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恐懼症

救助恐懼症

救助恐懼症,是指一些熱心助人的民眾在扶起跌倒老人時,反被指是撞倒肇事者,或者在救助別人時反被誣陷為肇事者,使得這些熱心人在幫助別人時產生一些恐懼心理,這種現象稱之為救助恐懼症,對社會風氣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產生原因

救助恐懼症讓老人無人敢救救助恐懼症讓老人無人敢救

彭宇案”:2006年,南京青年彭宇救助了一個摔倒的老太,卻被指為撞人者,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法官以“自由心證”判定他有責。雖然在輿論壓力下,該案經過調解,最後以各方撤訴了結,但終究成了“善意助人反被誣”的典型事例,許多人至今心結難解。
天津青年許雲鶴幫助翻越交通隔離欄摔倒的老太,也被指撞人,也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一審被判“開車嚇著老人,致其摔倒”,須承擔40%責任。許雲鶴對此提起抗訴,等待二審判決。

江蘇南通發生公車司機救助被撞傷的老太,同樣被指為肇事者的事件。幸好車上裝有攝像頭,清晰地拍下了全過程,司機殷紅彬得以解脫;老太及其家人道歉之外,還送了錦旗到車隊。

一連串事例,引發了公眾憂慮,似乎坐實了“這年頭容易被人恩將仇報”的疑慮人們由此不得不面對一個難題:如果自己遇到這類情況,該不該伸出援手? 這也引發了熱心人的救助恐懼心理。

考驗社會道德

在“彭宇案”擠壓下,一個歷來推崇“助人為樂”的民族遭遇了嚴重的道德考驗。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出現這樣的尷尬場景:老人摔倒了,圍觀者眾,卻無人出手;老人只好聲明:“我是自己摔倒的,不會訛你……”這才有人“敢於”施救。

救助恐懼症下的社會風氣救助恐懼症下的社會風氣

對於這類事件的發生以及每次發生之後媒體的高度關注,有人認為即使真有老人撒謊反誣,也只是個別人所為,媒體沒必要抓住不放,有良知的公民出手救助時,也不應猶豫;甚至有人認為,各種“彭宇案”是媒體炒作放大的,當事的老人即使誤認了人,也情有可原,不應將所有老人都視為“潛在的恩將仇報者”,更不能以此推斷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結論。
這類分析,點撥人們不要從個案推斷整體,更不要“以訛傳訛”,患上“救助者恐慌症”,自有可取之處;但不能不承認,“彭宇案”既然已成判例,即便在中國判例不進入法律,但至少對相似案件的審理,會有參照意義;所以哪怕只有一個“恩將仇報”的老人,哪怕只有一個救助者在證據不明的情況下被判承擔責任,也足以導致大家內心糾結。
由此說來,眼下全社會面臨的真正問題是,在“彭宇案”的影響已經形成並持續發酵的現實情境中,如何讓公民的良知有安身之處:“世風日下”固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要保持和維護“古道熱腸”,則需建立不同層面的“防火牆”。

背後問題

“彭宇案”及其誘發的“救助者恐懼症”,其實質是轉型期環境中,傳統的道德義務和現代的法律權利發生了碰撞:個人如何在履行自我認同的道德義務時,保護好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避免遭受誤傷?這是消除公民恐懼,鼓勵更多良知善行的關鍵問題。不解決好這個問題,空喊“即使被誤解也要救人”的口號,無助於重燃人們的助人熱情,而且,要是真有熱情的救助者被冤枉,那絕對不符合一個社會必須具備的公平正義。
所以,人們一方面要提醒有良知的公民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明白在別人危急關頭給予救助,會遇到一定風險,但“該出手時就出手”,不應彷徨;另一方面,要告訴大家各種避免和化解風險的可行辦法,從第一時間採集證據,到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到爭取更多見證者共同施救。在危情允許的前提下,做一些防備,防止施救行動可能造成的道德義務和法定權利的衝突,並不會降低一個人的道德境界。

政策指南

救助恐懼症下的防範措施救助恐懼症下的防範措施

跌倒是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發現老年人跌倒時應該怎么辦?衛生部2011年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提出:不要急於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

意識不清

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識不清,在場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有外傷、出血,應立即止血、包紮;有嘔吐,應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並清理口、鼻腔嘔吐物,保證呼吸通暢;有抽搐,應移至平整軟地面或身體下墊軟物,防止碰、擦傷,必要時牙間墊較硬物,防止舌咬傷,不要硬掰抽搐肢體,防止肌肉、骨骼損傷;如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口對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動,應保證平穩,儘量平臥。

意識清楚

應先詢問跌倒情況
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識清楚,應詢問老年人跌倒情況及對跌倒過程是否有記憶。如不能記起,可能為暈厥或腦血管意外,應立即護送老年人到醫院診治或撥打急救電話;要詢問是否有劇烈頭痛或口角歪斜、言語不利、手腳無力等提示腦卒中的情況,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腦出血或腦缺血,使病情加重,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有外傷、出血,應立即止血、包紮並護送老年人到醫院進一步處理;查看有無提示骨折情形,如無相關專業知識,不要隨便搬動,以免加重病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查詢有無腰、背部疼痛及大小便失禁等提示腰椎損害情形,如無相關專業知識,不要隨便搬動,以免加重病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如老年人試圖自行站起,可協助老人緩慢起立,坐、臥休息並觀察,確認無礙後方可離開;如需搬動,應保證平穩,儘量平臥休息;發生跌倒均應在家庭成員或家庭保健員陪同下到醫院診治,查找跌倒危險因素,評估跌倒風險,制定防止措施及方案。

雙語解讀

Samaritanphobia 救助恐懼症jiùzhùkǒngjùzhèng
Warm-heartedpeoplewhoareworriedandhesitanttohelpvictimssufferingfrom

accidentssincetheyareconcernedthattheywillbeframedastheperpetrator.

(互動百科與《環球時報》英文版聯合推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