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基本信息

概述

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和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是新手教師轉變為專家教師的一種方式和途徑。
20世紀70年代以來,“教師即研究者”“反思的實踐者”“反思性教學”“行動研究”等概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教育理論界的各種文獻中,這些不同的表達形式實質上表示了同一內容,即作為實踐者的教師應當結束長期以來的消極被動的教書匠形象,代之以積極主動的新形象,不斷的進行教學反思。教師的這種教學反思使得教師對教育問題比任何人都有發言權。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發現問題,結合實際情況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方式與途徑,並付諸予以驗證,這會極大地加速教師發展的進程。

類型方法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教學反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巨觀反思。
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衝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反思歷程

教師反思的過程經歷“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四個過程。

具體經驗階段

該階段的任務是使教師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明確問題情境。
觀與分析階段

該階段教師將廣泛收集並分析有關的經驗,特別是關於自己活動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價值觀、目的、態度和情感。在獲得一定的信息之後,教師要對它們進行分析,看驅動自己的教學活動的各種思想觀點到底是什麼,它與自己所倡導的理論是否一致,自己的行為與預期結果是否一致等,從而明確問題的根源所在。經過分析,教師會對問題情境形成更為明確的認識。

重新概括階段

此階段將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反思舊思想,並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積極的驗證階段

這時要檢驗上階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動和假設。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從而又進入具體經驗第一階段,開始新的循環。  

反思成分

教師應反思的以下三種重要成分

1、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決策。

在人的頭腦中,大量的相互關聯的有關事實、概念、概括和經驗的信息被組織成一定的網路,成為圖式,可以有效儲存和快速提取,構成了個體理解世界的基礎。有人對專家教師和新教師對課堂事件的解釋做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專家教師在教學決策過程中體現出更深刻的、具有豐富聯繫的圖式。這些圖式使得他們能夠準確判斷哪些事件是值得關注的,並從記憶中提取出有關的信息,以便選擇最恰當的反應策略,這是使得他們能夠自動化地處理各種問題的基礎。

2、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

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更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隱含的平等與權力問題等。它影響到教師對情境的理解,影響到關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式。研究者發現,反思過程中,教師不再像以往只關註解決問題,而是更關注提出問題,他們對這些沒有確定答案的、非線性的問題更感興趣。

3、教師的陳述

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師自己的聲音,它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他們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這些就是教師的陳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認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點是指教師對做出各種教學策略的情境的解釋,這種解釋可以使教師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

反思方法

有以下四種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記。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要求教師寫下自己的經驗,並與其指導教師共同分析。

2、詳細描述。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看到的情景,對此進行討論分析。

3、實際討論。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課堂上發生的問題,然後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最後得到的方案為所有教師及其他學校所共享。

4、行動研究。為弄明白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索用以改進教學的行動方案,教師以及研究者合作進行調查和實驗研究。它不同於研究者由於外部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研究,而是直接著眼於教學實踐的改進。

反思內容

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教學前反思的內容包含反思確定內容、階段及具體實施方法對學生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所需要的動機、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還要對對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本課時進行教學計畫時列出反思的關鍵項目。如:第一、需要教給學生那些關鍵概念、結論和事實;第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準確;第三、教學內容的深度和範圍對學生是否適度;第四、所設計的活動那些有助於達到教學目標;第五、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第六、那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第七、那些條件會影響課的效果…… 教學中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可預料情況發生進行的反思以及教師在和學生互動作用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對教學計畫進行的調整。不可預料情況發生時,教師要善於抓住有利於教學計畫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不可讓學生牽著鼻子走。根據學生反饋對教學計畫的修改和調整要適當,不可大修大改。

教學中反思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各種感官捕捉反饋信息,快速、靈活地做出調整和反應。教學中反思教師可運用錄音和錄象技術,與觀察手段一起為以後的教學後反思提供信息。教學後反思圍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進行。具體為:

第一、教學內容方面

1.確定教學目標的適用性。

2.現目標所採取的教學策略做出判斷。

第二、教學過程方面:

1.回憶教學是怎樣進行的。

2.對教學目標的反思: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對教學理論的反思: 

是否符合教與學的基本規律。

4.對學生的評價與反思:各類學生是否達到了預定目標。

5.對執行教學計畫情況的反思:改變計畫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採用別的活動和方法是否更有效。

6.對改進措施的反思:教學計畫怎樣修改會更有效……

第三、教學策略方面:

1.感知環節:教師要意識到教學中存在問題與自己密切相關;

2.理解環節: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與倡導的理論,行為結果與期望進行比較,明確問題根源;

3.重組環節:教師要重審教學思想,尋求新策略

4.驗證環節:檢驗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發現新問題,開始新循環。

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全面發展的過程。

書寫示例

寫成功之處

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套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寫再教設計

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特點

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標誌著我們的教學改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個領域為我們師生共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這一空間中機遇與挑戰並存。做為課程改革的實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現實問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在關於評價改革中,它強調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尤其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基於這樣的理念,針對我們學校課程改革進行的實際情況,我們決定開展反思性教學研究活動。這項活動的開展促使我們對反思性教學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學習和探討。

一、對反思性教學的理解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思考與研究,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回顧,運用教學標準中的要求不斷地檢驗自己,追求的是教學全過程的合理性。而這種合理性的涵蓋量就很大,如教學計畫中的目標設定是否合理,教學過程設計是否合理,目標達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時它研究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即學習方式的改變,它更強調教師如何“學會教學”,即教學方式的改變,進一步理解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角色及行為的轉變。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學者型教師,而學者型教師除了具有專門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能力外,還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論修養,廣闊的教育前沿視野,敏感的教育問題意識,過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師不可奢望僅靠職前師範教育就可獲得這些特徵,而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掌握科學研究的本領。

二、反思性教學特點1.反思性教學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反思性教學不是簡單地回顧教學情況的教學,而是教學主體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足),根據解決問題的方案組織教學內容,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反思型教師在反思性教學的過程之後,他們不僅想知道自己教學的結果,而且要對結果及有關原因等進行反思,因此總是喜歡問“為什麼”,這種追問的習慣,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師增強問題意識和“解題”能力,所以它是一種千方百計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

2.反思性教學以“兩個學會”為目標學會教學其含義與學會學習有類似之處,即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作為“學習教學”的過程,不僅學習教學的技術,還要學習教學倫理與道德知識。由於反思性教學以兩個學會為目的,因此,它既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全面發展學生,又要求教師“學會教學”,自身獲得進一步發展,直至成為學者型教師。3.反思性教學以增強教師的“道德感”為突破口道德感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責任感,是教師自覺反思教學行為的前提,也就是說,道德感欠缺的教師,除非因教學上的失誤和迫於外界壓力,否則不會自覺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反思性教學理論看來,要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師的道德感似乎比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與能力更為重要,因此,反思性教學既注意教師教學的技術問題,又把教學倫理與道德問題擺上重要日程。

三、反思性教學的目的反思性教學旨在幫助教師以審慎的方式教學,在其職權範圍內,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變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創見的行家,而這一切都正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素質。四、反思性教學的實施新課程的先進理念賦予了我們新的管理內容,要求我們改變自己的管理方式與行為。對反思性教學優勢的認同,為我們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然後,我們開始著手探討進行反思性教學的操作思路方法

1.組織教師教學新課程標準了解新課程各學科、各學段的不同培養目標,從不同的培養目標中體味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教學角色、教育教學行為的潛在變化要求。讓教師們明白理念、角色、行為的變化勢在必行,這是我們尋求發展的需要,而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則是滿足這種需要的有效途徑

2.組織教師學習有關反思性教學的理論先學習了華東師範大學熊川武的《反思性教學》的理論文章,了解了反思性教學的來源、興起、定義、特點、目標、意義等;又組織教師們購買了美國作家寫的《批判反思型教師abc》的理論書籍。目的是讓教師們不但了解反思性教學理論,而且從內心接受,從而變成教師的需求。

3.找準進行反思性教學的突破口一、二年級的數學課,按照教材編寫意圖是不要求教師書寫教案的,它只是在教師用書中留有一定的空間,讓教師依據自己的理解與教學實際做適當的填寫,這無疑為教師們減輕了書寫教案的壓力,也為教師們提供了自主發揮的廣闊空間,但是,它同時也存在著一種弊端:原來備課中的小結不見了。新課程又強調教師是課程實施的參與者、建設者和開發者,而這樣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創造。而教學反思正是使教師總結、反思、改進、創造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們決定以書寫教學反思作為我們實施反思性教學的突破口。

4.設計書寫教學反思的文本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初始階段我們是這樣設計教學反思的:首先讓教師對本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收集整理,填寫在文本的“問題集錦”中;然後選出本周課堂教學的一個教學流程,簡單地填寫在“教學流程設計”中;第三部分是讓教師先取自己本周課堂教學中最精彩的片段寫在“精彩回眸”中;第四部分是反思一周中教學存在問題的環節;第五部分是理論結合實踐,談清楚存在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措施。

5.在實際的學習與運用中不斷調整、充實以上五部分運行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們通過學習認識到這樣的教學反思還缺少評價與反饋的內容。這種評價與反饋有教師自我的、有來自學生對老師的,它又對教師的自我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於是,我們又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評價與反饋的內容。

6.結合培訓內容,進一步弄清反思性教學的現實意義通過課程改革通識培訓的學習,我們進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因為它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7.為教師的自主發展創設條件經過一段時間的操作運行,我們發現了我們現行的教學反思的文本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是思路發散,教師們的反思沒有集中的關注點,所以使得問題的收集顯得零散無序,教學流程的設計對教師的操作所起作用不明顯等等。在書寫教學反思的時候,教師們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規定的格式也不利於教師的自我發揮。發現了這樣的弊端以後,我們對現有文本做了及時的調整,即不設定具體的版塊讓教師們填寫,而是建議大家從關注點、情境描述、情境分析、困惑反饋等幾個方面進行反思,教師們可以自行設計或發揮,給大家留有充分的自主創造的空間。

總之,對於反思性教學和教學反思的理論與實踐,我們也經歷了從陌生到初步了解的過程,當然,在實踐與探討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困惑甚至盲點,但是,有我們對反思性教學和教學反思的正確認識與執著追求,相信它會大有用武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