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朔迷離話“綠林”

新莽末年,廣大農民在王莽暴政的逼迫下,無法耕桑,難以自存,不得不挺而走險,起而反抗。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鳳組織荊州饑民,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由於起義軍曾以“綠林”為根據地,以後遂有綠林軍之稱,中國歷史上也將聚集山林、打家劫舍的起義者習稱為“綠林好漢”。
“綠林”一詞,雖在歷史上已沿用了近兩千年,但圍繞著綠林起義,還有不少疑問亟待解答。其一,綠林起義究竟爆發在哪一年?據司馬光《資治通鑑》載,王莽天鳳四年(17),是起義發生之年。但以《漢書·王莽傳》為據,並考之《後漢書·劉玄傳》等史籍,起義則發生在王莽地皇元年(2O)。兩者相差三年,孰是孰非,難以定論。
其二,“綠林”應作何解?大多數學者以《後漢書·劉玄傳》李賢注所云“綠林,山,在今荊州當陽縣東北也”等史料為依據,認為“綠林”是山名,於是徑稱“綠林”為“綠林山”。但是有人指出,《史記》、《漢書》中凡是提及“綠林”時,僅書“綠林”二字,從不見有“綠林山”之稱,考之有關史籍,在當時農民起義軍的活動範圍中,根本沒有一座名為“綠林山”的山脈,所謂“綠林”,只是“綠色的山林”之意,別無他指。上述二說,一時也難以統一。
其三,即使綠林是山名,此山在何處?劉昭在《後漢書·郡國志》中注云:綠林屬南新市。南新市即新市,在今湖北省京山縣。《後漢書》李賢注云“綠林,山,在今荊州當陽縣東北也”,也就是在今湖北當陽縣內。於是形成京山、當陽二說。長期以來,李賢的“當陽說”頗居上風,《水經注》和《當陽縣誌》皆有史料為之提供有力的證據,現代史學家翦伯贊、白壽彝也持此說。在此基礎上,有人到實地作了考察。據說,在今當陽縣城東二十公里處,有一片丘陵地帶,其間一峰酷似香爐,當地人稱香爐峰,這一地區應是當年的綠林山。“京山說”亦有許多史籍可資佐證,范文瀾、郭沫若的通史著作中,即采此說。今人實地踏勘的結果是,綠林山應在今湖北省京山、隨縣一帶大洪山中的許家寨大山。此山在西漢稱綠林,後改稱太陽山,清代改為今名。山方圓百餘里,樹林茂密,物產豐富,且有泉水潺潺,足能屯兵數萬。《後漢書·劉玄傳》載王匡、王鳳“舉兵於縣……藏於綠林”,故鄉的山林出能攻、退能守,是最合適的根據地,何必遠走他鄉藏身?何況當陽的綠林山是一處丘陵,無法長期隱藏千軍萬馬。目前,支持“京山說”者日益增多,但是否能最終取代“當陽說”,還難以預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