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城

遂寧歷來是川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之稱 。遂寧知所以叫做斗城。其主要原因是遂寧地處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東鄰重慶、廣安、南充,南接資陽,西連德陽,北靠綿陽,與成都、重慶呈等距三角關係,交通十分便捷發達。

遂寧斗城

遂寧城處在一個河間盆地的中央,四面環山,像一個平常人家使用的斗。說到這個“斗”字,書面上的解釋是這樣的:“一,容量單位,10升等於1斗;二,(計)量糧食的器具,方形,也有鼓形的,多用木頭或竹子製成。”基本上說清楚了,但大家所見過的斗,是木製的,方形,遂寧城便坐落在這個“斗”的底部。想想,我們的先民真是太樸實,農耕文化培養起來的農耕意識,最講實惠,一城如斗,那就是富饒城郭了,還奢望什麼呢?

關於斗城

關於斗城,還有一個小故事。不知是哪一天,大概是一位略懂一點風水知識的讀書人站在大街上,一陣風吹來,拂起了他的衣襟,不由向西南面一望,發現南埡口就像這個“斗”的缺口,風能從那裡吹過來,似乎也會把遂寧的靈氣帶出去。

過了很多年,這種說法一直存在。終於有人想到了一個“堵漏”的辦法,那就是在南埡口建一座佛閣,據說這樣就可以“擋”回外泄的靈氣了。這下好了,一座靈氣勃鬱、森然如斗的城市就這樣誕生在中華大地上。

我知道,所有的傳說只能是傳說。如果面對傳說保持理性,或許這種“理性”就是不理性。多一點想像有什麼不好呢?有那么多人都在說遂寧是觀音故里,有那么多人記著她的生日,記著她何時離開故鄉,記著她何時修行圓滿……如果真有一尊觀音菩薩,她肯定也會感動,也會把遂寧認作故鄉的。

四川遂寧的斗城

五代時期,後唐武信軍節度使夏魯奇坐鎮遂寧,為加強防範,在涪江河畔的河谷平原上開壕築牆,修建成一座長方形城池,地勢南北長而東西窄,形狀如古代的方形酒器――斗,遂寧故稱“斗城”。後因商貿繁榮、經濟活躍,又取“金滿斗”之意。所以遂寧就有了“斗城”的別稱。遂寧歷來是川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之稱遂寧地處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東鄰重慶、廣安、南充,南接資陽,西連德陽,北靠綿陽,與成都、重慶呈等距三角關係。公元347年,即東晉初,大將桓溫奉命率軍入川平成國之亂,(當時四川屬十六國中的成國),在血腥和廝殺中終於結束了四川地區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亂。當桓溫班師凱鏇途經川中,見此城風和日麗,歌舞昇平,一派和平寧靜的氣氛。長年於腥風血雨沙場征戰的將軍感慨不已,厭惡戰爭、渴望和平之情油然而生,便決定在此設郡,定郡名為“遂寧”,表達“息亂安寧、和平永駐”的意思。從此,這裡便有了這個吉祥的名字――遂寧。因地處涪江船山坡之間,形如倒斗得名“斗城”。

山東莘縣

在莘城西南7里,六國時為召戍處,相傳為漢陽平縣舊治。昭帝元平元年封丞相蔡義為陽平候於此。後移縣於今治。斗城因勢峻如斗而名。“斗城捧月”為舊莘縣“八景之一”。

遂寧知識

遂寧市位於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介於東經105°03′26″-106°59′49″,北緯30°10′50″-31°10′50″之間。東西寬90.3公里,南北長108.9公里,總面積5300平方公里,東鄰重慶、廣安、南充,西連成都,南接內江、資陽,北靠德陽、綿陽,與成都、重慶呈等距三角。歷史上,遂寧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迷人的靈性山水和發達的農工商貿而成為川中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尤以紡織食品工業聞名,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之稱。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省轄遂寧市,現轄船山、安居兩區和射洪、蓬溪、大英三縣。人口384萬。市城區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人口43萬。市人民政府駐東盛路39號,區號0825,郵政編碼629000,車牌編號:川J。

遂寧為人口稠密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06人,人口密度遠大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口絕大部分分布在沿涪江兩岸的沖積平壩、沿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和丘間小平壩區。從射洪縣的金華鎮到船山區的南強鎮,沿涪江兩岸屬人口的特稠密區,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813人。

全市共有勞動力270.5萬人,占總人口的70.4%,勞動力資源相當豐富。除能夠充分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外,還採取多種措施轉移富餘勞動力。全市常年輸出勞動力保持在78萬餘人,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市除漢族外,還有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壯族、羌族、維吾爾族、高山族等44個少數民族,人口近1.9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0.5%,這些民族只是散居於漢族之中,未形成集中聚居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