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箏的人

放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派拉蒙公司於2007年發行的劇情片。該劇改編自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同名小說。由馬克·福斯特執導,赫立德·阿卜杜拉、阿托莎·利奧妮、肖恩·托布、薩伊德·塔格馬奧等人主演。電影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的心靈救贖過程。劇情跨度是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全書類似自傳體小說,主人公的經歷和背景非常類似作者本人的經歷背景。夢魘一樣的經歷使阿米爾移民美國,當他面對一個拋開罪惡感,重新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的機會。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ZekeriaEbrahim飾演)與僕人哈桑(AhmadKhanMahmidzada飾演)情同手足。在阿米爾受別人欺負的時候總是哈桑站出來保護他,儘管哈桑比他還要瘦弱。天性懦弱的阿米爾無法成為父親心目中那樣錚錚鐵骨的男子漢而被父親所輕視,但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卻不認為阿米爾一無是處,在他的指引下,阿米爾愈加顯露出他所具有的寫作天才,並且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終成了一個很好的小說家。除了寫作之外,阿米爾鬥風箏也是個行家裡手。同樣,哈桑在這方面也毫不遜色於阿米爾,並且哈桑還能向雷達一樣準確的追到被鬥敗的風箏然後按當地的規矩將“戰利品”占為己有。
在一次盛大的風箏大會上,阿米爾和哈桑一路過關斬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兩個少年都十分開心。哈桑也興奮的朝最後一個“戰利品”追去。但在途中哈桑卻被一夥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躪強暴,尾隨哈桑的阿米爾目睹了發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卻沒有勇氣站出來保護哈桑而眼睜睜的看著哈桑被他們強暴
劇照劇照

阿米爾卻從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再也無法面對哈桑的他為了永遠躲開那熟悉的目光,在一天藉口陷害哈桑父子倆偷東西,把他們趕出了自家的大門。
隨著戰爭的爆發,阿米爾跟父親去了美國。在那裡他和父親一道辛勤的工作學習,從一無所有逐漸建立了他們的家業。阿米爾在美國也找到了自己終身的伴侶。許多年就這樣過去,過往的一切似乎都被塵封。然而,拉辛汗從阿富汗打來的一個電話卻打破了所有的平靜。
阿米爾意識到過去的從來都未曾過去。他始終無法擺脫對哈桑的歉疚。而自己到了該為哈桑作些什麼的時候了。為了贖罪,為了哈桑,他再次踏上睽違二十多年的故土。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然而此行卻讓他發現了一個驚天的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上演,人生如戲劇一樣反覆輪迴,不過不同的是,這一次阿米爾毅然的選擇了勇敢。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註
阿米爾(少年) Zekeria Ebrahimi ----
阿米爾(青年) 赫立德·阿卜杜拉 ----
哈桑(少年) Ahmad Khan Mahmidzada ----
拉辛漢 肖恩·托布 ----
爸爸 赫瑪永·厄沙迪 ----
法里德 薩伊德·塔格馬奧 ----
阿塞夫(少年) Elham Ehsas ----
索拉婭 阿托莎·利奧妮 ----
Dean of Students L. Peter Callender ----
Russian Soldier Vsevolod Bardashev ----
Gas station customer Larry Brown ----
Omar Sayed Jafar Masihullah Gharibzada ----
Business Man in Baba's Study Mir Mahmood Shah Hashimi ----
Ali Nabi Tanha ----
Wali Bahram Ehsas ----
Kamal Tamim Nawabi ----
Uncle Saifo the Kite Seller Mohamad Nabi Attai ----
Spice Merchant Mohamad Nadir Sarwari ----
Party Worker Mustafa Haidari ----
Birthday Singer Ahmad Yasar Shir Agha ----
Mahmood Mohammad Aman Joya ----
Karim Abdul Azim Wahabzada ----
Burly Man in Truck Sayed Miran Farhad ----
Soviet Union Officer Igor Radchenko ----
Man at Bar Jesse Robertson ----
Pool Player#1 Josh Chamberlain ----
Pool Player#2 Marco Mazariegos ----
Pool Player#3 Shaan Price ----
索拉博 Ali Danish Bakhtyari ----

職員表

製作人 威廉·霍伯格、E. Bennett Walsh、瑞貝卡·耶得漢姆
原著 卡勒德·胡賽尼
導演 馬克·福斯特

音樂原聲

歌曲標題 時長 歌手 專輯
1 Opening Titles 03:20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2 The Call, Kabul 1978 02:32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3 He Hates Me 01:07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4 Kite Shop 03:06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5 Sin 01:34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6 Tanha Shudam Tanha, Ahmad Zahir 03:35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7 Kite Tournament 05:39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8 Hassan Theme 02:57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9 Az Man Begurezed, Ahmad Zahir 05:04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10 Plant The Watch 01:29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11 Russians Invade 02:22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12 The truth 01:59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13 Omaid e Man 01:47 Ehsan Aman The Kite Runner
14 Fuel Tanker 03:09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15 End Phone Call 02:06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16 The Stadium 02:33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17 Escape 03:09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18 Dukhtare Darya, Ehsan Aman 03:44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19 Fly A Kite 04:27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20 Reading The Letter 02:49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21 Supplication, Sami Yusuf 04:05 Alberto Iglesias The Kite Runner

幕後花絮

1、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一個普通的阿富汗裔美國醫生,他因該作品獲得2006年聯合國人道主義獎。
2、影片中許多放風箏的場景中,小演員都是拉著氣球在跑,至於風箏,則是後期製作的時候合成上去的。
3、飾演哈桑的艾哈邁德·漢·馬赫米扎達(AhmadKhanMahmidzada)以及他的家人,一直要求有關強姦的那部分場景可以從影片中剪掉。
4、在影片的DVD評論音軌中,小說作者卡德勒·胡賽尼說道,“伊朗和阿富汗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在伊朗叫波斯語,在阿富汗叫達里語,它們在本質上是同一種語言,但是二者的口音卻大相逕庭”。
穿幫鏡頭
劇照劇照

1、拉希姆看著索拉婭(埃米爾的妻子)的照片,然後把它放在桌子上;緊接著的下一個鏡頭,相片卻消失不見了。
2、影片的最後一段場景,風箏在強風下飛行,但是此時觀察地面上(注意她的頭髮),以及水面上的情況,都表明此時並沒有強風,瞥一眼帆船,能大概看出此時的微風甚至是向著另外一個方向。
3、當哈桑第一次拿著彈弓對著三個大傢伙來保護埃米爾時,注意此時的彈弓線是交叉的;但是下一個鏡頭中,彈弓卻恢復正常了。
4、當埃米爾的父親下葬時使用的是木頭棺材,其實這在穆斯林的葬禮儀式中是不允許的。
5、發生在1988年聖弗朗西斯科市的片段中,能夠清晰地看到現代才會有的氣息。

獲獎記錄

年份 獎項 類型 接收方 結果
2008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原創配樂
阿爾貝托·伊格萊西亞斯 Alberto Iglesias
提名
2008
第65屆美國金球獎
最佳電影配樂
阿爾貝托·伊格萊西亞斯 Alberto Iglesias
提名
最佳外語片
2008 第61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最佳非英語片
馬克·福斯特 Marc Forster;威廉·霍伯格 William Horberg沃爾特·F·帕克斯 Walter F. Parkes;瑞貝卡·耶得漢姆 Rebecca Yeldham
提名[7]
最佳劇本-改編
大衛·貝尼奧夫 David Benioff
最佳配音
阿爾貝托·伊格萊西亞斯 Alberto Iglesias

發行信息

國家/城市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國家/城市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台灣
2008年3月7日
香港
2008年1月24日
美國
2007年10月5日(Scottsda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義大利
2007年10月20日(Rome Film Festival)
美國
2007年12月14(limited)
英國
2007年12月26日
荷蘭
2008年1月10日
澳大利亞
2008年1月17日
德國
2008年1月17日
墨西哥
2008年1月18日
巴西
2008年1月18日
丹麥
2008年1月25日
挪威
2008年1月25日
新加坡
2008年1月31日
法國
2008年2月13日
比利時
2008年2月13日
阿根廷
2008年2月14日
葡萄牙
2008年2月14日
以色列
2008年2月21日
匈牙利
2008年2月21日
捷克
2008年2月21日
黎巴嫩
2008年2月21日
羅馬尼亞
2008年2月22日
愛沙尼亞
2008年2月22日
菲律賓
2008年2月27日
泰國
2008年2月28日
克羅埃西亞
2008年2月28日
波蘭
2008年2月29日
冰島
2008年2月29日
西班牙
2008年3月7日
羅馬尼亞
2008年3月7日
哥倫比亞
2008年3月7日
埃及
2008年3月12日
韓國
2008年3月13日
巴拿馬
2008年3月14日
土耳其
2008年3月21日
瑞典
2008年3月28日
義大利
2008年3月28日
芬蘭
2008年3月28日
希臘
2008年4月3日(Athens)
委內瑞拉
2008年5月30日
日本
2008年5月31日
希臘
2008年8月25日(DVD premiere)

影片評價

小說《放風箏的人》由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的心靈救贖過程。劇情跨度是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全書類似自傳體小說,主人公的經歷和背景非常類似作者本人的經歷背景。主人公兒時出身阿富汗上流社會,父親經商積德,在當地非常有聲望。而主人公由於孩童的自私,非常想獲得父親全部的愛,並因此總是因為父親對僕人孩子的溫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兒時性格懦弱,僕人的孩子勇敢忠誠,心態失衡的主人公後來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僕人一家,導致僕人一家流落異鄉,後來阿富汗爆發戰爭,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國。後來父親的合伙人熟知內情,在臨過世前鼓勵主人公回阿富汗尋找當年的僕人小孩,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平復自己多年的負罪感。已經是事業有成的主人公鼓起勇氣,第一次象男子漢般的回到了故鄉,在滿目蒼夷和被塔利班統治的殘酷現實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驚人秘密後,他贖罪般的努力,最終令人感動的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
想必,阿富汗在人們的眼中已然與"塔利班"、"恐怖主義"畫上了等號。顯然,《追風箏的孩子》一書的問世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世人對戰火叢生、荒涼貧瘠、落後野蠻的阿富汗的片面印象。原著的作者美籍阿富汗裔卡勒德?胡賽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於喀布爾,後因戰亂隨父親移民美國。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系,現居加州。《追風箏的孩子》作為他的第一本小說,便以生動的人物刻畫,震撼感人的故事情節大獲好評。為其贏得了多項新人獎,該書並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對故鄉感情摯深的胡賽尼,似乎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將戰亂來臨前美麗如畫的阿富汗,以及戰爭後滿目瘡痍的祖國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和描繪。小說中,更是利用阿米爾父子因戰事移民的事件帶出了一幅生動形象的移民生活畫卷。《紐約時報》甚至用專欄文章對這段故事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這是"我們時代的一幅風情畫。"這段交織著友情、親情、思鄉情以及背叛與救贖的複雜故事,令無數人為之動容。影片中畫龍點睛的美麗"風箏"更成為牽動人們視線、心弦,並代表阿米爾與哈桑友誼甚至兄弟親情的象徵。影片最後,當阿米爾帶著哈桑之子來到美國碧綠的草坪上,為他在清風中追趕美麗的風箏時,一切不言而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