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神比干

文財神比干

文財神比干是中國民間信仰的一位財神。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比干是子姓之後,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衛輝市北),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亘古第一忠臣”;國神比干也是林氏的太始祖。比干生於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曆四月初四日),卒於公元前1063年。為商朝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名乾。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乾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

基本信息

簡介

文財神比干文財神比干

比干生於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曆四月初四日),卒於公元前1063年。為商朝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名乾。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乾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比干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4歲。

比干夫人媯氏甫孕三月,恐禍及,逃出朝歌,於長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堅(林姓始祖)。比干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後人在各個領域內,成績非凡。周武王封比干壟,壟為國神。賜後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謚“忠烈公”、“太師”;宋仁宗為《林氏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此外,還有比干嶺比干墓殷比干莫)。

周文王伏羲八卦滲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並進一步推演為64卦,使之成為六經之首,完成了《周易》。比干諫死後,周文王《易系詞》:比干“是故蓍之德,國而神”。 周武王克商消滅暴君殷商王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滅商後,為了收服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採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干的墳墓,封比干國神,命三千年後才可發揚光大,派閎夭立放銅盤銘。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孔子說的周染與殷禮損益可以知道。可見,古今

對比卻是事實。周武王封比干留下銅盤銘:封軒轅王子比干壟,上報天神,下報地神。中華民族千秋令:“齊封神雨,雷電照今;供乾師忠,慎為瞻遺。”命為宗祀,歷朝致祭。並令禁慎瞻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