攛斷

詞目:攛斷

注音:cuān duàn

釋義:1.搬弄。 2.慫恿;勸說。 3.催逼。 4.古代戲曲樂器演奏術語。

曲詞:又作 “攛頓”“攛掇”。(1)慫恿,從旁鼓動。 (2)催逼。(3)搬弄,促成。 (4)止息。

基本信息

詞目

攛斷

注音

cuān duàn

釋義

1.搬弄。 2.慫恿;勸說。 3.催逼。 4.古代戲曲樂器演奏術語。

曲詞

又作“攛頓”“攛掇”。(1)慫恿,從旁鼓動。 《西遊記》三本二折〔四邊靜〕:“攛斷得上竿,掇了梯兒看。”朱庭玉〔襖神急〕 《閨思》 :“把似喚將春去,爭如攛頓取那人來?” 《秋胡戲妻》 三折〔上小樓〕:“你待要諧比翼,你也曾聽杜宇,他那裡口口聲聲,攛掇先生不如歸去。”(2)催逼。劉時中〔水仙操〕:“朝來風雨催春事,把鶯花攛斷死。” 《董西廂》 卷二〔正宮甘草子緾令〕:“遂喚幾個小僂儸,傳令叫攛掇。”(3)搬弄,促成。 《張生煮梅》 一折〔寄生草〕:“咿呀呀,偏似那織金梭攛斷錦機聲,滴溜溜舒春纖亂撒珍珠迸。” 《桃花女》 二折白:“便是我曉得他要求親的意思,也該替他攛掇。”(4)止息。 《西遊記》 二十齣〔四門子〕:“宵衣旰食無攛斷,受驅馳百萬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