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長石

斜長石

斜長石(plagioclase),是長石引礦物中的一個系列, 包括鈉長石、奧長石、中長石、拉長石、培長石和鈣長石。斜長石中的大多數品種會在表面產生細而且平行的條紋,有的還會有藍或綠色的暈彩發生,這是由於它們的雙晶結構引起。斜長石可用來製造玻璃和陶瓷。最常見的斜長石是奧長石,最少見的是培長石。廣泛地分布於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碎屑岩之中。

簡介

斜長石斜長石

斜長石屬於Na[AlSiO](NaO-AlO-6SiO)-Ca[AlSiO](CaO-AlO-2SiO)類質同象系列的長石礦物的總稱,總共分為6個礦物種:鈉長石(An0-10Ab100-90)、奧長石(An10-30Ab90-70)、中長石(An30-50Ab70-50)、拉長石(An50-70Ab50-30)、培長石(An70-90Ab30-10)和鈣長石(An90-100Ab10-0)。岩石學中將前二者統稱為酸性斜長石,中長石為中性斜長石,而將後三者統稱為基性斜長石。

晶體屬三斜晶系的架狀結構矽酸鹽礦物,晶形主要呈板狀或板條狀,;顏色多呈灰白色,有時微帶淺棕、淺藍及淺紅色;硬度為6-6.52;相對密度2.61-2.76;玻璃光澤;兩組解理。在晶面或解理面上可見細而平行的雙晶紋。白至灰白色,有些呈微淺藍或淺綠色,玻璃光澤,半透明。兩組解理(一組完全、一組中等)相交成86°24′,故得其名斜長石。摩氏硬度6-6.5,比重2.6-2.76。

斜長石廣泛地分布於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碎屑岩之中。斜長石是陶瓷業和玻璃業的主要原材料,色澤美麗、優良者可作為寶玉石材料,如日光石。

斜長石是長石的一種,是一種在地球上很常見且很重要的矽酸鹽礦物。斜長石並沒有特定的化學成分,而是由鈉長石和鈣長石按不同比例形成的固溶體系列。“斜長石”這個名稱來源於希臘語中的“傾斜的切面”,指其二向完全解理的兩個不同夾角。斜長石是兩種礦物的固溶體這一性質首先是由德國礦物學家Hessel於1826年發現的。在斜長石中,鈉原子和鈣原子可以在晶格中相互替代,按此兩種原子的比例可將斜長石繼續劃分成從鈉長石到鈣長石的不同子類。在地質樣品中,斜長石常因其易形成孿晶,以及表面由於解理形成類似唱片表面刻痕的性質被識別出來。

性狀

斜長石斜長石

單偏光鏡下:薄片無色透明;正低突起;兩組斜交完全解理。最高幹涉色一級黃;平行消光;延性符號可正可負。二軸晶;正鏇鏇鏇光性。

【鑑別】1.白色或灰白色。

2.硬度大於指甲小於小刀。

3.有聚片雙晶。

4.兩組斜交完全解理。

藥材簡介

【別名】方石(《本經》),直石(《吳普本草》),土石(《別錄》),硬石膏(《綱目》)。

最早出自於【神農本草經】

1.《別錄》:長石,理如馬齒,方而潤澤玉色。生長於山谷,及太山臨淄。采無時。

2.《綱目》:長石即俗呼硬石膏者,狀似軟石膏而塊不扁,性堅硬潔白,有粗理起齒棱,擊之則片片橫碎,光瑩如雲母、白石英,亦有牆壁,似方解石,但不作方塊爾。燒之亦不粉爛而易散,方解燒之亦然,但TUO聲為異爾。昔人以此為石膏,又以為方解,今人以此為寒水石,皆誤矣。但與方解乃一類二種,故亦名方石,氣味功力相同,通用無妨。唐、宋諸方所用石膏,多是此石,昔醫亦以取效,則亦可與石膏通用,但不可解肌發汗耳。

【性味】

①《本經》:"味辛,寒。"

②《別錄》:"苦,無毒。"

【功能主治】

①《本經》:"主身熱,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脈,明目去翳眇。"

②《別錄》:"主胃中結氣,止消渴,下氣,除脅肋肺間邪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3兩。

【性狀鑑別】

扁塊狀或塊狀,有棱。淡灰色、灰色或深灰色。條痕白色或淺灰色。體較重,質堅硬,硬度大於指甲。但可砸碎,淺色者斷面對光照之,具閃星樣光澤,深色者光澤暗淡。無臭,無味。以色淡、有光澤者為佳。

【中藥化學鑑定】

取本品粉末1g,加稀鹽酸10ml,加熱,使溶解,濾過。濾液顯鈣鹽和硫酸鹽的各種反應。參見“石膏”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