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傻

“文傻”原指“文科傻妞”,後泛指對科學不懂裝懂、對技術指手畫腳,或者不講嚴謹的邏輯,不講實證理性的人。辭彙的發明者和推廣者是方舟子及其新語絲網友。

文傻定義:
最早“文傻”為“文科傻妞”的簡寫,因為通俗易懂,“文傻”的詞性已有不少變化。
太蔟教授在《給文傻冉雲飛科普》(XYS20081116)一文中,對文傻有這樣的解釋:
“同理,有那么一類人,對科學八竅通了七竅,卻喜歡自認高明,對科學指手劃腳。對這類人,我們名之為文傻。說文傻為文傻,不是罵,是在體現科學精神。”
2005年,方舟子對媒體表示:“說這個人‘弱智’,是指某些人的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比方說一些學文科的人,非要去討論進化論,邏輯又很混亂,寫文章又特別矯情,有煽動性,我覺得這樣的人就可以叫他‘傻妞’。”
概括地說,文傻有三大表現:一、不熟悉科學,不了解科學,缺乏實證精神和理科知識,由此在生活中、工作中會上這樣或那樣的當,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二、對科學界人士、對科學領域指手畫腳,不懂裝懂。(如哲學家以“指導科學”自居;某些人文學者以“敬畏自然”旗號宣揚蒙昧迷信。) 三、言辭上不講嚴謹的邏輯,不講實證理性,重煽情重表現,也都可以謂之“文傻”。這種情況更為普遍,很容易泛濫(如在時評界、傳媒界)。
以從前的筆者為反面案例,可具體表現在:反對(憂慮)轉基因食品、購買標有自己星座的飲料、擔心外星人正監視地球、相信速生桉災難、相信神農架有野人、抽到上上籤後長期高興、信任中醫藥、欣賞推翻自然學科主流觀點的文章、常質疑其他領域的專業操作方法等。

“文傻”一詞的出處:

太蔟新浪微博(2011年1月4日)說:
“文傻的全稱‘文科傻妞’,是方舟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後來不限女性。文科未必全傻,傻的未必都是文科。”
遺憾的是,筆者並沒有檢索出最早的出處文章。但發現在2005年之前,方舟子已使用該辭彙或“傻妞”,新語絲網友也在論壇中使用“文傻”一詞交流。
可以確定的是,把“文傻”發揚光大的“罪魁禍首”正是方舟子。標誌事件是他暗指央視名記柴靜是“文科傻妞”。
2007年5月18日,央視名記柴靜的發表部落格文章《每一項技術的背後都是生命》,裡面大讚自吹自擂的生物“磚家”裴雪濤,文章流傳後引起負面影響,方舟子從20日起連續發文進行學術批評。他在20日晚上第二篇反擊文章《“胡扯流”之“反思”》中說:“也許裴研究員這么一‘反思’,也能感動觀眾中的幾位文科傻妞,讓她們發現了‘生命的眼睛’”,其中暗諷了柴靜。隨後,新語絲也發表相關直率的批評,柴靜這一“新頭銜”由此傳開,有的網媒還進行了跟蹤報導。“名人效應”使這一辭彙走向了公眾。
2010年“微博元年”,有關寫手(如太蔟)反覆出現批評文傻的語句,“文傻”讓更多的人聽說。

文傻的誕生:

成為文傻(不一定是文科生),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是文理分科教育不合理,形成知識結構的差異。文史類的知識可以自學成才(許多理科專家也很精通),而邏輯學、理科工科專業知識,一般需要經過系統的、專門的訓練才能成才。例如高端物理理論,早已發展到普通人難以理解的程度。(尚未理解,就做出評價、甚至聲稱推翻原理論的妄人,大有人在。)

其二,科學理性精神在教育教學中的缺失,長期簡單地灌輸知識,使部分學生缺乏探索、懷疑、實證等精神,缺乏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輕易會受到誤導(如星座文化),缺少對流行文化或強勢輿論的抵抗力。
其三,我們民族文化並沒有古希臘邏輯傳統,尤其是中國文科生會保持古人“以情代理”的傳統,忽視確鑿實際的證據,忽視嚴謹無誤的邏輯,忽視大規模樣本統計,時有發生犯“妄下結論”的邏輯錯誤,或受到宗教、《易經》等“智慧”的忽悠等等。
其四,專業細分化趨勢的影響,使專業學理科工科的人,過分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過專而不全”,如果懷疑精神的缺失,那么一但涉足非專業就被忽悠。(如高學歷者被沒學歷的騙子欺騙,如錢學森晚年推廣特異功能)
其五,文傻者自身的問題,比如:個別是智商低下,人品惡劣,有的是純粹觀念刻板,缺乏判斷力和自我糾錯能力。例子有李一的北大物理學高材生冬粉,理工科高學歷的中醫冬粉等。
因文化和教育的不同,海外有很多文科生就不是文傻,並被理科人士所尊重或景仰。中國也有一些可愛可敬的文科生,學文科的不一定就是傻子,但需要在一些方面更加努力;學理科工科的不一定就不是傻子,這可不是高枕無憂的理由。

反義詞

文科傻妞——文科聰妞 藝科傻妞——藝科聰妞 文傻——文聰

關聯詞:文傻——理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