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銳

敏銳

敏銳,是指人感覺靈敏、眼光銳利、反應迅捷,是人的悟性所致,為應變能力的體現,是主觀世界的產物,是指認得一種能力和素質。語出《新唐書•吳湊傳》:“ 湊才敏銳,而謙畏自將。”

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基本解釋

1.[perceptive]∶對感官刺激反應性強。
敏銳的洞察力。
2.[keen;sharp;acute;quick]∶知覺精細而靈敏。
敏銳的審美眼光。

詳細解釋

敏感,銳敏。
《新唐書·吳湊傳》:“湊才敏銳,而謙畏自將。”宋,蘇軾《密州到任謝執政啟》:“宜得敏銳兼人之器,以副厲精更化之懷。”明,唐順之《<劍泉奏議集>序》:“公為人敏銳闊達,藝於世務而圓於應機。”王力《中國語言學史》第三章:“王氏和羅氏都是封建時代的人物,但是王氏具有現代科學的頭腦,他眼光比較敏銳,思慮比較周密,成就更為突出。”

能力與素質

敏銳敏銳
靈敏、眼光銳利、反應迅捷,是人的悟性所致,為應變能力的體現,是主觀世界的產物。紛繁複雜的社會實踐中敏銳的智慧無處不在,政治上的敏銳直接決定一個人面對大是大非,能否始終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工作上的敏銳直接關係一個人能否正確領會意圖,在較短的時間內開創事業上的新局面;生活上處理問題和解決矛盾上的敏銳直接考驗一個人能否防患於未然,化矛盾於無形,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
只有敏銳,才能凡事想在前、做在前,就能把好事辦得更好、難事解於萌芽,做到未雨綢繆,從容應對。荀子說:“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後則事不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豫,豫則禍不可御”。敏銳,“則事優成”;不敏銳,“則事不舉”、“禍不可御”。信哉斯言!敏銳從何而來?它不是憑空即來,也不是立馬可得的,而是通過學習積累和實踐的歷練,在工作和生活中經過厚積薄發的思考而練就的。要培養敏銳,至少要從三個方面努力。首先,要善學習重積累。知識就是力量,知識使人敏銳。有了豐富的知識,對一些矛盾和問題才能知之利害、曉之後果。反之,缺少必要的知識儲備,對一些事情尤其是比較複雜的事情就看不清、摸不透,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判斷力,跟著感覺走,大事到來時就會不知所措。因此,我們一定要善於學習注重積累,緊跟現代社會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的步伐,不滿足於已有的知識,下定決心,擺脫不必要的應酬,學習學習再學習,不但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社會科學知識,也要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努力增加知識積累。只有這樣,應對工作和生活中的人和事,才能敏銳反應,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容應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