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矛尾鰕虎魚

擬矛尾鰕虎魚

擬矛尾鰕虎魚,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體長為體高5~6倍,為頭長4~4.5倍。頭略平扁,背緣微凸,頭長為吻長4.2倍,為眼徑3.7~4.2倍。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 擬矛尾鰕虎魚
拉丁名稱 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Bleeker)
英文名稱 taileyed goby,lancet-tail goby,barbed-chin goby
地方名稱 \
作者單位 \
中文門名 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 Vertebrata
中文綱名 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鱸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鰕虎魚科
拉丁科名 Gobiidae
中文屬名 擬矛尾鰕虎魚屬
拉丁屬名 Parachaeturichthys Bleeker,1874
分布類別 海水

形態特徵

背鰭Ⅵ,11;臀鰭10;胸鰭20;瞪鰭I-5。縱列鱗29~30;橫列鱗7~8。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體長為體高5~6倍,為頭長4~4.5倍。頭略平扁,背緣微凸,頭長為吻長4.2倍,為眼徑3.7~4.2倍。吻圓鈍,短於眼徑。眼大,上側位,互相靠近;眼間隔狹,微凹入,約為眼徑1/2~2/3。鼻孔2個,前鼻孔具一短管,位於吻端;後鼻孔小,位於眼的前方。口端位,斜裂;兩頜相等或下頜稍突出,上頜骨後延伸達眼中部下方。上下頜牙多行,外行前方牙擴大,成犬牙;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牙。舌端游離,截形或略凹入。下頜腹面兩側各具一縱行短須,頰部兩側各具一縱行較長小須。頰部具3縱行粘液溝。眼後鰓蓋上方具一粘液溝,其前端有一小孔,眼間隔中央有一小孔,前鰓蓋骨後緣具3小孔。鰓孔中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無假鰓。鰓耙短弱,5+9。
體被大櫛鱗。頭部除吻部外,項部、胸部及腹部均被圓鱗。
背鰭2個;第一背鰭始於胸鰭基部後方,具6鰭棘,平放時後端伸達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基底較長,具11鰭條,鰭條較高,平放時鰭條伸達尾基。臀鰭具10鰭條,始於第二背鰭第三鰭條下方,鰭條幾伸達尾基。胸鰭尖長,大於頭長,伸達臀鰭起點。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短於頭長。尾鰭尖長,大於頭長。
體腔中大,腹膜白色。腸胃區分不明顯,腸粗短,在右側作二次盤曲。鰾大,伸達體腔背面全部。無幽門盲囊。
體棕褐色,腹部淺色,各鰭灰黑色,尾鰭基部上方具一橢圓形白邊黑色暗斑。

習性

生活習性 \
繁殖習性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