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娘詞

新嫁娘詞

詩人寫到“嘗”字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讀者去補充了。這樣反覺餘味無窮,體裁的限制轉化為表達的優長。由於詩人善於描寫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幾筆便勾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氣息非常濃厚。

作品信息

【名稱】《新嫁娘詞》
【年代】中唐
【作者】王建
【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新嫁娘詞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1]

作品鑑賞

中唐人以白描敘日常生活,往往曲盡人情。朱慶餘《閨意上張水部》寫洞房花燭夜後的新嫁娘,令人過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詞》內容如朱詩之續,藝術上亦不相讓。
古時常言新媳婦難當,在於夫婿之上還有公婆。夫婿稱心還不行,還得婆婆順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過門第三天(俗稱“過三朝”),照例要下廚做菜,這習俗到清代還保持著,《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風俗,但凡新媳婦進門,三天就要到廚下去收拾一樣菜,發個利市”。畫眉入時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則更為緊要。所以新媳婦總會有幾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廚下”直賦其事,同時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式。“洗手”本是操作中無關緊要的環節,寫出來就有表現新婦慎重小心的功效——看來她是頗為內行,卻分明有幾分躊躇。原因很簡單:“未諳姑(婆婆)食性”。考慮到姑食性的問題,頗見出新婦的精細。同樣一道羹湯,興許有說鹹,有說淡。這裡不僅有個客觀好壞標準,還有個主觀好惡標準。“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穩操勝券的。她需要參謀,還要考慮誰來參謀。夫婿么,十個男兒九粗心,他在回答母親食性問題上,也許遠不如對“畫眉深淺”的問題來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兒才是最體貼娘親的,女兒的習慣往往來自母親的習慣,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準“小姑”。味”這東西,說不清而辨得出,不消問而只須請“嘗”。小姑小到什麼程度不得而知,總未成年,還很稚氣。她也許心想嘗湯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嘗之。姑嫂之間,嫂是尊長。對夫婿要低聲問,對小姑則可“遣”矣。情事各別,均應服從於規定情景。這兩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寫得細膩傳神。
詩人寫到“嘗”字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讀者去補充了。這樣反覺餘味無窮,體裁的限制轉化為表達的優長。由於詩人善於描寫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幾筆便勾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氣息非常濃厚。[2]

作者簡介

王建唐代詩人。生卒年未詳,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市人)。他是張籍的摯友,而且身世也與張籍有相似之處。出身寒微,雖曾進士及第,卻只作過幾任小官,“四授官資元七品,再經婚娶尚單身”。(《自傷》)他也以樂府詩著稱於世,寫下了許多從不同側面反映社會矛盾和民間疾苦的作品;風格上也和張籍有相似之處,善寫七言歌行,絕少直發議論,語言通俗明快,凝鍊精悍,確有獨到之處,所以世稱“張王樂府”。現有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建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