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梨形藻

斯氏梨形藻是一種常見赤潮種類,容易繁殖並引發赤潮,不僅嚴重損害經濟作物,而且破壞農田、水利工程,對環境和經濟發展造成極大危害。可以在海邊種植大型海藻龍鬚菜進行抑制。

基本信息

分類

斯氏梨形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也稱錐狀斯氏藻、錐狀斯比藻、錐狀斯克里普藻。

門(phylum) 甲藻門
綱(Subtypus)甲藻綱

目(Order) 多甲藻目
科(Family) 膝溝藻科
屬(Genus)斯克里普藻屬
種(Species) 錐狀斯克里普藻

形態特徵

細胞梨形,長16~36μm,寬20~23μm。上椎部有突起的頂端,下椎部半球形。橫溝寬,位於中央,圍裹窄的唇瓣。縱溝未達下端及上殼。細胞核中央位。孢囊球形至卵圓形,鈣質,多刺,不同孢囊個體間刺的長度有變化。葉綠體黃褐色。溫度範圍2.5℃~31.5℃,鹽度範圍0~16ppt。

傳入和分布

屬無毒赤潮藻類。廣泛分布於近岸和河口。可通過壓艙水傳播。
2003年8月12日~8月30日,廣東省壩光和東升養殖區海域赤潮持續19天,最大面積15平方公里,赤潮優勢藻種為海洋卡盾藻和錐狀斯氏藻(斯氏梨形藻),直接經濟損失33萬元(2003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2003年8月12日,深圳大亞灣葵涌鎮壩光海域海水出現大面積赤潮。這次發生的赤潮由錐狀斯氏藻(斯氏梨形藻)引發,屬於無毒無害的赤潮。相關人士表示,相同的赤潮在兩三年內已經多次發生,這次其密度比2000年那次低100倍,面積也只有3平方公里左右,依照目前的情況看,不會對漁業和海產品食用安全造成明顯損害,同時也不影響市民到海邊游泳。2000年8、9月,廣東惠州澳頭海域,發生的錐狀斯氏藻(斯氏梨形藻)和五角多甲藻赤潮之後再次發生的兩次赤潮,間隔約半個月。9月中旬發生的赤潮,約達30平方公里。赤潮生物呈斑塊狀成片分布,海水為棕紅色。整個澳頭港近岸至荃灣碼頭都有赤潮生物分布,澳頭衙前內灣一帶最為嚴重,壩光村海域一帶次之,東升村海域一帶較少。這次赤潮非雙相性赤潮,是由錐狀斯氏藻(斯氏梨形藻)引起的。2001年11月,香港海域赤潮,是由里阿斯特原甲藻、微小原甲藻和錐狀斯氏藻(斯氏梨形藻)組成,三個藻類均不含毒素。

生態影響

屬無毒赤潮藻類,能引起赤潮,雖不含毒素,但可以引起局部缺氧,給海洋生物及水產養殖帶來危害。

管理

周期性監測沿岸海水中浮游生物群落。使用傳統分類學方法和(或)分子生物學方法(實時PCR檢測)快速監測目標浮游生物。

參考文獻

http://scj.wenzhou.gov.cn/jianbao/zainan/200708/jianbao_20070823155216_11810.html
http://southcn.com/news/gdnews/areapaper/200308130760.htm
http://www.scssinfo.com/zfjc/jianchatongbao/2000-15.htm
http://www.eastsea.gov.cn/Module/Show.aspx?id=2263
http://sc.afcd.gov.hk/gb/www.afcd.gov.hk/tc_chi/publications/publications_press/pr248.html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