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青少年藝術素質培養叢書:相聲入門與鑑賞

一、單口相聲 二、對口相聲 三、群口相聲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第1版 (2009年6月1日)
叢書名: 新世紀青少年藝術素質培養叢書
平裝: 28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10006155, 9787510006159
條形碼: 9787510006159
尺寸: 22 x 16 x 1.8 cm
重量: 259 g

內容簡介

《新世紀青少年藝術素質培養叢書:相聲入門與鑑賞》為主要介紹了相聲的表現形式、相聲的語言特色和表演特色、相聲發展的"地方化"等有關內容,供讀者朋友們欣賞。相聲,是曲藝的一種。起源於北京,一般認為在清朝同治年間由民間笑話演變而成,以引人發笑給人愉快為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表演形式可分為單口相聲(一人表演)、對口相聲(二人表演)、群口相聲(三人以上)。過去主要用北京話說講,後來又出現了以當地方言為主要特點的“方言相聲”。相聲形式簡單、表演活潑、諷刺性強而深得民心,是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曲藝形式。

目錄

第一章 相聲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相聲的起源
第二節 相聲和“俳優”的關係
一、以譏諷和勸諫為主要表現形式
二、以娛樂為形式
三、以語言為手段
第三節 相聲和“參軍戲”的淵源
第四節 相聲和笑話的淵源
第五節 建立行業
第二章 相聲的表現形式
第一節 行話
第二節 相聲術語
一、貫口
二、柳活、腿活
三、倒口
四、三翻四抖
第三節 相聲藝術的表現形式
一、單口相聲
二、對口相聲
三、群口相聲
第四節 相聲的結構
一、墊話
二、瓢把兒
三、活兒(也叫正活或活身兒)
四、底
第五節 “包袱”種類
一、單包袱
二、重包袱
三、連環包袱
四、構成包袱的藝術手法
第三章 相聲的語言特色和表演特色
第一節 口語化
第二節 節奏感
第三節 幽默性
第四節 相聲的表演特色
一、說
二、學
三、逗
四、唱
第四章 新中國相聲藝術的發展
第一節 相聲改進小組成立
第二節 相聲的普及
第三節 新型諷刺相聲的誕生
第四節 五六十年代的相聲
第五節 相聲再奏“明春曲”
第五章 相聲發展的“地方化”
第一節 台灣相聲簡介
第二節 粵語相聲
第三節 相聲大賽
一、首次女子相聲大賽
二、首屆CCTV全國電視相聲大賽
第六章 相聲在海外
第一節 新加坡相聲的發展
第二節 馬來西亞相聲50年
第三節 緬甸的相聲
第七章 相聲名家簡介
第一節 師承關係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前的名家簡介
一、朱紹文(1829-1903)
二、焦德海(1878-1935)
三、劉德智(?-1952)
四、常連安(1899-1966)
五、於俊波(1899-1951)
第三節 新中國成立後27年間部分名家簡介
一、張傑堯(1893-1971)
二、張壽臣(1899-1970)
三、李壽增(1902-1968)
四、朱相臣(1908-1973)
五、王長友(1912-1984)
六、馬三立(1914-2003)
七、趙佩茹(1914一1973)
八、劉寶瑞(1915-1968)
九、王鳳山(1915-1992)
十、侯寶林(1917-1993)
十一、侯耀文(1948-2007)
十二、郭全寶(1921-2004)
十三、高鳳山(1921-1993)
十四、王世臣(1922-2001)
十五、高英培(1928-2002)
十六、常寶華(1930-)
十七、於世德(1932-1986)
十八、唐傑忠(1932-)
十九、趙世忠(1933-)
二十、姜寶林(1938一)
二十一、趙振鐸(1936-1996)
二十二、李文華(1927一)
二十三、馬季(1934-2006)
第四節 新時期部分名家簡介
一、楊振華
二、丁廣泉
三、笑林
四、李增瑞
五、石富寬
六、李立山
七、牛群
八、姜昆
九、奇志
十、師勝傑
十一、趙炎
十二、李金斗
十三、馬雲路
十四、馮鞏
十五、劉偉
十六、唐愛國
十七、戴志誠
十八、大兵
十九、郭德綱
第五節 相聲作家簡介
一、何遲
二、夏雨田
三、王鳴錄
四、廉春明
五、殷文碩
六、梁左
第八章 相聲名作欣賞
第一節 傳統相聲
一、《口吐蓮花》
二、《大保鏢》
三、《扒馬褂》
四、《關公戰秦瓊》
五、《畫扇面兒
第二節 建國初期相聲
一、《釣魚》
二、《買猴
三、《夜行記》
第三節 新時期相聲
一、《如此照相》
二、《五官爭功
三、《虎口遐想
四、《糾紛》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