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的狂歡和審美的變異

內容介紹

本文以文化本土化和審美主體性為基本立場,運用比較敘事學的方法,在全球化視野中分析西方現代敘事學和中國敘事傳統的衝突與融合,通過解剖以馬原、余華、莫言、蘇童、格非為代表的中國當代先鋒小說的敘事特徵和美學屬性,探討中國文學面對全球化語境的對策和出路。
緒論:首先通過對敘事學中普遍抽象的人、敘述主體、技術主體等人學觀念的分析,抓住敘事學的文化本質和文學價值觀;其次,結合中國當代先鋒小說的實際情況,分析敘事學的人學觀對先鋒小說價值取向和敘述技術等方面的深刻影響,認為在中國當代先鋒小說與西方敘事學“錯位的對接”背後,體現了中西文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的解放、思想解放背景下的不同選擇。
第一章,動態地描述敘事學的中國接受語境和接受過程,分析這一過程中西方話語霸權和民族話語缺失的深層原因,指出敘事學中國接受存在的以西化中、以中證西,忽視民族審美經驗和文化傳統,進行技術層面簡單類比等文化態度和方法的誤區,並以“中國的聲音”為標題,對中國敘事學研究的狀況和主要成果進行了必要的評述。
第二章,分析西方敘事學理論對馬原敘事圈套的影響,從敘述人、敘述態度、敘述視角的角度,透析馬原“敘事圈套”在突出敘述主體、實驗西方小說敘述技術的同時,淡化了文學的審美主體和生命意識,忽視民族生活經驗和敘事文學傳統的致命弱點,肯定文學首先是生命美學,然後才是技術美學。
第三章,追溯人類時間體驗產生,比較古今敘事文學、中西敘事文學的時間觀念,提出故事時間、本文所指時間、本文的能指時間和閱讀時間等共同構成敘事文學的時間系列,並與人類的普遍經驗和個體情感體驗相對應,形成敘事作品的敘述順序。以此為基礎,分析中國當代先鋒作家(特別是余華)的時間體驗。
第四章,分析余華小說的敘述時間問題,提出余華小說的敘述時間經歷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的先鋒時期、九十年代初期和九十年代中期等三個階段,呈現出兩條相互聯繫的線索:敘述的快感——自我的復活——人物的聲音;冷漠的時間——體驗的時間——生命的時間,透視余華從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理念向中國當代現實文化轉變,從抽象的人性思考向現實的生命關懷的轉變,揭示了余華從自我迷失到個體自我,再到回歸文化自我的成長曆程。
第五章,針對批評界關於莫言“民間寫作”的評論,從敘事學語域理論的角度,通過對莫言小說中精英文化立場和民間文化立場、精英話語和民間話語、西方話語與中國話語等關係的分析,提出莫言小說的偽民間話語場、偽民間敘述和偽民間立場的精神實質,質疑“民間寫作”這一理論本身的必要性。
第六章,以中國敘事傳統中詩意追求的思想基礎和形式技法為基本依據,分析蘇童小說細膩詩意的抒情筆調和傳統特點的人名修辭與江南文化、中國敘事文化的關係,分析格非小說古典意象式敘事手法的運用和繁複細密的敘述筆調等,對中國敘事文化傳統的繼承,透視中國傳統敘事文化的現代轉換問題。
結語,提出中國文學面對全球的語境,要以中國的獨立身份、帶著自己的文化個性,參與世界文學建設和文化建設,為此,必須堅持三個回歸和三個抵抗:回歸本土文化立場,抵抗西方話語霸權;回歸文學審美主體,抵抗抽象敘述主體;回歸人類生命意識,抵抗單純技術表演。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