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筆記

文化筆記

《文化筆記》作者王小波,是為了紀念這位不朽作家離世十周年所首次編輯出版的。完本。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文化筆記文化筆記

作 者:王小波

叢 書 名:王小波作品系列

出 版 社:時代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8725261

出版時間:2009-01-01

版 次:1

頁 數:364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文化筆記》是為了紀念這位不朽作家離世十周年所首次編輯出版的。對於以思維為樂趣的人而言,王小波無疑是他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在王小波去世後的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價值不僅沒有因他的離去而失色,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亦顯現。他創造的文學與美,像一束強光,透過時間的阻隔,啟迪了廣大青年的心靈。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精神家園,那么,王小波的精神家園又是怎樣一番風景呢?讓我們跟著《文化筆記》去看看吧!

作者簡介

王小波,男,1952年5月13日生於北京。1968年中學畢業後到雲南插隊,後來做過工人、民辦教師。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讀本科,畢業後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84年赴美國匹茲堡大學讀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後於1988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任教數年後,辭去教職,專事寫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

目錄

序言

上卷 我的精神家園

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者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有關“偉大一族”

有關“給點氣氛”

生活和小說

我看老三屆

驢和人的新寓言

愚人節有感

擺脫童稚狀態

李銀河的《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

李銀河的《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

關於同性戀問題

有關同性戀的倫理問題

《他們的世界》序

《他們的世界》跋

拷問社會學

我為什麼要寫作

用一生來學習藝術

我對小說的看法

小說的藝術

從《黃金時代》談小說藝術

懷疑三部曲》序

《懷疑三部曲》後記

關於文體

關於格調

關於幽閉型小說

文明與反諷

關於“媚雅”

奸近殺

外國電影裡的幽默

商業片與藝術片

我對國產片的看法

欣賞經典

好人電影

都市言情劇里的愛情

有關愛情片

承認的勇氣

明星與癲狂

另一種文化

藝術與關懷弱勢群體

在美國左派家做客

門前空地

打工經歷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北京風情

文化的園地

環境問題

個人尊嚴

君子的尊嚴

居住環境與尊嚴

飲食衛生與尊嚴

有關貧窮

域外雜談·衣

域外雜談·食

域外雜談·住

域外雜談·行

域外雜談·盜賊

域外雜談·農場

域外雜談·中國餐館

寫給新的一年(年)

寫給新的一年(年)

工作與人生

我的精神家園

中卷 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

思維的樂趣

知識分子的不幸

積極的結論

跳出手掌心

道德墮落與知識分子

論戰與道德

道德保守主義及其他

我看文化熱

文化之爭

王朔的作品

極端體驗

我看國學

智慧與國學

救世情結與白日夢

百姓·洋人·官

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

人性的逆轉

有關天圓地方

優越感種種

東西方快樂觀區別之我見

肚子裡的戰爭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椰子樹與平等

思想和害臊

體驗生活

皇帝做習題

拒絕恭維

關於崇高

謙卑學習班

荷蘭牧場與父老鄉親

京片子與民族自信心

高考經歷

盛裝舞步

迷信與邪門書

科學與邪道

科學的美好

生命科學與騙術

我怎樣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對待知識的態度

有與無

誠實與浮囂

下卷 愛可以把一切都容下

詩人之愛

最初的呼喚

愛你就像愛生命

痛悔

真正的婚姻全是在天上締結的

請你不要吃我,我給你唱一支好聽的歌

孤獨的靈魂多么寂寞啊

我是一隻駱駝

我對好多人懷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對你

吾友李銀河

我現在想認真了

假如你願意,你就戀愛吧

美好的時光

去上大學

人為什麼活著

你和我是很不同的人

孤獨是醜的

我要你,和我有宿緣的人

沒有你的生活

目空一切的那種愛

愛情真美

我厭惡模式化的生活

我在家裡愛你愛得要命

夏天好嗎

假如我像但丁或彼得拉那樣口齒不靈

啞巴愛

寫在五線譜上的信

我怕世俗那一套怕得要死

愛情會妨礙我們兩個嗎

用你的火來燃燒我

你孤獨了

我心裡充滿柔情

我們的幸福啊,讓它再濃列些,再濃列些吧

我們可以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愛可以把一切都容下

你的愛多么美

心裡不安

我記仇了

你是多么傻呀

我們不要大人

愛情是一種宿命的東西

愛也許是神秘的想像力的發作

我們創了紀錄

永遠“相思”你

我們憑什麼

我願做你的菩提樹

自從我認識了你,所有的人都黯然失色

我最近很墮落

你知道你有多好嗎

以後不寫就不跟你好了

“多產的作家”

上帝救救她吧

你也這樣想我嗎

愛情,愛情,燦爛如雲

靜下來想你,覺得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議

我面對的是怎樣一顆心呵

愛情從來不說對不起

前言

王小波身後出現了一個奇特而略帶神秘感的現象,那就是,有不少讀者不約而同表達過這樣一種感覺:王小波就像一個接頭暗號,這些人從別人對王小波的喜愛程度辨別對方是否同類。我們當然知道,這些人並不是什麼聖殿騎士,他們也沒有什麼關於聖杯的秘密盟誓,那么,這些人所感覺到的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呢?他們引為同道的是些什麼樣的人呢?這個問題使我陷入沉思。想來想去,想到了下面一些東西,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問題的正確謎底。

我首先猜測,這些人喜歡王小波的是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愛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價值、自由的寫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肉體最不自由的時代,他也沒有放棄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自由在我們這個傳統的東方國度是一種很稀少的東西,而王小波鍾情於它,傾畢生精力用他美好的文字謳歌自由。因此,那些喜愛特立獨行的自由價值的人當然會將他引為同道。

其次,這些人或許是喜歡王小波的平等精神。王小波最反感任何將人分為等級的事情。他的身上有一種深入骨髓的平民氣息。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在他的寫作中,他最厭惡將人分為等級的做法。他甚至不喜歡聽像“使命”、“拯救”這類堂皇的詞,覺得自己完全不比任何人更高級以至有資格去拯救任何人的靈魂。在現代社會,平等是一個有教養的人的基本價值。

精彩書摘

上卷 我的精神家園

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者

因為太太在作婦女研究,讀了-批女權主義的理論書,我們常在-起討論自己的立場。作為-個知識分子,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有一種接近某種女權主義的立場。我總覺得,一個人不尊重女權,就不能叫作一個知識分子。但是女權主義的理論門類繁多(我認為這-點並不好),到底是哪一種就很重要了。

社會主義女權主義者認為,性別之間的不平等是社會制度造成的,要靠社會制度的變革來消除。這種觀點在西方帶點階段論的色彩,在中國就不一樣了:眾所周知,我國現在已是社會主義制度,黨主張男女平等,政府重視婦女的社會保障,在這方面成就也不少。但恰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感到了社會主義女權理論的不足。舉個例子來說,現在企業精簡職工,很多女職工被迫下崗。假若你要指責企業經理,他就反問道:你何不問問,這些女職工自身的素質如何?像這樣的題目報刊上討論的已經很多了。很明顯,一個人的生活不能單純地依賴社會保障,還要靠自身的努力;而且一個人得到的社會保障越多,目身的努力往往就越少。正如其他女權主義門派指出的那樣,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向社會尋求保障的同時,也就承認了自己是弱者,這是一個不小的失策。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得到較多保障的人總是值得羨慕的——我年輕時,大家都羨慕國營企業的工人,因為他們最有保障。但保障和尊嚴是兩回事。

與此有關的問題是:我們國家的男女是否平等了,在這方面有-點爭議。中國人自己以為,在這方面做得已經很不錯;但是西方一些觀察家不同意。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兩個問題,頭一個問題是:在我們的社會裡,是否把男人和女人同等看待。這個問題有難以評論的性質:眾所周知,一有需要,上面就可以規定各級政府里女幹部的比例,各級人代會裡女代表的比例,我還聽說為了配合九五世婦會,出版社正在大出女作家的專輯。因為想把她們如何看待就可以如何看待,這件事就喪失了客觀性,而且無法討論。另一個問題是:在我們國家裡,婦女的實際地位如何,她們自身的素質、成就、掌握的決策權,能不能和男性相比。這個問題很嚴肅,我的意見是:當然不能比。婦女差得很多——也許只有競技體育例外,但競技體育不說明什麼。我們國家總是從社會主義女權理論的框架出發去關懷女性,分配給她各種東西,包括代表名額。我以為這種關懷是不夠的。真正的成就是自己爭取來的,而不是分配來的東西。

西方還有-種激進的女權主義立場,認為女性比男性優越,女人天性熱愛和平、關心生態,就是她們優越的證明。據說女人可以有比男人更強烈、持久的性高潮,也是一種優越的證明,我很懷疑這種證明的嚴肅性。雖然女人熱愛自己的性別是值得讚美的,但也不可走火入魔。一個人在坐胎時就有男女之分,我以為這種差異本身是美好的。別人也許不同意,但我以為,見到一種差異,就以為這裡有優劣之分,這是一種市儈心理——生為一個女人,好像占了很多便宜。當然,要按這個標準,中國人里市儈更多。他們死乞白賴地想要男孩,並且覺得這樣能占到便宜。將來人類很可能只剩下一種性別——男或女。這時候的人知道過去人有性別之分,就會不勝痛惜,並且說:我們的祖先是些市儈。當然,在我們這裡,有些女人有激進女權主義者的風貌,中國話叫作“氣管炎”。我個人認為,“氣管炎”不是中國女性風範的傑出代表。我總是從審美的角度、而不是從勢利的角度來看世界,而且覺得自己個是個市儈——當然,這一點還要別人來評判。

西方女權主義者認為,性之於女權主義理論,正如勞動之於馬克思的理論一樣重要。這個觀點中國人看來很是意外。再過一些年,中國人就會體會到這種說法的含義,現在的潮流正把女人逐漸地往性這個圈子裡套。性對於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是單方面地要求婦女,就很不平等。西方婦女以為自己在這個圈子裡喪失了尊嚴,這是有道理的。但回過頭去看看“文化革命”里,中國的婦女和男人除了頭髮長几寸,就沒有了區別,尊嚴倒是有的,只可惜了無生趣。自由女權主義者認為,男人也該來取悅婦女,這樣就恢復了婦女的尊嚴。假如你不同意這個觀點,就要在毫無尊嚴和了無生趣里選一種了。作為男子,我寧願自己多打扮,希望這樣有助於婦女的尊嚴,也不願看到婦女再變成一片藍螞蟻,當然,按激進女權的觀點,這還遠算不上有了棄暗投明的決小。真正有決心應該去作變性手術,起碼把自己閹掉。

我太太現在對後現代女權主義理論著了迷。這種理論總想對性別問題提供一種全新的解讀方式。我很同意說,以往的人對性別問題理解得不對——亘古以來,人類在性和性別問題上就沒有平常心,開頭有點假模假式,後來就有點五迷三道,最後乾脆是不三不四,或者是橫蠻無理——這些錯誤主要是男人犯的——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但和後現代女權理論沒有絲毫的相近之處。那些哲學家、福科的女弟子們,她們對此有著一套遠為複雜和深奧的解讀方法。我正盼著從中學到一點東西,但還沒有學會。

作為一個男人,我同意自由女權主義,並且覺得這就夠了。從這種認同里,我能獲得一點平常心,並向其他男人推薦這種想法。我承認男人和女人很不同,但這種差異並不意味著別的:既不意味著某個性別的人比另一種性別的人優越,也不意味著某種性別的人比另一種性別的人高明。一個女孩子來到人世間,應該像男孩一樣,有權利尋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假如我是她的父親,我也別無所求了。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從男人的角度談女人的外在美,這個題目真沒什麼可說的。這是一個簡單的、絕對的命題。從遠了說,海倫之美引起了特洛伊戰爭;從近了說,瑪麗蓮·夢露之美曾經風靡美國。一個男人,只要他視力沒有大毛病,就都能欣賞女人的美。因為大家都有這種能力,所以這件事常被人用來打比方——孟夫子就喜歡用“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這個例子來說明大家可以有一致的意見,很顯然,他覺得這樣一說大家就會明白。誰都喜歡看見好看一點的女人,這一點在男人中間可說是不言自明的。假如還有什麼爭議,那是在女人中間,絕不是在男人中間。

當年瑪麗蓮·夢露的三圍從上面數,好像是34、22、34(英寸)。有位太太看這個小妖精太討厭,就自己掏錢買了一套內衣給她寄去,尺寸是22、34、22,讓她按這個尺寸練練,煞煞男人的火。據我所知,夢露小姐沒有接受她的意見。這是說到身材,還沒說到化妝不化妝,打扮不打扮。這類題目只有在女人雜誌上才是中心議題,我所認識的男人在這方面都有一顆平常心,也就是說,見到好看的女人就多看一眼,見到不好看的就少看一眼,僅此而已。多看一眼和少看一眼都沒什麼嚴重性。所以我認為,在我們這裡,這問題在女人中比男人中敏感。

大賢羅素曾說,人人理應生來平等。但很可惜,事實不是這樣。有人生來漂亮,有人生來就不漂亮,與男人相比,女人更覺得自己是這種不平等的犧牲品。至於如何來消除這種不平等,就有各種解決的辦法。給夢露小姐寄內衣的那位太太就提出了一種解法,假設那套內衣是她本人穿的,這就意味著請夢露向她看齊;假如這個辦法被普遍地採用,那么男人會成為真正的犧牲品。

在國外可以看到另一種解決不平等的方法,那裡年輕漂亮的小姐們不怎么化妝,倒是中老年婦女總是要化點妝。這樣從總體上看,大家都相當漂亮。另外,年輕、健康,這本身就是最美麗的,用不著用化妝品來掩蓋它。我覺得這樣做有相當的合理性。國內的情況則相反,越是年輕漂亮的小姐越要化妝,上點歲數的就破罐破摔,蓬頭垢面——我以為這是不好的。

假如有一位婦女修飾得恰到好處地出現在我面前,我是很高興的。這說明她在乎我對她的看法,對我來說是一種尊重。但若修飾不得法,就是一種災難。幾年前,我到北方一座城市出差,看到當地的小姐們都化妝,塗很重的粉,但那種粉顏色有點發藍,走在陽光燦爛的大街上尚稱好看,走到了暗處就讓人想起了戲台上的竇爾敦。另外,當地的小姐都穿一種針織超短裙,大概此種裙子很是新潮,但有一處弊病,就是會朝上收縮,走在街上裙子就會呈現一種倒馬鞍形。於是常能看到有些很可愛的婦女走在當街叉開腿站下來,用手抓住裙子的下擺往下拉——那情景實在可怕。所以我建議女同志們在選購時裝和化妝品時要多用些心,否則穿得隨便一點,不化妝會更好一點。

對於婦女在外貌方面的焦慮情緒,男人的平常心是一副解毒劑。另外,還該提到女權主義者的看法,她們說:我們幹嗎要給男人打扮?這話有些道理,也有點過激。假如修飾自己意味著尊重對方,還是打扮一下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