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

播州

唐朝武德、貞觀之時,國威大震,"四夷賓服"。貞觀九年(635年),以隋朝牂柯郡的北部地置郎州,領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六縣。十三年(639年),以廢郎州的六縣地置播州(明代解釋播字,為番之有才者,即招撫蠻夷所置的州),這是史書上第一次出現播州之名,播州一直存在到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歷時961年。貞觀十四年(640年)改播州恭本縣為羅蒙,貞觀十六年(642年)改羅蒙為遵義縣,歷史上始有遵義之名(唐代遵義縣治所在今綏陽縣境)。播州為馬江北岸朝廷實際控制的經制州,派漢宮冶埋,統計戶籍田畝上報朝廷,並徵收賦稅。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播州為播川郡,《唐書·地理志》記載,播川郡有戶四百九十,口二乾一百六十八人",地廣人稀。播州各屬縣是以山區古代僚人部落的地域和人口為基礎,接勢力範圍劃分的行政區域。今遵義縣境東北部,唐貞觀年間屬播州帶水縣。唐朝在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普遍建立羈縻州,雖有州縣之名,而刺史、縣令都以部落酋長、軍事首領擔任,對朝廷叛服無常,對其"來而不迎,去而不迫",其內部之行政,中央少加過問。2016年11月,全區國土面積2487.63平方公里。

簡介

播州區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地處貴州省北部,大婁山脈東支中段與烏江中段北岸之間,介於東經106°17′22″—107°26′25″,北緯27°13′15″—28°04′09″之間,東接湄潭縣、甕安縣,南鄰息烽縣、開陽縣,西連仁懷市、金沙縣,北鄰紅花崗區、匯川區。屬於國家戰略下的黔中經濟區和黔北經濟協作區核心區域,系貴州“金三角”戰略腹地,是長江中上游綜合開發和黔渝經濟合作的重要節點。

2016年11月,全區國土面積2487.63平方公里,轄5街道17個鎮2個民族鄉,總人口83.79萬。2015年,播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41億元。

播州區歷史悠久,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始設播州府。播州一直存在到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歷時961年。1935年,長征途中的中國工農紅軍三進三出境內,召開了聞名中外的遵義會議和苟壩會議。先後被命名“中國杜仲之鄉”,中國辣椒之都”。

播州區地處西南出海大通道,北離重慶260公里,南距貴陽110公里,蘭(州)海(口)、遵(義)赤(水)、杭(州)瑞(麗)高速公路,210國道、326國道以及渝黔鐵路和在建的渝黔高速鐵路穿境而過,烏江航道順境而下直達長江。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為鱉國地。

秦時以鱉國地置鱉縣,包括現今遵義、綏陽、桐梓縣等。

隋初置牂柯縣。

唐改建安縣,唐朝武德、貞觀之時,國威大震,"四夷賓服"。貞觀九年(635年),以隋朝牂柯郡的北部地置郎州,領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六縣。十三年(639年),以廢郎州的六縣地置播州(明代解釋播字,為番之有才者,即招撫蠻夷所置的州)。

宋宣和三年(1121年)廢遵義軍,置遵義縣。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置播州總管府,屬播州軍民安撫司。

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播州總管府為播州長官司。屬播州宣慰司。明萬曆二十九(1601年)改播州長官司為遵義縣,屬四川遵義軍民府。

清雍正六年(1728年)隨遵義府改隸貴州。

民國元年(1912年)將遵義縣併入遵義府,後撤府復縣。

1950年屬遵義專區,同年遵義市、縣分開。

1951年將遵義市併入。

1952年又與遵義市分開。

1958年撤縣併入遵義市。

1961年8月16日,恢復遵義縣建置。

1992年前,轄新新蝦茅,高山板松,鴨楓泮,龍團尚,南三烏17個區,141個公社(鎮),696個生產大隊,9271個生產隊,轄區面積4092.66平方公里。是年9月,遵義縣“建鎮並鄉撤區”,全縣建36個鎮,2個民族鄉。

1997年遵義撤地市後,新蒲鎮、深溪鎮、金鼎山鎮併入紅花崗區。

2003年高坪鎮、泗渡鎮、板橋鎮、團澤鎮4個鎮劃入遵義市匯川區。

2009年新蒲新區正式掛牌成立、新舟、蝦子、永樂和三渡劃給新區代管。

2016年3月,國務院同意撤銷遵義縣,設立遵義市播州區,以原遵義縣(不含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的行政區域為播州區的行政區域。並同意將原遵義縣的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劃歸遵義市匯川區管轄。同意將原遵義縣的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和遵義市匯川區的北京路街道劃歸遵義市紅花崗區管轄。

2016年6月6日,播州區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16年3月,播州區轄19個鎮2個民族鄉;分別為:南白鎮、龍坑鎮、三岔鎮、三合鎮、苟江鎮、烏江鎮、樂山鎮、龍坪鎮、團溪鎮、鐵廠鎮、西坪鎮、尚嵇鎮、茅栗鎮、新民鎮、鴨溪鎮、石板鎮、楓香鎮、泮水鎮、馬蹄鎮、平正仡佬族鄉、洪關苗族鄉;176個村(居)、3364個村(居)民組。

2016年11月3日,貴州省政府批覆同意撤銷播州區南白鎮、龍坑鎮建制,設立南白、播南、影山湖、桂花橋、龍坑5個街道辦事處。

區劃現況

截至2016年11月,播州區共轄5個街道(南白街道、播南街道、影山湖街道、桂花橋街道、龍坑街道)、17個鎮(三岔鎮、三合鎮、苟江鎮、烏江鎮、樂山鎮、龍坪鎮、團溪鎮、鐵廠鎮、西坪鎮、尚嵇鎮、茅栗鎮、新民鎮、鴨溪鎮、石板鎮、楓香鎮、泮水鎮、馬蹄鎮)、2個民族鄉(平正仡佬族鄉、洪關苗族鄉)。政府駐南白鎮西大街53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播州區位於貴州省北部,介於東經106°17′22″一107°25′25″,北緯27°13′15″一28°04′09″之間。東接湄潭縣、甕安縣,西達仁懷市、金沙縣,南臨息烽縣、開陽縣,北部環抱紅花崗區和匯川區,國土面積2487.6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播州區地處大婁山山脈南側,屬黔中丘陵和黔北山地過渡地帶。分為三種地貌區,一為境內西北中山峽谷區,占全區面積的25%,海拔900-—1300米,崇山峻岭倚肩並列,河谷狹小彎曲;二為境內東南丘陵平壩區,占全區面積66%,海拔800—1000米,丘岡起伏,壩地連片,土地肥沃;三是河谷邊緣深切區,占全區面積的9%,河谷切割深度100—400米。

氣候

播州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累計年平均氣溫14.9℃、無霜期291天、降雨量1035.7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水文

播州區境內河流屬於長江流域,烏江、湘江、赤水河過境,年均徑流深572毫米,水資源總量30.87億米,河網密度0.26千米/千米,比貴州省平均高出52.49%。

自然資源

截至2012年12月,播州區經過長期勘查,境內共發現32種礦產,其中23種礦產已查明有資源量或潛在資源量。有礦床點155個,其中中型礦床17個,小型礦床點138個,達到勘探程度的有28處,詳查的34處。煤、鋁土礦、鉬鎳釩為優勢礦種,重要礦產還有錳、硫鐵礦、菱鐵礦、磷、冶金、水泥及建材所用的灰岩、白雲岩、頁岩、矽礦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播州區公安戶籍戶數392565戶,總人口1235336人。其中:農業人口1054538人,非農業人口180798人;在總人口中:男性645382人,女性589954人,性別比109:100。年內遷入8793人,遷出11186人;人口出生率10.07‰,人口死亡率5.15‰,人口自然增長率4.92‰。

民族

播州區境內除了漢族外,還有苗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白族、侗族等20個世居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4年,播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3.97億元,比2013年增長16.8%,低於2013年增速0.1%。其中:第一產業49.17億元,比2013年增長7.0%,高於2013年增速0.3%;第二產業134.99億元,比2013年增長18.1%,低於2013年增速4.2%;第三產業89.81億元,比2013年增長18.9%,高於2013年增速4.9%: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12.4%;金融保險業增長21.3%;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1.3%;住宿和餐飲業增長13.9%;房地產業增長14.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7.9%、49.3%、32.8%;三次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6.0%、55.1%和38.9%;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成長1.0%、9.2%和6.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217元,比2013年增長16.4%。

2014年,播州區財政總收入達到326941萬元,比2013年增加30564萬元,比2013年增長10.3%,低於2013年增速7.1%。分部門看:國稅完成104992萬元,比2013年下降1.0%;地稅完成178389萬元,比2013年增長10.0%;財政部門完成43560萬元,比2013年增長54.6%。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5453萬元,比2013年增加28294萬元,比2013年增長20.6%,高於2013年增速9.5%。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06495萬元,比2013年增加21127萬元,比2013年增長5.5%,低於2013年增速3.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8717萬元,比2013年下降8.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0794萬元,比2013年下降4.2%;住房保障支出18555萬元,比2013年下降12.3%;農林水事務支出72709萬元,增長10.8%。

2015年,播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41億元,工業增加值91.5億元,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88.72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53.42億元,財政總收入34.9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3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2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9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8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3%以內,旅遊總收入32.36億元,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19.39億元、貸款餘額169.97億元,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95.7%。

第一產業

2014年,播州區糧食種植面積124420公頃,比2013年下降0.9%。其中:夏收糧食作物面積32030公頃,比2013年增長0.2%;秋收糧食作物面積92390公頃,比2013年下降1.3%。油料作物面積38541公頃,比2013年增長0.8%;油菜面積35162公頃,下降0.5%;蔬菜面積67617公頃,增長14.4%;烤菸面積8730公頃,比2013年下降20.5%;藥材面積2440公頃,比2013年增長17.6%;水稻面積30190公頃,比2013年下降1.3%;玉米面積25160公頃,比2013年下降0.5%;小麥面積3310公頃,比2013年下降8.8%;薯類面積43170公頃,比2013年下降1.0%;豆類面積11190公頃,比2013年增長0.1%。

2014年,播州區完成荒山荒林地造林7382公頃,其中:經濟林6016公頃,防護林843公頃,用材林299公頃,薪炭林67公頃,特種用途林15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8.9%。花椒產量2800噸,比2013年增長105.1%;核桃產量484噸,比2013年增長116.1%;棕片產量60噸,比2013年下降21.1%;五倍籽產量106噸,比2013年下降22.1%。
2014年,播州區出欄生豬87.59萬頭,比2013年增長6.8%;牛4.31萬頭,比2013年增長2.8%;山羊10.91萬隻,比2013年增長14.1%;家禽344.09萬隻,比2013年下降7.1%。年末存欄生豬61.75萬頭,比2013年下降2.0%;牛16.68萬頭,比2013年增長6.7%;山羊12.96萬隻,比2013年增長13.7%;家禽365.62萬隻,比2013年下降1.3%。肉類總產量92261噸,比2013年增長7.6%。著力推廣羊、牛、鵝、兔等養殖,大力發展養殖大戶。養豬(存出欄30頭以上)大戶582戶,出欄213070頭,比2013年增加27791頭;養牛(存出欄5頭以上)大戶339戶,出欄18041頭,比2013年增加4677頭;養羊(存出欄50隻以上)大戶521戶,出欄79328隻,比2013年增加8499隻;養禽(存出欄500羽以上)大戶349戶,出欄2268978羽,比2013年減少211112羽;養兔(存出欄200隻以上)大戶29戶,出欄145878隻,比2013年增加19027隻;特色養殖(年收入1萬元上)大戶100戶。實施稻田養殖青田魚385戶750畝;實施不投餌生態網箱養殖2.5萬平方米。2014年,全區水產品產量26862噸,增長23.0%。漁業總產值43201萬元,增長15.7%。

2014年,播州區流轉土地24.2萬畝,其中規模流轉10萬畝以上,鞏固創建農業“321工程”種植類16.2萬畝、產值25.8億元(其中:創建“456工程”1500多畝,3萬元的2.6萬畝、2萬元的3.9萬畝、1萬元的9.7萬畝),養殖類4.28萬戶、產值7.2億元(其中:創建“456工程”800餘戶,3萬元的0.53萬戶、2萬元的1.5萬戶、1萬元的2.25萬戶)。

第二產業

2014年,播州區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363.17億元,比2013年增長16.3%,實現增加值105.68億元,比2013年增長15.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4.64億元,比2013年增長17.1%,實現增加值100.29億元,比2013年增長16.2%;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30.42億元,比2013年增長22.7%;重工業增加值69.87億元,比2013年增長14.2%。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飲料酒、鋁材、鋼材、原煤、農用氮磷鉀化學肥料、食用植物油產量增幅較大,原鋁(電解鋁)產量下降。

2014年,播州區資質以上建築業總產值94738萬元,比2013年增長28.7%;全年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4個,年末從業人員5017人,比2013年減少1118人,比2013年下降18.2%;施工房屋面積1253564平方米,比2013年增長35.8%。

第三產業

2014年,播州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3378萬元,比2013年增長13.9%,低於2013年增速2.5%。分城鄉市場看,城鎮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86389萬元,比2013年增長11.2%,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6.3%;鄉村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76989萬元,比2013年增長34.2%,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3.7%。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66036萬元,比2013年增長14.8%,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2.7%;住宿和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97342萬元,比2013年增長9.7%,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7.3%。限額以上單位零售總額183149萬元,比2013年增長109.2%;限額以下單位零售總額380229萬元,比2013年下降6.6%。

2014年,播州區旅遊接待450萬人次,比2013年增長21.6%;旅遊總收入36.14億元,比2013年增長25.5%。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382592萬元,比2013年末增加362328萬元,比2013年增長17.9%;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582063萬元,增加214432萬元,比2013年增長15.7%;財政存款餘額60846萬元,比2013年末增加28337萬元,比2013年增長87.2%。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729831萬元,比2013年末增加241415萬元,比2013年增長16.2%。其中:短期貸款餘額318593萬元(其中:個人消費貸款餘額11016萬元,下降12.6%),比2013年下降1.5%;中長期貸款餘額1408979萬元(其中:個人消費貸款餘額368048萬元,比2013年增長23.2%),比2013年增長21.1%。存貸比72.6%。全區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2075萬元,比2013年增長15.9%。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4年,播州區有學校396所,其中幼稚園74所(民辦27所)、國小教學點83所、完全國小18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初級中學3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十二年一貫制1所(民辦)、完全中學3所、高級中學4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164672名,其中在園幼兒15024名、在班幼兒8766名、國小58820名、國中42075名、普高31146名、中職8796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45人;有教職工10464名,其中幼稚園1177名、特教學校教職工20名、國小4468名、普通國中2604名、九年一貫制96名、十二年一貫制86人,完全中學563名、高級中學1078名、中職372名。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國小六年鞏固率為95.2%,輟學率為0.03%;國中適齡少年入學率為96.3%,國中三年鞏固率96.4%,輟學率為1.2%,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9%。

科學技術

2014年,播州區組織貴山紅、旭陽、卓豪等單位做好省、市、縣科技合作計畫項目申報工作;國家科技富民強縣《無公害“蝦子朝天小辣椒”產業化經營後續項目》通過國家級驗收,完成遵義辣椒科技園區申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的相關資料報送。組織專家對2013年11個縣級科技項目驗收評審,對今年省、市、縣科技合作計畫申報項目進行初評,9個項目通過上報、評審,最終7個獲得立項。組織貴三紅申報遵義市科技重大專項並獲得立項;培育認定民營科技企業2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推薦國家級創新基金項目申報並獲得立項6項;獲得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立項2項;獲得省級農業攻關項目1項、星火計畫項目1項、培育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1家,市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56項,評審通過2014年縣級科技計畫項目10項。

醫療衛生

2014年,播州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802個,其中:醫院24個,衛生院、所31個,衛生監督1個、疾控1個,婦幼保健站1個,衛生室744個;衛生機構人員4368人,其中: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3113人;執業(助理)醫師1277人,註冊護土1357人;衛生機構床位數3830張,其中:醫院病床2060張,衛生院病床1770張;每千人占有醫療衛生人員5.2人,每千人占有醫生數1.2人,每千人擁有病床3.6張。全區864654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比2013年增加11705人。全區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3.4‰,嬰兒死亡率8.1‰,產婦住院分娩率99.7%。

人民生活

2014年,播州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9元,比2013年增長9.3%;其中:工資性收入13460元,經營淨收入7451元,財產性收入1769元,轉移性收入1409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327元,其中:食品菸酒消費支出5779元,衣著消費支出1805元,居住消費支出2331元,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1175元,交通通訊消費支出1958元,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2133元,醫療保健消費支出842元,其他商品和服務消費支出304元。

2014年,播州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8元,比2013年增長12.8%;其中:工資性收入2517元,家庭經營收入4967元,財產性收入38元,轉移性收入2266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641元,其中:食品菸酒消費支出2723元,衣著消費支出501元,居住消費支出1384元,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553元,交通通訊消費支出769元,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922元,醫療保健消費支出714元,其他商品和服務消費支出75元。

2014年,播州區城鎮單位從業人員51540人,比2013年增長8.2%;全區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269443萬元,比2013年增加48087萬元,比2013年增長21.7%。全區城鎮單位年平均勞動報酬52890元,增加5846元,比2013年增長12.4%,全區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5590元,增加6081元,比2013年增長12.3%。其中:國有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46643萬元,比2013年增加15549萬元,比2013年增長11.9%;城鎮集體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022萬元,比2013年增加80萬元,比2013年增長8.5%;其他單位從業人員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00216萬元,比2013年增加39978萬元,比2013年增長66.4%。國有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勞動報酬55534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8268元,分別比2013年增長11.8%和9.5%;城鎮集體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勞動報酬37768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5993元,分別比2013年增長37.1%和11.2%;其他單位從業人員年均勞動報酬50383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2360元,分別比2013年增長15.0%和21.0%。

社會保障

2014年,播州區職工養老保險56313人,失業保險22578人,工傷保險48562人,城居醫保53382人,職工醫保47001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427408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徵收各項社會保險費6億元,累計支出社會保險基金3.5億元,及時為1.17萬多名離退休人員調整養老金,並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和其他社會保險待遇,已在全區範圍發放社會保障卡8萬餘張。

交通

播州區地處西南出海大通道,北離重慶260公里,南距貴陽110公里。210國道、蘭海高速公路、渝黔鐵路和在建的渝黔快速鐵路縱貫南北,326國道、遵赤高速公路和杭瑞高速公路橫跨東西,烏江航道順境而過直達長江,與遵義機場和在建的茅台機場形成“水、陸、空”立體交通運輸網路。

歷史文化

播州區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土著民族便在這裡建立鱉國。1935年,長征途中的中國工農紅軍三進三出境內,在這裡建立了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個臨時革命政權,召開了聞名中外的遵義會議和苟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軍事領導核心。境內文化源遠流長,有古播文化、長徵文化、民族文化、三線文化等。

風景名勝

風景名勝一覽表
烏江渡景區 烏江渡景區位於烏江鎮,距省城貴陽100公里,距歷史名城遵義50公里。2003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2005年,烏江渡發電廠被授予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景區成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苟壩會議會址 苟壩會議會址,位於楓香鎮苟壩村馬鬃嶺山腳,距縣城50公里。苟壩內革命歷史遺蹟有:苟壩會議會址(新房子)、紅軍醫院(黑神廟),周恩來、朱德舊居(長五間)、苟壩老街(苟壩抗捐委員會舊址)、水口寺(紅軍警戒崗哨)、馬鬃嶺紅九軍團司令部駐地、紅軍烈士墓,紅軍標語,還有魯屏周墓和陶瓷廠。
瓦廠寺 瓦廠寺,古稱復興禪院,在龍坪鎮東5公里仙鳳山麓後台壩,是縣境內尚存規模最大的梵剎。始建於明正德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離龍坪集鎮4公里,占地51.6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該寺保存著一批木雕和石刻藝術品,以佛像、人物造型、花草鳥獸圖案為主,以及仙山瓊閣、建築器物、山川風景等圖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