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鄉

文城鄉位於河南省遂平縣西南部,鄉政府駐地文城街距縣城22公里。東與驛城區諸市鄉接壤,南與泌陽、確山縣區交界。總面積51平方公里,耕地6.2萬畝,轄16個行政村,109個自然村,162個村民組,3.1萬人,其中回族10人、壯族1人、瓦族10人、彝族15人、苗族3人、蒙古族3人、朝鮮族1人、俚族1人、侗族1人、傣族1人,余為漢族。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2006年,轄16個村委會:文城村、官莊村、黃西河村、靳莊村、馬樓村、馬莊村、前湖村、前李村、上倉村、王來賓村王樓村、王莊村、魏灣村、東營村、吳莊村、先莊村。

環境資源

文城鄉文城鄉
文城鄉西北部邊沿為變質岩崗地,土質是黃膠土馬丹砂,屬淺位厚層黃膠土種,耕地淺薄,質地偏重,適耕期短;北部邊沿南段為壤質厚復黑老土,質地適中,適耕較長,保肥性好;汝河兩岸多為黃沙土,適合花生、瓜果種植。主產農作物小麥、玉米、花生,年糧食總產34000噸左右。

文城鄉氣候冬寒夏熱,春暖秋涼,四季分明,適合各種習性的作物種植。鄉內汝河穿境而過,常年流水不斷,小黃河洄其中,承泄兩岸積水,水量穩定,水質較好,均可用於灌溉,地面水資源較為豐富。

文城集由來已久,唐元和十二年(817)李愬以此為據點,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以其吳姓較多,又名吳家集。主街南北向,長850米,柏油路面,營業所、食品、供銷社、衛生院、麵粉廠等分布於主街兩側;鄉政府、糧所、電信所、獸醫站等分布於集市北部。1997至1998年,鄉政府對文城集鎮北段進行了擴建和改造;2000年又對文城集南段進行了擴建改造。整個街道門面都建成了整齊化一的二層樓房,有個體工商戶300多家。

發展狀況

文城鄉花卉種植基地
該鄉有8個行政村通過黃淮海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項目,恢復板灌乾、支、斗等農渠100多條,全長40多公里,灌溉面積達3萬多畝。全鄉有大小機井300眼,都實施了配套,在小黃河上修建溢流壩4座。

主導產業示範基地:小麥優質品種示範基地3.5萬畝,優質花生種植基地3萬畝,苗圃花卉種植基地500畝,果園種植基地400畝,黑木耳示範種植基地栽植戶700多戶,達100萬袋,糧經比例6:4。2003年糧食總產39000噸,較1985年翻一番。實現農業總產值7000萬元,較1985年增長1.2倍。大牲畜年出欄3000餘頭,生豬年存欄9萬頭,出欄6萬頭。

2003年度,該鄉被命名為五好鄉鎮黨委,目標管理綜合考評先進單位,科技工作先進單位,農田水利建設先進單位,發展特色經濟先進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2000-2003年計畫生育一類鄉,計畫生育省級先進鄉所;省級文明司法所。

文城鄉花生種植基地
全鄉發展企業21個,年入庫稅金40萬元,較1995年增長100%。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2004年上半年,文城鄉共談成3個成品項目,即與東莞市附城區客商游玉賓合作興建創新手袋廠項目,總投資320萬元,一期投資120萬元已經到位,廠區占地面積15畝,計畫2004年底前建一座生產樓和一座辦公樓兼職工宿舍樓;與濮陽市客商李春合作興建大型液化氣供應站,項目計畫總投資350萬元,占地10畝;與山東六和集團興建六和種豬擴繁場項目,項目計畫總投資360萬元。

主導產業示範基地:小麥優質品種示範基地3.5萬畝,優質花生種植基地3萬畝,苗圃花卉種植基地500畝,果園種植基地400畝,黑木耳示範種植基地栽植戶700多戶,達100萬袋,糧經比例6:4。2003年糧食總產39000噸,較1985年翻一番。實現農業總產值7000萬元,較1985年增長1.2倍。大牲畜年出欄3000餘頭,生豬年存欄9萬頭,出欄6萬頭。

全鄉共有17所中國小,其中國小15所、中學2所,在校學生3100人,教職員工218人。全鄉醫療條件明顯改善,有B超1台、都卜勒1台、X光1台、心電圖和多種先進化驗設備。

產業發展

文城鄉文城鄉
鄉黨委、政府在帶領民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實踐中,強化引導,厲行服務、狠抓落實,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支柱產業蓬勃發展的新路子,有力地促進了全鄉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98年底,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9993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861億元,糧食總產量22482噸,財政收入完成38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895元,計畫生育率100%,人口自增率控制在8%以內,連續三年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計畫生育工作“一類鄉”,97、98年富民工程工作、招商引資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穩定工作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單位。文城經濟之所以得以迅速發展,主要是96年鄉黨委、政府接力棒傳到書記王富貞、鄉長高松山手裡時,新一屆黨委、政府通過走訪、座談、考察、分析、論證,制定出了立足文城優勢,符合文城鄉情、民情、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的新路子。

(一)、引導服務,“三色工程”繪宏圖。

首先是結合調整種植業結構,奏響綠色工程富民第一曲。根據全鄉16個行政村的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和人們的種植習慣,制定了“三分天下定乾坤”的農業種植新格局:即三分之一的花生,三分天下之一的玉米,三分天下之一的大蒜、紅薯、芝麻、大豆、瓜類等,全鄉90%的農戶參與這場綠色革命,年人均增收400餘元;其次是黑色工程——幫民致富黑鏇風。採用典型帶動法,結合魏彎村吳波食用菌種植成功的經驗,在全鄉範圍內大力發展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並不斷朝香菇花菇、金針菇等多品種方向發展。98年全鄉種植黑木耳120萬袋,獲利300餘萬元,香菇80萬袋,獲利150多萬元;其三,黃色工程——金色的希望。對全鄉富含豐富的河砂資源,有計畫地設立河砂開採點10個,鼓勵個體、股份等創辦各類砂場40多個,年可開採優質黃砂45萬立方,年可創利1200餘萬元,僅此一項,人均可增收400餘元。其次是黑色工程-幫民致富黑鏇風。採用典型帶動法結合魏灣村吳波食用菌種植成功的經驗,在全鄉範圍內大力發展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並不斷朝香菇、花菇、金針菇等多種品種方向發展。98年全鄉種植黑木耳120萬袋,獲利300餘萬元,香菇80萬袋,獲利150多萬元,其三,黃色工程—金色的希望。對全鄉富含豐富的河砂資源,有計畫地設立河砂開採點10個,鼓勵個體,股份等創辦各類砂場40多個,年可開採優質黃砂45萬立方,年可創利1200餘萬元,僅此一項,人均可增收400餘元。

文城鄉黑木耳種植基地
(二)、培植龍頭,龍型經濟促發展

全鄉以初步形成五大龍頭。即:

(1)是以官莊脫水菜公司依託,引資686萬元,興建了年可生產乾品200噸以上的南星馬脫水菜公司,全鄉範圍內種植大蒜8000畝,形成了以官莊、馬莊村為中心的大蒜種植專業村2個,促進了答素那種植的基地化、產業化。

(2)是以鄉肉食購有限公司為依託,實現過腹增值,在全鄉範圍內發扎規模養殖戶1000戶,年可出欄生豬20多萬頭,牛3萬多頭,羊1.5萬隻,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格局

(3)是以文城麵粉廠為依託,進行麵粉加工,既解決了糧食過剩的問題,又方便了民眾生活,走出了一條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的新路子。

(4)是以鄉食用菌開發以總公司為依託,在全鄉發展食用菌種植戶900餘戶,公司負責對食用菌種植戶在原料、資金、菌種、技術、銷售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務,促使食用菌種植走上規模化、基地化。

(5)以鄉河砂開發有限公司為依託,在全鄉創辦各類砂場40多個,帶動河砂運輸專業戶400餘戶,創建各類預製廠20個。五大龍頭有力地促進了文城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平安建設

文城鄉文城鄉
文城鄉位於遂平縣、確山縣、泌陽縣、驛城區三縣一區交界地帶,地理位置特殊,流動人口多,民情複雜,社會不安定因素多。2008年年初,該鄉決定在全鄉範圍內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深化平安建設。針對全鄉民調組織不健全、個別村處於半癱瘓狀態,民調隊伍素質較低、人員老化的現狀,該鄉黨委一班人認為,加強全鄉民調組織網路和隊伍建設是做好這項工作的保證。為此,該鄉成立了文城鄉人民調解工作領導小組,對處於半癱瘓狀態的3個村予以整改。他們採取以會代訓與專業培訓相結合的方法,全面提高調解人員的整體素質,成立了以司法所長為調委主任、各村調委會主任為成員的鄉人民調解委員會。全鄉16個調委會全部達到一類標準,村級民調組織人數達76人,建立調解小組168個,各級調解員、糾紛排查信息員共320人。

該鄉還成立“下訪工作隊”,變民眾上訪為幹部下訪,經常走村串戶,採取上法制教育課、拉家常、開小型座談等貼近民眾的方法,為民眾排憂解難,化解糾紛,受到全鄉民眾的廣泛好評。

該鄉通過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解,融洽了乾群、鄰里和家庭關係。全鄉共排查矛盾糾紛28起,調解28起,調解、調成率均為100%,無一例民轉刑案件,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杜絕越級上訪”的目標,全鄉呈現治安穩定、社會和諧、經濟快速發展的喜人局面。

計生工作

文城鄉文城鄉
在人口計生宣傳活動中,遂平縣文城鄉巧借八個“台”,占領文化宣傳陣地,開展計生宣傳服務活動,在全鄉營造了濃厚的計生宣傳輿論氛圍。

一是利用好農村“土戲台”,開展計生文藝宣傳。一些可以利用的場地,如農村的戲台,卻常常被閒置或成為耍把勢、賣藝的“神台”,為此,該鄉把“神台”還原為戲台,成為計生文藝演出的“國策台”。

二利用好人口文化大院舞台。全鄉各行政村都建起了人口文化大院,充分利用“會員之家”和院內的舞台,組織民眾和會員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全鄉已建起人口文化大院舞台15個,會員之家15個,成為民眾開展各種活動的主要陣地

三藉助計生宣傳員居家的“桌台”。在全鄉精選40多名居家條件好、工作熱情高的計生宣傳員,在其家建立“會員計生文化宣傳中心”開展經常性的計生宣傳服務活動,形成以“點”帶“面”的宣傳效果

四利用書畫愛好者的“硯台”。文城鄉地傑人靈,書畫人才濟濟,該鄉就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利用他們的“硯台”,經常組織他們深入計生工作的基層採風,創作計生書畫精品,為計生宣傳發揮大作用。

五在計生便民服務大廳建立計生書報“看台”。在鄉計生便民服務大廳都設立了計生書報“看台”,讓民眾在辦事的同時接受計生政策法規的宣傳。

六在縣有線電視台開闢《人口.家庭.社會》專欄。充分發揮電視台客群面廣的優勢,通過設立人口計生專欄,及時報導我縣人口計生工作動態,弘揚關愛女孩和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新風。

七利用好各級人口學校和各中學的“講台”。通過鄉村人口學校向各級計生幹部和育齡民眾宣傳黨和國家的人口計生政策、法律法規、生殖保健知識等;通過在各中學開設青春期和國情教育課,向青少年傳授生理保健知識,培養他們關注國情的憂患意識。

八利用好“三下鄉”活動的“流動服務台”。與科技、文化、衛生部門聯合開展經常性的“三下鄉”活動,發揮“流動服務台”的流動優勢,為民眾開展送溫暖、送感情、送科技、送政策、送致富信息、送藥具等“六送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