑寄生等同用。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60厘米。根狀莖肥大。莖下部葉羽狀分裂,上部葉狹披針形。秋季開紫花,全為管狀。是中國浙江特產,福建、江蘇、安徽、江西等地也有栽培。根狀莖入藥,能治脾虛泄瀉、水腫、痰飲等。

【用法用量】 6~12g。

中文別名

別名

術,於術,冬術,冬白朮,浙術,種術,雲術,台白朮,山薊,天薊,山芥,山精,山連,乞力伽,杭白朮,廣術,杭術,貢術,仙居術,平術。

商品名

於術。又名於白朮、於潛術、煙術。為產於浙江省於潛地區者。品質最優,為地道藥材。

野於術:又名天生術。為產於浙江省於潛、昌化、天目山一帶的野生白朮。

浙白朮:為產於浙江者。

平術:為產於湖南平江者。

種術:為產於安徽者。

徽術:為產於安徽省歙縣(舊時徽州)者。品質亦隹。

冬術:又名冬白朮。為冬季採挖,揀肥滿纖維少者,略蒸後曬乾之藥材。

曬術:又名生曬術。為霜降至立冬之間採挖,去除殘莖及鬚根,洗淨曬乾之藥材。

烘術:為霜降至立冬期間採挖,去除殘莖及鬚根,洗淨烘乾之藥材。

均以根莖粗大、體實無空心、斷面黃白色、乾燥、無地上莖者為佳。

處方名

白朮,於術,生白朮,炒白朮。土白朮,土炒白朮,焦白朮等。

處方中寫白朮、於術指生白朮。為原藥材去除雜質,潤軟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白朮又名炙白朮。為白朮片用麩炒至淺黃色入藥者。健脾和中功效增強。

土白朮又名土炒白朮。為白木片用灶心土細粉炒至外面掛有土色,取出攤晾入藥者。健脾和胃、止瀉止嘔作用增強。

焦白朮又名焦術、白朮炭。為白朮片用武火炒至外面黑褐色,裡面棕黃色,取出攤晾入藥者。收斂止瀉作用增強。

新昌白朮

新昌白朮,又名浙術,是中藥中著名的“浙八味”之一。主產於新昌、嵊縣。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載:“白朮,槍薊也,吳越有之。”明萬曆《新昌縣誌》載:“白朮出彩煙山,即本草所謂越州術也。今山背遁山亦出。”新昌白朮,皮微褐,肉純白,以“田雞形”為佳。氣清香,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利水化濕、止汗、安胎等作用。主治脾虛、泄瀉、水腫、痰飲等症。享有“道地藥材”、“南術北參”之美稱。新昌、嵊縣白朮常年產量1200噸左右,居全省首位。產品行銷全國,遠銷東南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