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貓鯊

斑貓鯊

體形修長,圓柱形;體堅硬,皮厚。頭略縱扁。吻短而圓鈍,吻長約與眼徑等長。眼中大,下眼臉上部分化成瞬褶,距第一鰓孔與距吻端約等長。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台灣分布於北部海域以及綠島。台灣記錄相當少。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斑貓鯊斑貓鯊

學名:Atelomycterusmarmoratus

命名者:(Bennett,1830)

中文名:斑貓鯊

俗名:沙條、斑貓鮫、白斑斑鯊

科中文名:貓鯊科

科號科名:F023 Scyliorhinidae

模式種產地:Sumatra

棲息深度:10-50公尺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最大體長:70cm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Ateleomycterusmarmoratum,Atelomycterusmarmoratum,Scylliummaculatum,Scylliummarmoratum,Scylliumpardus

參考文獻:Compagno,L.J.V.1984Compagno,L.J.V.1984沈世傑編Shih-ChiehShened.1993LeonardCompagno,MarcDando,SarahFowler2005

典藏標本:FRIP01266.FRIP21088.NMMBP02266.

瀕危狀態;IUCN瀕危狀態:LowerRisk/nearthreatened

形態特徵

斑貓鯊斑貓鯊

體形修長,圓柱形;體堅硬,皮厚。頭略縱扁。吻短而圓鈍,吻長約與眼徑等長。眼中大,下眼臉上部分化成瞬褶,距第一鰓孔與距吻端約等長。鼻孔小,近口部,具口鼻溝;前鼻瓣大型,呈寬三角形,向後延伸至口裂部,但無鼻須。口大,淺弧形,上下唇褶發達;齒小、三齒尖型,中齒尖最長。噴水孔小,緊貼於眼後。盾鱗具3棘突1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略大於第二背鰭,前緣圓凸,後緣凹入,上角圓鈍,下角尖突,兩鰭同型;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基底中部上方;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基底前部相對;胸鰭略小於第一背鰭,後緣平直;臀鰭小於第二背鰭,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長但窄,尾椎軸低平,上葉近尾端;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三角形突出而與上葉相連。體色變化大,一般為淺褐色系,體側具不規則白色斑點及暗色班點和條紋,有時暗色班點和條紋連線成蠕蟲紋。

棲所生態

棲息於近海珊瑚礁區之鯊魚,通常停棲於縫隙或洞穴中。屬夜行性,攝食底棲甲殼類和小型魚類,卵生,每次產下成對的卵莢。

世界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

中國分布

台灣東部、北部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台灣分布於北部海域以及綠島。台灣記錄相當少。

魚業利用

可食用,但不具經濟規模。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三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