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權力與大學的發展:國際比較的視角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言實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8月1日)
叢書名: 當代學者人文論叢
平裝: 28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801289254
條形碼: 9787801289254
尺寸: 20.6 x 14.4 x 1.8 cm
重量: 322 g

作者簡介

楊克瑞,山東鄄城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瀋陽師範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政治學與高等教育經濟學,參與或主持多項國家或省級課題,在《教育研究》、《教育與經濟》、《高等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著作5部。主要學術著作有:《教育經濟學新論》(合著),《期望與失望:美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探析》等。

內容簡介

《政治權力與大學的發展:國際比較的視角》簡介:大學組織的特徵雖然主要體現為學術權力,事實上,其自產生以來都不可避免地處於政治權力的制約或影響之下。世界各國政府對於大學的管理,構成了其大學與政府關係的基本內涵。這種關係的核心,體現於政府對大學所發揮或施加的政治權力,其實質反映了大學自治或自主權的基本狀況。政治權力在向大學組織滲透的過程中,既有有益的探索,更有深刻的教訓,這在各國的表現差異較大,不一而足。整體而言,以政治權力所體現出來的大學與政府的關係,可以分為早期初步干預、多元模式分化、畸形發展以及市場化調整等四個較為明顯的關係轉變。與此相伴隨的就是大學對於政治權力的政治反應,這又表現在學術自由、學生運動、自主化以及企業化大學改革等方面。在大學與政府關係的這一發展歷程中,尤其是從歷史早期的多種政治權力模式嘗試,探索歷經畸形的極端國家主義,再到當今世界各國基於市場機制所進行的民主化調整改革,體現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中大學與政府關係發展的基本方向。具體說來,從政治權力視角分析大學與政府關係,可得出以下基本結論:第一,大學與政府關係的核心體現為高等教育政治權力;第二,政治權力表現形式有董事會、評議會以及黨委會等多種權力格局;第三,市場機制構成了當今世界大學與政府關係改革的基本動力;第四,中國大學與政府關係改革的準則應當是:政治讓位於市場,市場力量主導下學術權力的回歸。

目錄

內容摘要
導論 大學發展的政治化、泛政治化與非政治化
一、大學的政治化
二、大學政治化的演進
三、大學政治化的未來
第一章 政治權力介入大學的初步滲透
第一節 自治城市與社團性大學
一、歐洲城市的興起及其社會影響
二、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特徵
三、中世紀大學的特權機制
四、中世紀大學的權力特徵
第二節 近代民族國家與大學的政治化
一、文化轉型與近代民族國家
二、民族國家形成早期中的大學
三、大學的民族化與政治化
第二章 政治權力介入大學模式的分化
第一節 英國大學的政治化分析
一、宗教改革與大學政治化
二、17至18世紀大學的發展
三、19世紀至20世紀初大學的發展
第二節 法國集權模式
一、法國的思想啟蒙與教育期望
二、中央教育集權制的確立
三、中央教育集權模式的調整
第三節 德國大學的自主模式
一、德國政府與大學關係的文化根基
二、普魯士政治自由化改革
三、柏林大學與自主模式的創建
四、洪堡的新人文主義教育政治觀
第四節 美國散權模式分析
一、殖民地時期政府對學院的管理
二、獨立後美國政府對大學的介入
三、內戰後美國政府對大學的介入
第三章 政治權力介入大學模式的畸變
第一節 俄國的大學專制
一、大學自治的“夭折”
二、大學的專制化發展
三、大學專制的飄搖
……
第四章 政治權力介入大學模式的調整
第五章 大學的政治反應
結束語 大學的政治權力及其監督
附錄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