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會海

文山會海

文山會海,成語,願意為公文堆成山,過多的會議使人仿佛陷入了會的海洋。比喻行政事務太多,窮於應付。形容檔案會議多得泛濫成災。文山會海已經成為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之所以頑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長官意志作怪。文山會海決不僅僅是一個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問題,實質上市行政指令的作用方式和條件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問題。

基本信息

詞義

【讀音】wénshān-huìhǎi

【英文】 [too much paper work and meetings to attend to;red tape with mountains of documents and seas of meetings]

【解釋】 公文堆成山,過多的會議使人仿佛陷入了會的海洋。比喻行政事務太多,窮於應付,形容檔案會議多得泛濫成災。

【出處】《人民日報》1988年11月26日:“機關幹部解脫了文山會海之後,獲得更多時間和精力,該是一件幸事。”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行政事務太多。

【時事】形容檔案會議多得泛濫成災。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劉光復發言時表示,現在依然“文山高聳,會海洶湧”,要根治這種惡疾須動真來硬,既要“怒斥”,也要“痛究”,更要“問責”。

影響

滋生嚴重“會議腐敗”

“文山會海”的盛行,導致一些幹部沉溺於繁文縟節、疲於應付各種會議,難以做到靜下心來謀大事,沉下身來抓實事;導致一些幹部習慣於只是對上級的工作部署戴“帽”穿“靴”,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降低了行政效能,浪費了公共資源,增加了工作的運行環節和財政負擔,甚至還滋生了非常嚴重的“會議腐敗”。

帶來極大負面影響

“該抓的工作在哪裡?在口號里。工作落實在哪裡?在會議里。整改的措施在哪裡?在通知里。動聽的辭彙在哪裡?在匯報里。”凡此種種弊端,像一道鴻溝,破壞了幹群關係,損壞了政府形象;又像一條鎖鏈,困住了我們的手腳,耗費了精力和時間,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相關現象

“文山會海”雖然是個老問題,但一直熱議不斷。據《半月談》近日報導,一個縣委主要領導,一年中參加的大小會議、活動不少於1000個,真是嘆為觀止!其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早在2001年12月,中辦、國辦就下發了《關於進一步精簡會議和檔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一些地方也都相應地制定了配套措施,但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方面,從制度的規定上看,一些制度和要求存在缺陷,如中央下發的《意見》,要求“能不開的會議堅決不開,可以合併開的合併召開”,還有的地方提出“可長可短的會短開”,但是,對於什麼是“能不開的會議”?什麼是“可長可短的會”等都沒有明確界定,因此給實際操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同時,責任追究乏力。中央的《意見》以及各地的配套措施對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也只是提出號召性的要求,要求“切實負起責任,帶頭轉變作風,帶頭精簡會議和檔案”,這些對於一些平時看慣了類似規定的領導幹部來說,根本沒有約束力。

另一方面,“文山會海”之所以屢治不效,最根本的還得從我國目前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中找原因。

一是由於我國現行行政管理層級仍然過多。改革開放以來的幾次政府機構改革,都是側重於從橫向調整政府的部門設定,但卻沒有從縱向減少政府的層級設定。目前,我國地方有省(市、自治區)、地(市)、縣(市、區)、鄉鎮(街道辦事處)四級,再加上中央共達五個層次。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實行的行政層級實際上是六級,即多了一層村(居委會),儘管村(居委會)不是憲法規定的一級政府,但在具體的行政事務中,仍然擔負著一級地方政府的職責。無論是和世界上地理大國還是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的行政層級都是最多的。由於層次多,往往部署一項工作,中央開了會、省里、市里、縣裡接著開,有的一直開到鄉鎮。這樣層層開會,層層貫徹,再加上各級地方政府和部門決定的會議,會議的數量自然而然就多了。

二是由於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之間職能界定不清。有的地方由於政府機構改革不到位,部門之間存在職能交叉重疊現象,使得一項工作的完成往往涉及到多個部門(這裡並否認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等類似工作,確需要多個部門齊抓共管),開會布置任務時,就需要多個部門參加,這樣,無形中就增大了一些部門和單位參加會議的頻率。有的還要求部門或單位負責人與會,甚至動不動稱為“一把手工程”,明確要求“一把手”參加,這樣就更使得一些部門和單位的領導幹部整天疲於赴會,領導幹部成為“會販子”、開會“打瞌睡”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是工作評價和落實機制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目前,在一些地方,上級檢查下級工作,聽取下級工作匯報,往往把下級是否召開會議進行貫徹作為落實工作任務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評價依據。因此,下級在執行上級部署的任務時,不分難度大小、不分工作類別,千篇一律開個會再說。同時,對完成某項具體工作而言,一般先要開“動員會”,中途還要開“現場會”或者“推進會”,完成任務後還要開“表彰會”,有的在中途還要穿插一個“再動員會”,過一段時間還要開一個“回頭看”會,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正是因為以上問題的存在,再加上平時的各種紀念會、研討會、剪彩、奠基、首發首映式以及各種檢查、評比等等,使得各種會議不多才怪!

由於會議多,準備的材料、檔案如《領導講話》、部署工作的《通知》、《工作方案》、《督辦函》、《工作匯報》、《表彰決定》等等自然就多了。

由於“文山會海”,導致起草材料累、會務接待累、幹部赴會累,既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增大了行政成本,又降低了工作效率。由於“文山會海”,使得一些工作在“文山”之上緩緩推進,在“會海”之中慢慢漂移,使得一些幹部整天攀爬在“文山”之上、暢遊於“會海”之中,一點點鬥志和激情被消磨殆盡。

如果“文山會海”現象得不到有效治理,既累了幹部、誤了工作,更是苦了民眾。但是,要徹底根治,單靠出台幾個制度和規定,甚至寄希望於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的自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必須從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機制上進行大膽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方式方法,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如何消除

當今時代,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標誌,“文山會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障礙,要改進機關作風,就必須消除“文山會海”。 消除“文山會海”,關鍵取決於領導的認識和決心。要樹立為經濟服務、為基層服務、為項目服務的觀念,提倡求真務實,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徹底改變浮在上面,整天發文泡會的習慣方法,著眼抓大事,抓主要矛盾,解決重大的社會及經濟發展問題,切實把上級精神和本地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提出有創造性、可操作性的貫徹意見和措施。要把是否有利於經濟發展,是否解決實際問題,基層和民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機關工作的首要標準,全面評估機關和領導幹部的工作成績。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改進機關工作作風。

為平掉文山,跳出會海,從根源上剷除這一痼疾,建議:

一、各級領導要從我做起,帶頭更新觀念,轉變作風,可開可不開的會不開,可說可不說的話不說,帶頭摒棄套話、空話、廢話。把“一級講給一級聽”變成“一級乾給一級看”,把深入基層解決實際問題的成效作為考核工作的主要內容和使用幹部的基本依據,徹底根治這種體制性弊端。

二、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減少層級,推進政府機構精簡和職能轉變;要重視發揮現代化辦公設施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利用電子政務等手段,推進辦公信息化建設,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建立長效機制,嚴格檔案、會議的審批和管理,在精簡會議數量、壓縮會議規模、控制會議經費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對下發檔案的數量、質量、範圍等作出明確規定,努力做到“少開會,開短會,開務實有用的會;少發文,發短文,發務實有用的文”。

總之,要徹底治理“文山會海”這種備受詬病的惡疾,必須動真來硬。既要“怒斥”,也要“痛究”,更要“問責”。要讓“高壓線”真正帶上“高壓電”,把頑症的死穴判斷準,把問責的板子打到位,變揚湯止沸為釜底抽薪,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