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不盡的蘑菇雲

散不盡的蘑菇雲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基本信息

書名:散不盡的蘑菇雲(核武器與戰爭)

本書圖片本書圖片
叢書:走進軍事變革的現代戰場
作者:閆丹|主編:胡思遠
市場價: ¥13 元
ISBN:9787536059726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2010-08-01 第1版
2010-08-01 第1次印刷
開 本:32開
頁 數:147頁
類 別: 軍 事 -> 軍 事 -> 軍事戰略、技術

內容提要

面對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人們不應該忘卻西太平洋島國上那20餘萬人喪生的悲劇,更不應忘記在今天的地球上,核幽靈仍在我們的頭頂徘徊!六方會談,伊朗核風波……自從洛斯阿拉莫斯沙漠中發出那聲驚天動地的巨響以來,核武器就以令人吃驚的速度迅速發展著。核武器是人製造的,人類也希望能有效控制核武器,這是全人類的共同心聲。
然而,實現無核武器世界的道路是漫長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更多地了解核武器,認識核武器。了解它的性能、結構、原理,了解它的過去、現在、未來;認識它的地位、作用、對人類社會的重大影響,認識它的功與過、是與非。

本書目錄

總序/1
總前言/4
前言/1
第一章 什麼是核武器/1
第一節 核武器概述/3
第二節 核武器威力的表示方法/13
第三節 核爆炸的方式和外觀景象/15
第四節 核武器的戰鬥使用/18
第五節 核武器的武器效用/21
第六節 誰都可以製造核子彈嗎?/24
第二章 核家族/27
第一節 核武器分類/29
第二節 核子彈/33
第三節 氫彈/39
第四節 中子彈/43
第五節 幾種國外擬研製、發展的核武器/45
第三章 可怕的核陰雲/49
第一節 禍從天降/51
第二節 “小男孩”和“胖子”/60
第三節 危險邊緣/64
第四章 世界核地圖/69
第一節 世界核力量分布與對比/71
第二節 有核國家/76
第五章 中國“核心”——中國核爆紀實/85
第一節 羅布泊上空的蘑菇雲/87
第二節 台灣核武器之謎/93
第六章 危機時代/103
第一節 伊朗核危機/105
第二節 朝鮮核危機/113
第七章 明日之星/123
第一節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及附加議定書/125
第二節 發展趨勢/129
第三節 核爆炸的瞬時殺傷破壞作用及防護/137
第四節 核爆炸的放射性沾染及防護/143

導語

本書介紹什麼是核武器、核武器的種類、威力,它對人類帶來的災難、危害,尤其分析了歷史上至今使用過的僅僅兩枚核子彈——二戰時美國投下在日本長崎和廣島的“小男孩”和“胖子”,還介紹了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幾個國家的核武器研究情況,核武器的危機及《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前言

1945年美國人用核子彈嚴懲日本人,那是日本難以忘記的痛苦經歷,也是人類歷史上核時代的重要標記。每年8月的世界,讓人們不能不想起核子彈。
是的,人類離開核災難的時間已經不算短了,但即便是今天日本人的恐懼心仍然沒有完全消失。
突然有人說要以核子彈對決,於是兩個大國便趕快釋疑:這是個人的說法,這根本沒有什麼國家背景或者授意!
對於核子彈,世界上的主體輿論當然認為,最好是提前退休。但是這能夠做到嗎?
核武器的超常殺傷能力和毀滅能力,是歷史上任何武器所無法比擬的。它極大地改變著傳統的戰爭狀況,改變著傳統的戰爭觀、作戰樣式和指導原則,把當代軍事理論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尤其是1945年8月核子彈首次運用於戰爭之後,到70年代初,這是大衝擊階段,核武器的首次出現和使用,其衝擊波效應遠遠超出廣島與長崎的實際殺傷破壞範圍,而強烈地震撼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常規軍事戰略。
在近30年的一段時間裡,核戰略已成為大國軍事戰略理論的重要內容。“大規模報復戰略”、“火箭核戰略”等軍事戰略,從而將“核武器制勝論”推向高潮。進入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後,大衝擊的餘波開始擴散,過熱的頭腦似乎開始逐漸清醒。特別是80年代初核冬天概念的提出,人們認識到世界核大戰對地球人類生存的嚴重後果,在後來一系列軍事危機中,高度發展的核武器雖然數度被“提名”要使用,但終因種種政治、社會、軍事等因素而作罷。此時有的軍事家甚至認為,核子彈已經退居二線,“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不能幻想。實際上核子彈在目前退休是不可能的。為了“謀求”和“保障”大國地位,已經有的國家不願意放棄,沒有的國家還想製造。印度在這一點上成功了,巴基斯坦也做到了,日本呢?正在加緊努力!人們還知道在軍事上核子彈可以加強其軍事戰略的威懾力量,這當然也同樣有巨大的戰略誘惑力。
平心而論,日本遭受核子彈空襲,人們是有同情心的。但對於日本國來說,是罪有應得,罪在必得,因為日本是侵略國:是它首先發動了侵略戰爭;美國也沒有請日本到夏威夷去投炸彈,是日本首先偷襲了美軍的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你日本若非肆無忌憚、利令智昏,何會招來核子彈的毀滅性打擊?可惱可氣可悲可嘆的是,時至今日,在亞洲各國人民的一致譴責聲中,少數日本人竟仍然執迷不悟。
其實,雖然人們對美國二戰後的核戰略和核軍備政策持完全反對的態度,但對美軍統帥部當年確定對日使用原子武器是理解的。
戰後日本若在發動侵略戰爭的問題上真正反省自責、俯首認罪、痛取教訓,隨之而來的受日本侵略之害的各國人民採取面向未來的前瞻態度,也就了卻了這段歷史恩怨,但日本沒有這樣做。
也許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是,作為後核時代的歷史將仍然十分漫長。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為結束戰爭領域的核時代而努力奮鬥,確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神聖使命。
為了徹底消滅核武器,先讓我們從科學普及的角度來認識這些核武器的面目吧!
叢書主編 胡思遠

試讀片斷

三、核武器的誕生
美國對日本投下的兩顆核子彈,是以帶降落傘的核航彈形式,用飛機作為運載工具的。以後,隨著武器技術的發展,已形成多種核武器系統,包括彈道核飛彈、巡航核飛彈、防空核飛彈、反飛彈核飛彈、反潛核火箭、深水核炸彈、核航彈、核炮彈、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彈頭的彈道核飛彈,以及各種發射方式的巡航核飛彈,是美、蘇兩國裝備的主要核武器。
二戰期間,科學家西拉德為防止德國人搶先造出核子彈,動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闡述了研製核子彈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
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天),羅斯福才批准了美國科學研究發展局全力研製核子彈。
1942年8月,美國制訂了研製核子彈的“曼哈頓計畫”。
1943年7月,美國成立核子彈研究所。1945年3月,美國成立合併秘密的原子能委員會。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進行了世界上第一顆核子彈的爆炸試驗。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核子彈。
1949年,蘇聯成功研製核子彈,英國、法國分別於1952年和1960年爆炸了自己研製的核子彈,1964年,中國也擁有了核子彈。
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核子彈的時間是: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法國——1960年2月13日;中國——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次核試驗以塔爆方式進行,用的是“內爆法”鈾彈。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試驗時,核裝置用飛機空投。1966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試驗時,核彈頭由飛彈運載。
核武器的出現,是20世紀40年代前後科學技術重大發展的結果。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奧托·哈恩和物理化學家弗里茨·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闢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核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和他的合作者約翰·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235鈾。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1940年夏,德軍占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一居里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制訂計畫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領導的核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核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羅斯福,建議研製核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畫,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3顆核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核子彈的國家。製造核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船235鈾、239鈽。天然鈾中同位素船。鈾的豐度僅0.72%,按核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核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人)239鈽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239鈾的方法製取。供兩顆“內爆法”核子彈用的幾十千克239鈽,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核子彈研製計畫。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恩利克·弗米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採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239鈽,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為生產高濃鈾,德國曾著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其次,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核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有不少知道“曼哈頓工程區”內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學家詹姆斯·弗蘭克為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用核子彈轟炸日本城市。當時,日本侵略軍受到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有力打擊,實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進攻,又幾乎全部摧毀日本海軍,海上封鎖使日本國內的物資供應極為匱乏。在日本失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美國仍於8月6日、9日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僅有的兩顆核子彈。
蘇聯在1941年6月遭受德軍入侵前,也進行過研製核子彈的工作。鈾原子核的自發裂變,是在這一時期內由蘇聯物理學家弗廖羅夫和佩特扎克發現的。衛同戰爭爆發後,研製T作被迫中斷,直羽l 1943年初才在物理學家庫爾恰托夫的組織領導下逐漸恢復,並在戰後加速進行。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核子彈試驗。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加速研製氫彈。1952年11月,美國進行了以液態氘為熱核燃料的氫彈原理試驗,但該實驗裝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蘇聯進行了以固態氘化鋰為熱核燃料的氫彈試驗,使氫彈的實用成為可能。美國於1954年2月進行了類似的氫彈試驗。英國、法國先後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進行了核子彈與氫彈試驗。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準備研製核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同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中國首次試驗的核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全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核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P7-1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