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礦床

改造礦床是指早期分散於岩石或地層中的元素或物質,在後期地質作用中主要經過加熱了的下滲大氣降水的淋溶,被活化、轉移,在構造有利部位富集而形成的礦床。改造成礦作用可以形成一些重要礦床類型。

改造礦床

正文

早期分散於岩石地層中的元素或物質,在後期地質作用中主要經過加熱了的下滲大氣降水的淋溶,被活化、轉移,在構造有利部位富集而形成的礦床。這類礦床的形成常是長期的、多期的,早期成岩與晚期成礦的時差可達數千萬年、數億年,甚至數十億年。由下滲的大氣降水所組成的熱水環流是形成改造礦床的重要媒介,其熱源可以是岩漿、構造活動或異常的地溫梯度。
改造成礦作用可以形成一些重要礦床類型。如中國北方賦存於太古宇綠岩帶中的金礦床(小秦嶺、赤峰、吉林夾皮溝等地),其成礦時間為燕山期,即古老的金在後期中生代造山運動時被活化、轉移、富集而成礦,成岩成礦時差在25億年以上。中國西南的卡林型金礦產出於古生代和三疊紀沉積岩中,但成礦期在晚中生代,也是經過改造作用而形成礦床的。
中國南方一些花崗岩型、砂岩型、碳-矽-泥岩型鈾礦床多是改造成礦作用的產物。這些類鈾礦床中的瀝青鈾礦,無論它產於古老的或很新的花崗岩中,或不同時代的地層中,均給出了相同的晚白堊世至早第三紀的鈾鉛同位素年齡。這說明,不同岩石和時代的鈾,在劇烈的燕山運動中被活化轉移,在造山運動結束時富集成礦,因而給出了一致的成礦年齡。中國湘、黔、桂的汞礦、水晶礦、銻礦、雄雌黃礦、螢石礦床等具有類似的成礦歷史,這些礦床常受燕山晚期構造控制。一些產出於砂岩碳酸鹽岩中的鉛鋅礦床也主要是改造成礦作用形成的礦床。
一向被認為是沉積礦床的石油和天然氣實質上是典型的改造礦床。因為在沉積成岩階段只存在分散的有機質,並未形成礦床,只是在後期的地質作用中,有機質轉化為烴類,並經過原生及次生運移,在各種圈閉中富集,才生成油氣礦床。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